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盆脏器联合骶尾骨切除术治疗骶前复发直肠癌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诊断为复发直肠癌侵犯骶前及子宫,转化治疗后行后盆脏器联合骶尾骨切除术,切缘阴性。术后2个月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愈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尾端退化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尾端退化综合征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患儿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畸形并大小便失禁,影像表现为腰骶尾椎缺失,双侧髂骨内移并形成假关节,双髋外展、双膝屈曲;下腹部、盆腔后部及双侧臀部肌肉缺失,呈脂肪密度;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斑片状密度减低影;马蹄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预测妇科肿瘤放疗骨髓剂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预测妇科肿瘤患者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治疗的15例妇科肿瘤限制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的放疗计划作为机器学习的训练数据,另选取10例该类计划作为模型的验证数据,计算器官内各剂量点与计划靶区边缘的最小有向距离。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训练模型,并用均方根差来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使用该模型预测实际计划的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对预测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实际结果进行线性拟合,使用拟合优度R 2来评估模型预测效果。 结果:在计划要求的DVH参数上,模型预测与验证计划较为接近:盆骨V 40Gy差为2.0%,平均剂量差为1.6 Gy,骶尾骨V 10Gy差为-0.4%。在非计划要求的DVH参数上,模型预测值除盆骨V 10Gy外,其余参数值均明显偏高。在实际病例应用中,模型预测的DVH与最终计划的差异很小,骶尾骨和盆骨骨髓的R 2分别为0.988和0.995。 结论:使用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的模型可以较准确预测骶尾骨和盆骨骨髓剂量,通过模型预测剂量也可以作为一种保障计划质量的方法,提高计划的一致性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临邑县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0例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88岁,13例患者创面位于骶尾部,其中8例见骶尾骨外露;4例患者创面位于股骨大转子区,3例患者创面位于坐骨结节区。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创、换药后行常规负压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待肉芽组织新鲜、渗出少、无坏死组织残留时,立即行Ⅱ期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其中改良双负压疗法为创面深部置入负压引流导管与表层负压引流导管同时实施持续负压吸引,表层负压值为-19.9 kPa。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等级,缝合处皮肤有无坏死、裂开或积液,出院后随访1~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清创减张缝合术前后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创面均甲级愈合,缝合处皮肤无裂开或积液、坏死。出院后随访1~6个月,术口外形良好,皮肤少量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或挛缩,压疮均未复发。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4~33 d,平均28.5 d。清创减张缝合术前,2例患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患者创面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创面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术后再次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并发骨或关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结论: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且对效果满意度较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手术解剖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涉及Hiatal韧带、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的解剖。其中的Hiatal韧带实际上是直肠纵肌的分支,表现为不均匀的环周依附于肛提肌上。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的末端,于直肠纵肌分出Hiatal韧带的水平开始形成,此上界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内外括约肌间隙存在脂肪组织,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肛管与直肠一样存在系膜结构。联合纵肌是直肠纵肌的剩余分支,在达到肛缘后折返穿过外括约肌,终止于肛尾韧带/尾骨。联合纵肌和Hiatal韧带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排粪运动。ISR相关解剖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对吻合的影响尤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骶前囊肿切除的多种手术入路与解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目前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1, 2, 3]。骶前囊肿会压迫直肠或侵蚀直肠,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或肠瘘,因此,尽管骶前囊肿多数为良性,其治疗策略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4, 5]。但是,如果手术时囊壁没有彻底切除,则会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骶前囊肿能否完全切除与手术入路有很大关系,不适宜的手术入路不仅不能完全切除囊肿,还容易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肠瘘、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本文将根据骶前囊肿的位置,探讨相关的手术入路及解剖,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外科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骶前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骶前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骶前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骶前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骶前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骶前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骶前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骶前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骶(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骶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骶前复发合并前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 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术后复发行合并骶尾骨的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并行盆腔区域热灌注化疗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病例为54岁男性患者,因直肠癌术后出现手术部位复发并侵犯膀胱、前列腺、双侧精囊腺、S 3~5等多处组织和脏器,同时伴有直肠膀胱瘘、肛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入院。多学科协作组讨论评估后,接受直肠癌术后复发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盆腔复发病灶带肛门联合部分小肠、全膀胱、前列腺、双侧精囊腺、盆壁肌群、S 3~5切除+基底膜生物补片联合带蒂大网膜瓣重建盆底+回肠代膀胱+结肠造口),肿瘤获根治性切除,并于术后48、72 h行盆腔区域热灌注化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超声下表现为强回声的成熟型卵巢畸胎瘤累及直肠1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成熟型畸胎瘤是一种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系统外的畸胎瘤罕见,多位于后腹膜、骶尾骨区域及纵隔。本文报道了一例卵巢畸胎瘤累及直肠的病例及其内镜超声下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 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 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 RR=0.140,95% CI:0.061~0.322, P<0.001)。 结论:直肠癌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