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解扶正颗粒促进凋亡和自噬逆转结直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清解扶正颗粒(QFG)对人结直肠癌HCT-8/5-FU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结直肠癌HCT-8细胞及HCT-8/5-FU耐药细胞,计算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指数(RI)和QFG的逆转倍数(RF);设立空白对照组(0 mg/mL)和不同浓度(0.25、0.5、1.0 mg/mL)QFG干预组;各组干预48 h后,通过罗丹明-123(Rho123)染色和多柔比星(DOX)染色检测细胞外排泵功能,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能力,应用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应用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糖蛋白(gP)、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SQSTM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 Ⅱ的蛋白表达.结果:HCT-8/5-FU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DOX)和顺铂(DDP)均耐药,QFG可有效逆转化疗耐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QFG显著增加Rho123、DOX和Cyto-ID的平均荧光强度(均P<0.05);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率(P<0.05),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和空白对照组比较,QFG抑制P-gP、p62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Bcl-2/Bax比值(P<0.05),促进LC3-Ⅱ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QFG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泵功能,从而逆转多药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为该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至2023年就诊于我院的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对从患者分离出的隐球菌菌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并用ITS测序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法对菌株进行分型分析,使用FUNGUS3对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例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1.0±8.0岁;肝癌、肝衰竭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各2例;除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外,其余为血流、胸腹水、脑脊液和尿液感染.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隐球菌均为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MLST分型均为ST5型.抗真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对抗隐球菌一线药物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为33.3%,中介率为66.7%;6株菌除1株对伊曲康唑为非野生型(non-wild type,NWT)外,其余均为野生型(wild type,WT)菌株,6例患者隐球菌感染后均死亡.结论 合并隐球菌感染的肝病患者多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肝病晚期中老年患者,其感染的隐球菌以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ST5型为主,对常用抗隐球菌一线药物氟康唑的敏感性较低,单用氟康唑治疗效果差.此类患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感染的情况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对此类患者可进行常规隐球菌感染的筛查,以便及早诊治隐球相关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灶内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追踪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月某三甲医院皮肤科收治的 140 名跖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组(简称注射组)70 例和病灶外敷 5-氟尿嘧啶组(简称外敷组)70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6 周)内跖疣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期结束后 12 周皮损状况,追踪跖疣复发率、瘢痕存留等差异.结果:在治疗周期内,注射组疼痛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外敷组(P<0.05)且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期结束后注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8.6%,显著高于外敷组的 75.7%(P<0.05);两组皮损面积在治疗 3 周后出现显著差异,注射组皮损存留少于外敷组,且皮损面积改善早于外敷组;治疗期结束后12 周总复发率比较,注射组为1.4%,低于外敷组的22.9%(P<0.05);在瘢痕存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两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在患者疼痛程度、治疗有效率、单位时间治疗皮损面积、复发率的评价指标中表现出优于外敷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两种用药方式在跖疣瘢痕存留和治疗期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评价中,未体现明显差异且安全性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氟对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根据体质量(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6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大鼠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0.5 mg/L),低、中、高氟组分别饮用含氟量为10、50、100 mg/L(氟化钠)的自来水。各组大鼠饲养180 d后,观察氟斑牙发生情况;收集24 h尿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尿氟含量;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皮质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肾皮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及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JNK,P-JNK)]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未检出氟斑牙,低氟组大鼠氟斑牙发生率为2/6,中氟组为5/6,高氟组为6/6。与对照组[(5.707 ± 1.190)mg/L]比较,低、中、高氟组大鼠尿氟[(17.028 ± 3.006)、(34.378 ± 12.045)、(94.759 ± 31.773)mg/L]均较高( P均< 0.05),且高氟组明显高于低、中氟组( P均< 0.05)。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区肾小管及肾小球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嗜酸性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JN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07, P > 0.05);高氟组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P-JNK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低、中氟组比较均较高( P均< 0.05),且中氟组IRE1α、ASK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氟组( P均< 0.05)。 