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原因及预后,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7月至2020年4月应用ESIN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且术后复查发现骨折延迟愈合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受伤机制、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出院后管理及后期康复情况等资料,收集针对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后的结果。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学龄前期(4~6岁)1例,学龄期(7~12岁)6例,青春期(13~18岁)2例;骨折部位:肱骨1例、尺桡骨2例、股骨2例、胫骨4例;高能量损伤(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7例,低能量损伤(摔伤、扭伤等)2例;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6例;切开复位4例,闭合复位5例。9例患儿经处理后骨折均已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21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2例尺桡骨双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延长石膏固定时间、制动后骨折愈合;2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后骨折愈合;1例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取出ESIN改髋人字管型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1例肱骨及1例股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抗感染、患肢制动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断端自体骨植骨+石膏固定处理后骨折愈合。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后骨延迟愈合的治疗方式不同,本组病例采用了加强固定、增加断端应力刺激、抗感染、植骨重建等方法,均达骨性愈合。去除引起延迟愈合的因素、稳定骨折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关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以“关节线”“膝”“置换”以及“joint line”“knee”“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8年1月—2022年8月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关节线方法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11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5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重建关节线倾斜度的方法有机械对线技术、解剖对线技术、动力对线技术、限制性动力对线技术;常见的重建关节线高度的解剖标志有内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结节、内外侧髁等。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建立膝关节三维骨骼模型,确定假体尺寸并制定手术方案,应用示踪器技术可以指导股骨、胫骨的精确截骨,可以更好地重建关节线。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重建关节线的精度。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个体化的膝关节模型、制作截骨槽导板和定位钉导板、带有标记的间隔块工具,指导术中关节线的重建,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膝关节解剖结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及对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关节线更为准确地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神经束蛋白155 IgG4抗体阳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抗神经束蛋白(NF)155 IgG4抗体阳性(抗NF155阳性)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6例抗NF155阳性CIDP患者,对每例均行周围神经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针极肌电图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指标与电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胫神经运动传导各项检测异常率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8, P=0.011),各项检测异常中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最多见。下肢神经传导总异常率(30/32,93.8%)与上肢神经传导总异常率(22/22,100.0%)、感觉神经传导总异常率(52/54,96.3%)与运动神经传导总异常率(42/42,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 P=0.508;χ2=1.59, P=0.503)。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各项检测异常率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 P=0.001;χ2=10.00, P=0.007;χ2=9.95, P=0.008),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最多见。针极肌电图检查异常率为9/14,上、下肢肌肉异常率分别为4/8和5/6,主要表现为自发电位合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升高。病程与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负波面积均呈负相关( r=-0.84, P=0.036; r=-0.76, P=0.011);年龄与正中神经MCV和尺神经MCV均呈正相关( r=0.89, P=0.019; r= 0.95, P=0.003)。正中神经DML与CMAP波幅呈负相关( r=-0.63, P=0.049),胫神经F波潜伏期与胫神经DML、CMAP波幅和MCV显著相关( r= 0.90, P=0.039; r=-0.96, P=0.012; r=-0.96, P=0.010)。 结论:抗NF155阳性CIDP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髓鞘和轴索均受累。尺神经CMAP波幅和负波面积对病程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年龄越小,上肢神经脱髓鞘程度越重。胫神经F波潜伏期不仅反映近端病变程度,还可反映远端神经脱髓鞘与轴索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张卫华运用尺胫针疗法结合减压松动手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介绍张卫华教授运用尺胫针疗法结合减压松动手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张卫华教授采用"二摸三查两阅"法对疾病的病位、分期、程度进行精确诊断,根据疾病的性质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当从3期论治,提出"以筋为纲,以经为要,以气血为基,筋骨并调"的学术思想,运用尺胫针疗法结合减压松动手技进行治疗.