-
肌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原发性肌少症主要与年龄相关,可引起跌倒、骨质疏松、骨折、营养不良、衰弱、肌肉减少性肥胖等风险,甚至可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从而增加住院风险,提高医疗成本。尽早诊断肌少症是预防这些不良事件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国内外诊断肌少症的影像学技术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便给肌少症临床实践及未来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减重代谢手术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肥胖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越来越普及,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但在治疗肥胖患者术后抗反流疗效方面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LSG可能破坏抗反流屏障功能,如His角功能改变、膈肌连续性的破坏以及术后食管裂孔疝增加。His角是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抗反流屏障之一,重建His角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GERD症状,LSG联合His重建术有望成为有效预防肥胖术后GERD的措施。因此,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预防GERD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探讨肥胖患者术后GERD的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GERD的症状以及其生活质量,为GERD的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1例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经过。患者为6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多月”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9%,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0、60、120、180 min血糖分别为14.98、25.86、27.21和24.92 mmol/L,C肽水平相对不足,无酮症倾向,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181 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94 mg/mmo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T2DM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脏损伤等。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用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联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降糖,停胰岛素泵后改用基础胰岛素,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减量胰岛素直至停用。经治疗患者体重下降,血脂改善,蛋白尿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对肥胖症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短期疗效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对肥胖症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18例肥胖症行LSG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围手术期行口服营养补充治疗设为试验组,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后及随访情况。(3)营养相关指标情况。(4)饮食依从性情况。(5)减重相关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微信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30 d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饮食依从性情况和减重相关指标。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18例;男42例,女176例;年龄为(32±9)岁;体质量指数(BMI)为(39±7)kg/m 2。218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9例。试验组患者性别(男、女),年龄,BMI,术前Alb,术前Hb分别为17、92例,(33±9)岁,(39±7)kg/m 2,(40.6±4.8)g/L,(141.7±13.9)g/L;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5、84例,(31±8)岁,(39±8)kg/m 2,(40.9±4.2)g/L,(142.9±9.7)g/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89, t=-1.52、0.51、0.40、0.71, P>0.05)。(2)术后及随访情况。试验组患者首次住院时间、首次住院费用分别为(9.1±2.9)d、(3.6±0.5)万元;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6±3.7)d、(4.9±1.0)万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8,12.38, P<0.05)。218例患者中,119例获得随访,其中试验组62例、对照组57例。1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1.0(25.0~38.0)d。218例患者中,1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导致再入院治疗,其中试验组2例,分别为恶心呕吐1例、肠梗阻1例;对照组12例,分别为恶心呕吐10例、胃瘘2例;两组患者再入院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3, P<0.05)。14例患者再入院与首次出院时间间隔为(22.0±6.7)d。(3)营养相关指标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首次出院前、术后1个月Alb和Hb分别为(40.4±5.5)g/L、(35.9±3.8)g/L、(45.4±2.9)g/L和(140.8±13.9)g/L、(130.5±16.9)g/L、(147.8±17.2)g/L;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1.2±3.9)g/L、(34.2±3.9)g/L、(42.7±5.3)g/L和(143.0±9.7)g/L、(122.9±12.8)g/L、(139.0±11.4)g/L;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4.27,5.72, P<0.05);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87.46,85.13, P<0.05);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1个月Alb和Hb变化趋势之间均有交互效应( F交互=7.25,9.13, P<0.05)。单独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lb和Hb术前干预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0,-0.99, P>0.05);首次出院前、术后1个月干预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3.34,2.75,3.34, P<0.05)。(4)饮食依从性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饮食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28、19、15例;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16、24例;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4, P<0.05)。(5)减重相关指标情况。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体质量、体脂肪、骨骼肌、体脂率、腰臀脂肪比、内脏脂肪面积分别为(111.0±23.0)kg、(50.0±15.0)kg、(34.0±7.0)kg、45%±6%、0.99±0.08、(178±53)cm 2;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8.0±22.0)kg、(49.0±13.0)kg、(33.0±7.0)kg、45%±5%、0.98±0.09、(174±51)cm 2;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1,-0.48,-1.04,0.70,-0.80,-0.46, P>0.05)。