结论:长期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肾皮质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IRE1α-ASK1-JNK的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综合治疗患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报道了1例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综合治疗的病例。患者81岁,因间断肉眼血尿2周入院,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mHSPC,临床分期为cT2N1M1b期。遂给予患者醋酸地加瑞克治疗,治疗5个月后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控制不良并伴骨转移灶增多,遂改用氟他胺+醋酸戈舍瑞林。治疗3个月后将氟他胺替换为比卡鲁胺后继续用药,治疗2年后复查显示睾酮水平升高伴症状加重,经医师评估后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恩扎鲁胺+醋酸戈舍瑞林,随访截止至2022年11月1日,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平稳,未发现疾病进展,仍保持激素敏感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为氟中毒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方法: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采用《尿中氟化物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对质控样进行检测,采用Origin 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Youden图、偏差棒图,并根据Z比分值进行结果评定,│Z│≤2为合格,2 <│Z│<3为基本合格,│Z│≥3为不合格。结果: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合格率为95.00%(38/40)。绝大部分实验室的│Z│比分值< 2。2019、2020年2个实验室内│Z│比分值≥3。结论: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较为满意,但个别实验室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态增强磁共振参数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半定量参数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寻找无创性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贵州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0分期Ⅲ、Ⅳ A、Ⅳ B期,先行多西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TPF)方案时辰诱导化疗3周期;后予调强放疗(IMRT)同期紫杉醇化疗2周期。诱导化疗前均行DCE-MRI检查,并获取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将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与同期放化疗结束的鼻咽病灶近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77例患者中,71例完成治疗并有长期完整随访信息,中位随访77个月(9~86个月),3年、5年OS分别为80.2%、67.6%;3年、5年PFS分别为73.2%、60.5%;同步放化疗结束鼻咽病灶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组与部分缓解(PR)组之间的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0.537, 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短组的OS( χ2=3.982, P<0.05)和PFS( χ2=4.019, P<0.05)均高于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长组;年龄≥ 45岁的患者OS( χ2=7.593, P<0.05)和PFS( χ2=5.624, P<0.05)明显低于年龄<45岁的患者。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临床分期晚(Ⅳ A、Ⅳ B期)( P=0.048)、年龄≥ 45岁( P=0.031)是鼻咽癌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长( P=0.018)、年龄≥45岁( P=0.004)、N(2~3期)分期晚( P=0.032)和强化峰值<3 000( P=0.005)则为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DCE-MRI参数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可能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可靠的影像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膳食构成对氟骨症患病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膳食构成与氟骨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氟骨症患者(病例组)与未患病居民(对照组)的膳食构成差别。2019年8月,以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为调查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年龄≥18岁当地居民,并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及各类食物进食频次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食物进食频次与氟骨症的关系。利用便携式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拍摄前臂和小腿X线片,结合临床体征,根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 192-2008)进行氟骨症判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61例研究对象,病例组376例、对照组685例。病例组患者年龄构成(≤60、> 60岁:162、214例)与对照组(≤60、> 60岁:423、26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4.52, P < 0.001),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37, P = 0.251)。病例组患者食用肉类、蛋类频次> 1次/周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χ 2 = 8.06、5.46,均 P < 0.05),食用奶类频次> 1次/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 2 = 4.01, P = 0.046),食用海鲜类频次≥1次/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χ 2 = 4.16, P = 0.04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尿氟后,食用肉类、蛋类或奶类频次> 1次/周以及食用海鲜类频次≥1次/周均与氟骨症患病风险无关(均 P > 0.05);但在≤60岁群体中,食用蛋类频次> 1次/周与氟骨症患病风险相关[比值比( OR) = 0.59,95%置信区间( CI):0.39,0.88]。 结论:肉类、蛋类、奶类和海鲜类食物进食频次在氟骨症患者和对照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在≤60岁群体中,食用蛋类频次> 1次/周可能会降低氟骨症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尿液中2种全氟化合物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2年11月,将尿液样品经酸性甲醇提取,WAX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水洗脱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 μm),以1.0 mmol/L乙酸铵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0.5~50.0 μg/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17 μg/L,定量限为0.005 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3%和101.8%,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5%~6.2%和3.1%~7.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3%~6.8%和4.7%~8.1%。结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用于人体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