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264名预防医学本科生就业观及就业意向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预防医学在校本科生就业观及就业意向,为高校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大学本科三、四、五年级(简称大三、大四、大五)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共264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知、就业观及就业意向三个部分.结果 51.13%学生在大三及以上年级才开始对预防医学有较清晰的认知,不同年级有统计学差异(x2=16.060,P=0.013).认为就业形势好和较好的人数随年级增加而减少(大三63.01%,大四51.49%,大五47.37%),不同年级和性别均有统计学差异(x2=29.988,P<0.01;x2=12.991,P=0.005).认为“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对就业影响较大的人数随年级增加而减少(大三42.47%,大四24.06%,大五15.79%),不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54,P=0.015).71.59%学生表示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同年级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x2=0.824,P=0.662;x2 =0.157,P=0.692).结论 预防医学在校本科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不高,就业态度悲观,应从入学起就树立预防医学教育新理念,提高专业认知,培养积极就业观,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评价情况,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就业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五所高校2013—2016年毕业的258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通过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结果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各类企业就业比例增加,达36.8%,其次为党政机关、公务员(31.4%),而各类事业单位的比例降低,仅12.0%.省会城市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区域,占45.7%,各地市、县城市为42.2%.38.8% 的调查对象对现有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满意",49.6% 表示"一般",仅11.6% 表示"不满意".统计分析显示,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单位性质、工作地点、薪酬、职业满意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以上的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执行能力表示肯定,75% 以上的反映毕业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较欠缺.结论 应调整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就业指导等途径,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引导更多的公共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公共卫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作用研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历了重建与规范、调整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等几个时期.高校一直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坚持构筑“全员育人”的格局,校园育人环境明显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就业指导效能.当下,我国大学生在“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塑造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困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尤其在这个提倡自主创业的时代,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他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育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分析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差异,包括两专业学生在首选毕业去向、就业地域及求职最关键因素三方面的意向差异.方法 2019年10月选取某医学院校2020届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共220名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式.结果 临床医学组学生毕业后首选求职比例明显低于护理专业组(P<0.05),他们更倾向选择考取研究生.两专业学生均倾向选择东、中部城市,而选择西部城市、基层和家乡所在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学组学生倾向于知识储备是求职的关键因素,而护理专业组学生更重视实际操作力和实践经验(P<0.05).结论 针对两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同时根据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及防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本科毕业生(以下统称临床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方便抽样,抽取哈尔滨市某医科大学的415名临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临床毕业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就业焦虑诊断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临床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得分(60.97±12.74),有16.9%的临床毕业生存在高焦虑水平,χ2检验表明是否独生子女(χ2=33.800,P=0.000)、家庭经济状况(χ2=30.442,P=0.000)、专业认同(χ2=11.115,P=0.001)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Wals=5.538,P=0.019)是临床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校方多途径帮助毕业生合理应对就业焦虑,帮助其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其就业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真实感受,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的方法对18名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个别深入访谈,访谈资料以笔录和录音的方式记录;采用 Colaizzi 主题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日制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护理职业认同主要分为3个主题6个方面,即选择攻读护理专业硕士的动机、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和感受、对护理职业的个人评价3个主题;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术追求、脱离临床环境、成就感和学历情节、读研跟风动机、正面评价(好就业、高学历、发展快)、负面评价(护士社会地位低、经常值夜班、医院招收条件苛刻及管理者的不重视)6个方面。结论研究生低职业认同、高职业期望的状态,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研究生的价值,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护理教育者应兼顾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其合理就业,提高职业认同感。研究生本人应正确调整自我角色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康复期癌症患者放弃重返工作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康复期癌症患者放弃重返工作的真实体验.方法 基于现象学方法对13例康复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是:抵触工作,恐惧复发;期待工作,中途受阻;安于现状,彻底放弃.结论 医务人员应当关注康复期癌症患者放弃重返工作的真实体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和就业观,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促进癌症患者重返社会实现完整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药院校发展型社会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以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资助工作能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医药院校发展型社会资助育人工作有利于引导和培育中医药学子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近年来,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积极参与中医药院校资助和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了资助和育人认知取向的融合,注重高校资助的"育人"功效,可为同类社会资助参与支持中医药院校发展型社会资助育人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调查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为后续专业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方法: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收集2011年以后10所陕西省新建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就业等资料.结果:10所高校均为省属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均为2016年后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累计招生2158人.人才培养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需求为目标,采用"2+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总学时为2048~2810学时,教材以统编教材为主.2021年两所院校有第1届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为91.34%.结论:新建专业条件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应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知名度,转变学生就业观,培养适合我国的康复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校生物类专业高质量就业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用人环境需求下,生物类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对生物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高质量地为社会输送生物类人才,本文对湖州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在读本科生就业观以及他们对生物类专业的认同度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探索生物类专业高质量就业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相关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