试验组62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体质量下降、体脂肪下降、骨骼肌下降、体脂率下降、腰臀脂肪比下降、内脏脂肪面积下降分别为13.8(11.8~16.5)kg、7.5(6.3~10.1)kg、3.4(2.5~4.6)kg、2.05%(1.19%~3.21%)、0.04(0.03~0.06)、31.5(24.4~41.0)cm 2;对照组57例获得随访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8(8.5~13.1)kg、5.9(4.8~8.0)kg、4.0(3.0~5.2)kg、2.0%(0.75%~3.20%)、0.04(0.03~0.05)、29.1(21.8~37.9)cm 2;两组患者体质量下降、体脂肪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99,-3.54, P<0.05),骨骼肌下降、体脂率下降、腰臀脂肪比下降、内脏脂肪面积下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口服营养补充可减少肥胖症患者行LSG后并发症发生和再入院治疗情况,改善患者术后短期营养状况和提高减重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TNM分期为Ⅱ~Ⅲ期的205例70岁及以上老年LA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前30 d内的腹部CT测量第3腰椎截面的骨骼肌面积(SMA),肌少症的定义为骨骼肌指数(SMI)(SMI=SMA/身高 2)男性≤52.4 cm 2/m 2、女性≤38.5 cm 2/m 2,比较肌少症和非肌少症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分析肌少症对老年LACRC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205例患者中,63.4%(130/205)患者患有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组患者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比例更高( χ2=6.420、 P=0.011)、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更低( χ2=9.366、 P=0.009)、接受辅助化疗比例和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更低( χ2=6.257、7.347, P=0.012、0.00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少症组的老年LACRC患者无疾病生存(DFS)率优于肌少症组患者(Log-rank χ2=6.919、 P=0.009);非肌少症组老年LACRC患者中,辅助化疗组DFS率优于非辅助化疗组(Log-rank χ2=4.745、 P=0.0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期( HR=1.634,95% CI:1.110~2.404, P=0.013)和患肌少症( HR=1.509,95% CI:1.017~2.238, P=0.041)是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肌少症和老龄及体质指数相关,患有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欠佳,非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可能获益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小鼠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腺、泪腺组织病理的影响,阐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NOD小鼠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构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每2周1次,共3次,免疫结束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效价。将21只NO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肌肉注射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阴性对照组小鼠肌肉注射对照质粒,空白组不做处理,每周1次,6次免疫后处死NOD小鼠,心脏采血取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及细胞因子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水平;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Th1、Th2的比例;HE染色观察小鼠泪腺、唾液腺中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病理改变。结果: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使BALB/c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水平升高( P<0.05)。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含量升高( P<0.01);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 P<0.01);脾细胞中Treg、Th2细胞比例增高( P<0.05);泪腺及唾液腺中腺泡大小不一和形态不规则明显改善,导管扩张减轻,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减少。 结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诱导NOD小鼠体内抗IL-6和抗BAFF抗体产生,进而减轻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逆转Th17/Treg、Th1/Th2的平衡,同时改善泪腺及唾液腺内不规则的腺泡结构及导管扩张,减少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结果表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以作为靶向T、B细胞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 2, 3 2例、L 3, 4 11例、L 4, 5 20例、L 2~L 4 3例、L 3~L 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 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48, 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 ,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29 ,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SGFD)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从而为该类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症(体质指数≥30 kg/m 2)合并GERD(经术前GerdQ评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 h pH监测及高分辨食管测压确诊)行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袖状胃切除术组(SG组,92例)和SGFD组(48例)。SGFD是本团队首创的新型抗反流减重手术方式,通过“先切除,再折叠”的方法同时发挥抗反流和减重作用。主要比较分析SG组与SGFD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和6个月的减重、改善代谢及抗反流效果。 结果:14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90例;年龄(36.0±9.6)岁;术前体质指数为(38.5±6.5)kg/m 2;术前GerdQ评分为(10.2±1.6)分。SGFD组与SG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SGF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G组[(137.5±10.5)min比(105.3±12.6)min, t=?15.131, P<0.001]。与术前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胆固醇、体质量、体质指数、GerdQ评分均更低(均 P<0.05);而在术后6个月时,除了前述指标较术前更低外,甘油三酯、尿酸、DeMeester评分也均更低,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升高(均 P<0.05)。与SG组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减重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指标(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和LESP)优于SG术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肥胖合并GERD患者在SGFD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抗反流效果。SGFD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效果优于SG,具有一定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肌肉减少性肥胖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随着对肝病患者营养的研究,肌肉减少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肌肉减少症是肝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肝病患者中越来越常见。有研究证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肝病患者比单纯肌肉减少或肥胖的肝病患者预后更差。在临床上很容易发现营养不良、肌肉质量减少的患者,却往往忽略体型正常甚至肥胖的患者,同样会出现肌肉减少的情况,仅单纯的依靠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的监测并不能准确评估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肌肉状态。目前关于慢性肝病与肌肉减少性肥胖之间的关系认知仍然不够。现对近几年慢性肝病与肌肉减少症和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改善肝病患者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