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 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 OR=4.354, 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 OR=2.927, 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 OR=0.277, 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 OR=2.891, 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 OR=3.123, P=0.043)的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半螺纹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突骨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机械力学、生物力学及动物实验验证应用改良半螺纹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突骨折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一款新的内固定器。方法:将直径1.5 mm改良半螺纹克氏针、1.5 mm普通克氏针、1.2 mm普通克氏针设为A、B、C组。利用万能实验机,通过机械力学实验(拉伸、弯曲、扭转)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的机械性能;通过抗拔出实验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的稳定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改良螺纹克氏针在取出过程中有无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结果:拉伸实验中A、B、C三组在最大拉伸载荷和移位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拉伸载荷=1166.015, F拉伸位移=168.931,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弯曲实验中三组在最大弯曲载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5.758,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但在平均最大弯曲位移方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4, P=0.809)。扭转实验中三组在最大扭转载荷和角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扭转载荷=174.216, F扭转角度=516.322,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抗拔出实验中A、B组在平均最大载荷和位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载荷=74.403, t位移=7.445, P<0.001)。动物实验中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时未发现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 结论:直径1.5 mm普通克氏针在增加螺纹设计后,即为改良半螺纹克氏针,其机械性能仍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且对骨折块的把持力明显优于同直径普通克氏针;应用其治疗尺骨冠突骨折具有高度可行性,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利于早期康复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关节镜下克氏针张力带复位固定治疗O’Driscoll Ⅰ、Ⅱ型尺骨冠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克氏针张力带复位固定治疗O’Driscoll Ⅰ、Ⅱ型尺骨冠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1年3月—2023年9月徐州仁慈医院关节外科在全关节镜下克氏针张力带复位固定治疗的O’Driscoll Ⅰ、Ⅱ型尺骨冠突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4~53(33.2±9.8)岁;右侧13例、左侧2例。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观察患者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0~65(45.2±12.5)min,术后引流量18~50(34.0±7.9)mL;术中2例患者尺神经损伤,未做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17(14.2±1.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96.5±3.8)分,肘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内旋角度和最大外旋角度分别为137.2°±8.6°、2.5°±1.8°、84.3°±5.2°,均高于术前的(45.8±10.5)分、63.3°±10.8°、15.6°±7.8°、40.6°±5.6°、42.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47、18.06、6.44、24.99、13.28, P值均<0.001)。随访期间未见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肘关节不稳定发生。 结论:全关节镜下克氏针张力带复位固定治疗O’Driscoll Ⅰ、Ⅱ型尺骨冠突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向后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6.5岁;肘关节X线及CT影像学特征:上尺桡脱位不明显;在冠状突水平或临近冠状突水平尺骨骨折端前方可见三角形或四边形蝶形骨片;肱桡关节正常或桡骨头向前脱位,但桡骨头呈粉碎骨折、桡骨头前缘骨折或桡骨颈向后成角骨折。尺骨近端骨折采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或辅助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克氏针、拉力螺钉或微型钢板固定,桡骨头骨折采用埋头钉、微型钢板或桡骨头置换,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者带线锚钉修复。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6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75°~145°,平均100.5°;前臂旋转度为80°~155°,平均132.0°;MEPS为50~100分,平均86.2分,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3例患者发生肘关节僵硬。