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尿液碱化治疗的利与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痛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炎症疾病,当血清尿酸浓度(sUA)>420 μmol/L时,尿酸一钠(MSU)晶体可形成并沉积在关节和结缔组织,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除了尿酸盐浓度,pH值也是影响MSU沉积的影响因素之一,pH值降低促进MSU结晶,尿液碱化将pH提高至6.2~6.9,可增加尿酸盐溶解度,防止MSU沉积和尿酸结石形成。临床上常用的碱化药物有枸橼酸盐、碳酸氢盐、乙酰唑胺、氨丁三醇等,其中枸橼酸钾是临床最常用的碱剂。然而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需要谨慎。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干预成为治疗痛风安全和经济的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未确定。本文从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两个方面讨论了尿液碱化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应用中的利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氨丁三醇在体外促尿酸溶解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与碳酸氢钠进行比较,离体探讨氨丁三醇在溶解尿酸方面的可能优势.方法 利用尿酸在292 nm处的紫外吸收,建立尿酸的检测方法,检测尿酸在各种含氨丁三醇和/或碳酸氢钠的单因素溶液中的饱和浓度.结果 除碱性外,阳离子是影响尿酸溶解的重要因素.在62 mmol· L-1碳酸氢钠以下,增加其浓度能促尿酸溶解,超出该范围,增加浓度反而不利于尿酸的溶解;而氨丁三醇促尿酸溶解的能力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浓度相关性,溶解曲线几乎无下降支.尿酸在30 mmol·L-1碳酸氢钠中的溶解度为1.16 mg·mL-1 (20℃),但在30 mmol·L-1氨丁三醇中为3.90 mg· mL-1.在多种近似尿液主要离子浓度的混合溶液中,30 mmol·L-1碳酸氢钠最多能溶解1.00 mg·mL-1尿酸,但30 mmol·L-1氨丁三醇能溶解2.61 mg·mL-1尿酸.结论 氨丁三醇在促尿酸溶解方面较碳酸氢钠更有优势,为开发氨丁三醇注射液促泌尿系统尿酸结石的溶解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尿酸代谢异常与慢性炎症的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血尿酸水平异常增高.当体内尿酸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尿酸极易析出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是典型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热、痛及功能受限.除痛风性关节炎外,血尿酸增高还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除了急性痛风发作时的急性炎症反应,尿酸代谢过程还参与了多种疾病的慢性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尿酸转运蛋白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源或外源性嘌呤类物质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次黄嘌呤,再经黄嘌呤氧化酶转化为尿酸.人类缺乏尿酸酶,无法将尿酸分解为溶解度更高的尿囊素,因此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98%以钠盐形式存在.高尿酸血症是引发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与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代谢性疾病.肝脏代谢尿酸生成增多、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临床研究显示,90%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属于排泄不良型[1].其中,肾脏排泄占2/3,肠道排泄占1/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痛风石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痛风石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畸形.尿酸盐溶解度、离子浓度、结缔组织中因子和蛋白、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等因素与尿酸钠(MSU)结晶的形成、增大密切相关.其中,尿酸盐浓度升高是唯一确定的MSU结晶形成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于米氏常数底物浓度下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联用设定底物浓度下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Vi)和过程分析法所得酶最大反应速度(maximal reaction rate,Vm)与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en constant,kn)比值(Vm/Km),据米氏方程推算酶的Km和Vm.方法:以苛求芽孢杆菌尿酸酶(Bacillus fastidious uricase,BFU)及其突变体(A1R,A1R/V144A)、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CIAP)及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突变体R168K为模型.用A293 nm记录尿酸酶反应曲线、A450 nm记录碱性磷酸酶水解4-硝基-1-萘基磷酸酯(4-nitro-1-naphthyl phosphate,4NNPP)反应曲线;以反应时间为自变量、用积分速度方程拟合不超过10% Km初始底物浓度下酶反应曲线测定Vm/Km,分析设定底物浓度下初速度反应数据确定初速度Vi;据相同酶量Vi和Vm/Km按米氏方程计算Km;据所得Vm/Km和Km推算Vm.结果:以E-H(Eadie-Hofstee)法分析50%~200% Km底物浓度下Vi所得Km均值为其参考值;联用策略测定Vi所设定的底物浓度越高,则所得Km相对偏差越小;测定Vi所设定的底物浓度从35%Km逐渐升高到120% Km,所得Km趋于稳定且相对偏差不超过20%.据此联用策略发现,苛求芽孢杆菌尿酸酶在生理pH下活性降低的原因不是其Km明显升高,而是其Vm下降.