尺胫针选取太阳、少阳经尺部之区带的下1/3皮部(带状)范围进针;减压松动手技分为放松颈项、减压松动(包括定位旋转扳法、上抬后顶法、仰侧扳法)、镇痛理筋3 步,并配合镇痛理筋手法加强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除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外,辅助应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神经传导速度,随访2个月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正中神经速度为(44.2±2.3)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4±4.1)m/s,左尺神经速度为(44.3±2.4)m/s,明显高于对照组(33.9±4.1)m/s,右胫神经速度(37.1±4.3)m/s也高于对照组(31.9±2.6)m/s,右腓神经速度(36.9±2.5)m/s也高于对照组的(32.5±2.3)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观察组左正中神经速度为(44.1±3.2)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4.1)m/s,左尺神经速度为(43.5±2.6)m/s,明显高于对照组(33.9±2.7)m/s,右腓浅神经速度(35.8±2.6)m/s也高于对照组(30.9±3.8)m/s,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28.2%)(P<0.05).结论 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且后期出现并发症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173例骨折住院患儿资料的分析——对数线性模型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湖南省骨折住院患儿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儿童骨折的防治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 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儿童骨折影响因素间的交互项进行筛选与分析.结果 不同类型骨折住院患儿的治愈率(x2 =51.036,P <0.001)、住院日(H =67.101,P<0.001)和住院费用(H =46.282,P <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骨折住院患儿的骨折原因与骨折类型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跌落易导致尺桡骨骨折,而交通事故则易出现胫腓骨骨折;骨折住院患儿的性别、年龄与骨折原因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0~3岁男孩易由交通事故和跌落这两种伤害类型导致骨折;骨折住院患儿的性别、年龄与骨折类型三者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0~3岁儿童,不论男孩女孩,发生尺桡骨骨折和肱骨骨折这两种骨折类型可能性比较低.结论 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骨折原因以及骨折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儿童骨折;对数线性模型可以更好的用于分析多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适用于探索性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小腿前间室钙化性肌坏死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男性患者,55岁,因“右踝关节融合术后1年,寒战发热8d”于2017年2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2月15日在家中出现寒战、发热,体温达40℃,静脉滴注头孢唑啉、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等治疗,效果欠佳.既往2006年4月在煤矿工作时重物砸伤,致多发骨折、颅脑外伤,行右侧股骨、胫腓骨、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右足下垂畸形无改善,于2016年3月3日行右踝关节融合术,当时术前右踝X线片可见胫骨前外侧散在条索状钙化斑片影(图1A),患者无小腿红肿疼痛症状,未针对X线片中的钙化影进行进一步检查.术中以显露踝关节为主,切口未涉及钙化部位.术后复查显示钙化影同术前对比无变化(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与肌肉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①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②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③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④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取骨技术在上肢骨修复性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经皮取骨技术在上肢骨修复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的术后继发损害和并发症.方法 2008年6月-2016年5月于胫骨外侧髁(Gerdy's结节)或髂骨作一小于2.0 cm长的切口,利用微创取骨器经皮取骨.新鲜骨折84例,均为粉碎性骨折或骨折有缺损;陈旧性骨折113例,均为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其中未行内固定60例,余137例采用接骨板、克氏针及髓内针内固定.受伤至本次治疗时间25~415 d,平均55 d,供骨部位:髂骨61例,胫骨外侧髁136例;受区部位:掌、指骨23例,桡骨远端37例,桡尺骨50例,单纯尺骨或桡骨各10例,肱骨干67例.取骨量1~7 mL,平均4 mL;微创取骨器取骨的操作时间3~10 min,平均4 min;出血量3~20 mL,平均10 mL.结果 手术时间均小于10 min,术后除一例胫骨外侧髁取骨处出现红肿伤口延迟愈合外,余病例无感染、供骨区骨折、关节僵硬及神经血管损伤.平均经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供骨区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行走均正常.结论 经皮取骨技术可作为上肢外科骨折后骨缺损非结构性骨移植中良好的方法,微创操作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取骨量适中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Kennedy病患者电生理、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误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患者电生理学特征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探讨临床误诊原因,以加强对此病电生理学改变和肌肉病理学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9例经基因确诊的KD患者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和H反射检测.肌电图取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神经电图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和胫神经.1例患者取股四头肌肌肉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肌电图检查显示9例肯尼迪病患者均表现为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CMAP和SN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以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最高(88.89%),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胫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延长(P<0.01).肌活检示神经源性肌损害,表现为肌纤维萎缩,萎缩纤维群组化分布.结论 KD患者电生理以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为最主要改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且感觉神经受累较运动神经受累更多见,病理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及群组化分布.电生理和肌肉活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率有重要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