结论:总结向后孟氏骨折的不典型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并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滑雪运动导致的肘关节损伤的常见类型及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滑雪运动导致的肘关节损伤的常见类型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收治的90例因滑雪运动导致的肘关节损伤患者资料。男53例,女37例;年龄(31.8±8.4)岁。记录患者肘关节损伤类型,及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保守治疗18例,包括3例单纯Mason Ⅰ型桡骨头骨折和15例O'Driscoll Ⅰ型冠状突骨折;其余72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获(31.3±18.7)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单纯肘关节骨折患者63例,单纯肘关节脱位患者2例,骨折合并脱位25例。后脱位最多,有22例。肘关节骨折中包含桡骨头骨折患者2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41例,尺骨近端骨折患者13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28例;65例有副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EPS评分分别为0.4 (0,1.0)分、(110.6°±0.6°)、(92.2±3.9)分,均较治疗前[(4.7±1.4)分、(92.2°±14.4°)、(63.9±6.5)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EPS评分分别为0.6 (0,1.0)分、(97.4°±14.0°)、(86.6±7.1)分,均较治疗前[(5.6±1.7)分、(24.3°±18.4°)、(26.9±12.2)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症状,7例患者术后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 结论:在滑雪运动中,冠状突最易骨折;在滑雪运动导致的肘关节损伤中,后脱位是最常见的脱位类型并常伴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对于肘关节稳定的单纯Mason Ⅰ型桡骨头骨折或O'Driscoll Ⅰ型冠状突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其余均需采用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关节损伤三联征Adams分型中尺骨冠突骨折块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Adams冠突分型,探究肘关节损伤三联征尺骨冠突骨折块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的肘关节CT三维数据,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18~88岁[(44.7±12.0)岁]。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尺骨冠突骨折模型,并依据Adams尺骨冠突骨折分型对其进行分类,其中Ⅰ型为冠突尖端骨折、Ⅱ型为冠突横断形骨折、Ⅲ型为冠突基底部骨折、Ⅳ前内型为冠突前内侧斜行骨折、Ⅳ前外型为冠突前外侧斜行骨折。依据冠突骨折块的特点,Ⅳ前外型骨折分为两个亚型,即累及冠突尖端的α亚型和未累及冠突尖端的β亚型。测量不同类型尺骨冠突骨折块占比情况、高度、表面积、体积。同时测量Ⅳ前外型两种亚型尺骨冠突骨折块占比情况、高度、表面积、体积,尺骨滑车关节面面积、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损伤占比,以及尺骨上尺桡关节面面积、骨折块上尺桡关节面面积、骨折块上尺桡关节面面积损伤占比。结果: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中尺骨冠突骨折块Adams Ⅰ型17例(33%),Ⅱ型4例(8%),Ⅲ型4例(8%),Ⅳ前内型4例(8%),Ⅳ前外型22例(43%)。其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前内型和Ⅳ前外型的高度分别为(3.7±1.9)mm、(10.8±1.1)mm、(14.4±1.2)mm、(5.2±2.4)mm、(6.7±2.6)mm;其表面积分别为63.7(21.4,221.0)mm 2、1 086.8(606.8,1 434.2)mm 2、1 658.8(1 335.6,1 695.4)mm 2、437.3(185.6,437.3)mm 2、511.8(198.8,646.5)mm 2;其体积分别为46.3(21.4,180.5)mm 3、938.7(629.8,1 011.3)mm 3、1 797.4(1 520.2,1 903.7)mm 3、429.3(138.1,992.4)mm 3、461.9(144.9,707.1)mm 3。不同Adams分型尺骨冠突骨折块高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2例Ⅳ前外型尺骨冠突骨折中α亚型12例,β亚型10例。Ⅳ前外型中α及β两种亚型骨折块的高度分别为(8.6±2.6)mm、(5.0±2.4)mm;表面积分别为633.2(530.3,727.4)mm 2、181.4(136.7,450.3)mm 2;体积分别为692.8(477.6,778.0)mm 3、128.0(74.2,405.1)mm 3。两种亚型的骨折块高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Ⅳ前外型中α及β两种亚型的尺骨滑车关节面面积分别为901.4(755.1,1 060.6)mm 2、835.2(767.7,909.3)mm 2;两者的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分别为104.1(79.4,139.9)mm 2、38.8(21.3,58.1)mm 2;两者的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损伤占比分别为0.12(0.09,0.15)、0.05(0.03,0.07)。α及β两种亚型尺骨滑车关节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α亚型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及骨折块滑车关节面面积损伤占比大于β型( P均<0.01)。而Ⅳ前外型中α及β两种亚型的尺骨上尺桡关节面面积分别为147.9(111.7,164.2)mm 2、137.0(118.7,166.7)mm 2;两者的骨折块上尺桡关节面面积分别为17.7(13.4,52.2)mm 2、6.1(2.6,20.0)mm 2;两者的骨折块上尺桡关节面面积损伤占比分别为0.12(0.10,0.35)、0.05(0.03,0.15)。两种亚型在上尺桡关节面损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肘关节损伤三联征中尺骨冠突骨折Adams Ⅳ型占有较大比例,其中以Adams Ⅳ前外型为主,同时该型骨折块存在大小、形态差异的两种亚型,但两亚型对上尺桡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是相似的,临床治疗中不应忽视不同大小的Adams Ⅳ前外型骨折块对上尺桡关节面造成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7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1~61岁[(38.0±9.4)岁]。