结论:当底物溶解度低于Km时,这种联用策略更适合测定酶的Km和V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H值对尿酸溶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室温下(20~22℃)pH值对尿酸(uric Acid,UA)溶解度的影响,为深入了解体内UA的溶解与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UA溶于NaO H溶液和PBS溶液中制备母液,然后将母液配置成不同浓度和pH值的UA溶液;相同pH值下的UA溶液,取最低浓度1000μmol/L为标准UA溶液,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值,每个样本检测3次,取均值建立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于0 h和24 h,检测其它不同浓度和pH值的样本溶液,重复3次.结果:(1)在NaOH溶液中,分别在0 h和24 h时对1000、2000、3000和4000μmol/L样本溶液中UA的溶解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pH值的升高UA的溶解度也不断升高;但5000和6000μmol/L样本溶液中,在0 h时UA的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24 h时UA的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pH值为7.0时UA的溶解度最高,且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2)在PBS溶液中,0 h时对1000、2000、3000、4000、5000和6000μmol/L样本溶液中UA的溶解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pH值的升高UA的溶解度不断升高,当pH值为7.0及以上时,UA的溶解最高,且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在24 h时对上述溶液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在pH值为8.0时,各样本溶液UA溶解度的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当pH值降低时,UA的溶解度不断降低.在1000、2000和3000μmol/L样本溶液中,当pH值为6.0和7.5时,UA的溶解度均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在NaO H和PBS溶液中,除1000μmol/L样本溶液外,其它样本溶液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晶体析出,经过红外光谱测定晶体为UA.结论:pH值可以显著影响UA的溶解与析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共振光散射法可直接表征蛋白质的溶解度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一种快捷、灵敏、成本低的蛋白质溶解度的共振光散射(RLS)表征方法,用于蛋白质突变体溶解度比较.方法 同步扫描模式下,跟踪PLS信号强度对蛋白浓度的响应,根据响应曲线拐点预测蛋白质相应分散状态的最大浓度,据此定义该状态的溶解度.选择牛血清白蛋白(BSA,0~50.0 g/L),考察pH(6.5、7.0、7.4)、盐离子浓度(0.05、0.10、0.15、0.20 mol/L)对溶解度测定值的影响;并测定谷胱甘肽S-转移酶同工酶alpha(GSTA,0~27.0 g/L)、Mμ(GSTM,0~20.0 g/L),考察方法通用性.应用RLS测定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尿酸酶(MGU,0~0.4 g/L)溶解度并指导其突变体溶解度改进.结果 所测蛋白质RLS响应曲线均出现两个拐点,低浓度拐点可近似蛋白质单分子分散状态的最大浓度,而高浓度拐点近似蛋白质多分子聚集状态的最大饱和浓度即热力学平衡溶解度.BSA(等电点4.6)两个拐点均随pH的增大(6.5~7.4)而增高,pH7.4 HEPES缓冲液中分别对应~1.2 g/L、~33 g/L,后者与相同条件下商品溶解度接近;加入NaCl使两个浓度拐点均降低,初步表明RLS可直接表征蛋白溶解度.GSTA、GSTM的RLS响应曲线低浓度拐点为~0.7g/L,~0.8 g/L,高浓度拐点分别为~10 g/L、~11 g/L,均小于BSA,方法有通用性.MGU两个拐点分别对应0.24 g/L和0.30 g/L,而其突变体溶解度提高约2倍.结论 共振光散射法可直接表征蛋白质溶解度,且简便、灵敏,蛋白用量少,尤其适用于表达丰度低的蛋白质突变体溶解度的快速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拉布立海治疗肿瘤溶解综合征相关高尿酸血症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是最常见的肿瘤急症之一,在临床上表现为以高尿酸、高钾、高磷、低钙血症为主的代谢紊乱[1].高尿酸血症所致急性肾损伤代表了TLS最严重的结果,因此,纠正高尿酸血症对于防治TLS至关重要.别嘌呤醇是传统的抗尿酸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转换为黄嘌呤、阻止黄嘌呤生成尿酸;但不能减少已经生成的尿酸,故对于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只能有一部分的预防作用而无治疗作用,限制了其在TLS防治中的广泛使用[2].新型降尿酸药物—重组尿酸氧化酶拉布立海(rasburicase),通过催化尿酸氧化形成溶解度更大的尿囊素从肾脏排泄从而降低尿酸,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及预防有显著效果,已用于儿童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尿酸水平控制,并得到了指南的推荐.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拉布立海相关研究证据作一综述,评价该药在降低血尿酸水平和癌症患者TLS防治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体液中尿酸溶解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尿酸在大鼠体液中的溶解度,并研究其机理.方法 将大鼠麻醉,收集血液,制备血清、血浆、红细胞裂解液,并用30、10、3 kDa纤维滤器制备其去大分子和小分子组分.在液体中加入足量的尿酸粉,平衡离心,收集上清液并检测上清液中的尿酸;制备梯度碳酸盐和磷酸盐,检测尿酸在不同盐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 体液原液中尿酸的溶解度较高,去蛋白后,溶解度较低;10~30mmol·L-1碳酸盐和磷酸盐溶液也能较好地溶解尿酸.结论 体液对尿酸有较好的溶解作用,与碱性小分子碳酸盐和磷酸盐有关.体液中的蛋白质对尿酸有弱增溶作用,与其pH缓冲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