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过载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在骨骼肌衰老萎缩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骼肌衰老是机体衰老的相关生物学事件,以质量丢失和功能衰退为显著特征,金属组学尤其是铜金属组学在其中的功能角色正日益得到关注.铜金属组学在衰老状态下表现为铜过载,其触发的毒理效应具有激活骨骼肌细胞中发生凋亡、焦亡、铁死亡、铜死亡及并促进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特异性分子潜力,相关的信号级联最终可诱导衰老肌纤维中蛋白质、线粒体和卫星细胞等内容物代谢失衡及裂解丢失,同时可触发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退化和异常,是骨骼肌衰老萎缩的新型病理生理机制.本综述首次系统地解码骨骼肌衰老萎缩调控网络中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衰老骨骼肌中铜过载的潜在机制,以及铜过载诱导的多种细胞死亡形式例如凋亡、焦亡、铁死亡及铜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在骨骼肌衰老萎缩中的新角色,为临床上应用铜螯合改善和治疗骨骼肌衰老萎缩提供潜在分子靶点和方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n=100),通过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以1:1比例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模仿正常人行走时肌肉收缩的时序刺激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通道FES治疗仪,将电极置于患肢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两组肌群的肌肉点上进行刺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脑部3.0T 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同时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最后探讨观察组患者BBS、FMA-LE评分与DTI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FMA-LE、BBS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LE、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VRA)显著高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FA、DCavg、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观察组的BBS评分与FA、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与DCav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DTI可以对四通道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各项参数与BBS、FMA-LE评分呈现明显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协助医生认识神经功能缺损与神经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准确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trom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析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长链非编码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14(lncRNA SNHG14)、微小 RNA-145-5p(miR-145-5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弋矶山医院 2020 年 10 月~2023 年10 月就诊的110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两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Brunnstrom技术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及总分]、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损伤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神经因子[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及miRNA相关指标(lncRNA SNHG14、miR-145-5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LE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UE、FMA-LE及总分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MA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NIHSS评分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P、lncRNA SNHG14 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MBP、lncRNA SNHG14 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GF、miR-145-5p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NGF、miR-145-5p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加速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血清神经因子、lncRNA SNHG14、miR-145-5p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吞咽训练对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吞咽训练对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联合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吞咽训练,联合组行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ALB)等营养状况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评分及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TG、PA及ALB水平,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NMES、吞咽训练可增强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SWAL-QOL评分,改善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川平法联合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川平法联合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 62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1 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平法治疗.2 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 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亦大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 2 组患者的MAS等级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MAS等级较对照组低(P均<0.05).2 组治疗后的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亦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川平法联合低频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肌肉痉挛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有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诱发电位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8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苏醒率、苏醒时间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潜伏期(Ⅰ波、Ⅱ波、Ⅲ波)、波峰间潜伏期(Ⅰ~Ⅲ波、Ⅲ~Ⅳ波、Ⅰ~Ⅳ波)]、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为(22.63±5.57)d,短于对照组(26.52±6.74)d,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苏醒率77.5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CS、EEG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波潜伏期的Ⅰ波、Ⅱ波、Ⅲ波,以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波、Ⅲ~Ⅳ波、Ⅰ~Ⅳ波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听整合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苏醒率,缩短苏醒时间,促使意识障碍恢复,改善脑部病理生理状态,并可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减轻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