31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联合入路组),36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肘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20.1±4.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33.6±20.3)ml]、骨折愈合时间[(12.3±1.7)个月]均少于或短于肘后入路组[(144.4±22.1)ml、(13.2±2.0)个月]( 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7±10.8)°、(111.1±13.9)°、(121.3±14.1)°、(127.1±13.3)°,均高于肘后入路组[(74.5±11.8)°、(97.6±12.6)°、(111.3±13.0)°、(115.2±12.7)°]( 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EPS分别为(31.7±8.6)分、(55.6±9.3)分、(84.6±10.5)分、(85.0±10.3)分,均高于肘后入路组[(27.2±8.2)分、(50.7±8.7)分、(77.4±11.2)分、(80.1±9.4)分]( P<0.05)。联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低于肘后入路组的31%(11/36)( P<0.05)。 结论:肘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与单纯肘后正中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肘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诊治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诊治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诊断并治疗的19例肘关节后外侧脱位患儿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9岁。合并伤: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11例,肱骨外上髁撕脱骨折5例,肱骨小头撕脱骨折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4例。治疗方案选择:评估肘关节稳定性后,稳定的肘关节采用非手术治疗;合并骨折且为不稳定肘关节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儿治疗后伤肢均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4~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4例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15例患儿采用手术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肱骨外上髁或肱骨小头撕脱骨折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或可吸收锚钉缝合固定处理,3例冠状突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处理,1例冠状突骨折未予内固定处理。所有患儿治疗后获6~30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儿骨折均获愈合,无异位骨化,肘关节解剖关系良好,无再次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不稳表现;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75~100分,平均93.2分。结论:重建肘关节稳定性为儿童肘关节后外侧脱位的治疗关键。儿童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肘关节稳定,建议行非手术治疗;肘关节不稳定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患儿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尺骨冠状突骨折外科治疗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尺骨冠状突为肘关节前方重要稳定结构,由冠状突尖部、高耸结节与前内侧面组成,在肘关节骨折脱位损伤中,常伴随冠状突骨折,从而引起肘关节不稳。冠状突体积小、形状特殊、周围软组织结构复杂,并在肘关节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形式多样化,外科治疗较为棘手。选择安全、创伤小、术野显露良好的手术入路是行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的必要条件,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伴随的损伤,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本文主要阐述冠状突及肘关节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分析冠状突在肘关节中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作用以及对目前外科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20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65岁,平均46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4例,ⅡC型1例。内侧入路给予冠状突骨折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冠状突专用钢板辅助支撑固定;20例患者的肘关节外侧不稳,常规给予外侧入路带线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术中平均出血85 mL,平均住院时间12.5 d。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冠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稳定,无内置物松动、断裂。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功能:屈曲平均113.2°,伸直平均10.3°,前臂旋前平均72.4°,前臂旋后平均83.4°。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0/20);评分平均88.5分。结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为肘关节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内侧入路复位并坚强固定冠状突骨块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入路探查修复外侧副韧带,指导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