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促进脊髓损伤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损伤后神经缺损的有效修复仍然是临床治疗的挑战.随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细胞治疗包括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分化、神经干细胞、嗅鞘细胞以及雪旺细胞等移植治疗.然而,不同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联合应用针灸治疗能够直接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外源性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向损伤局部的迁移、促进轴突再生以及修复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微环境.在后续研究中应围绕参数标准化、再生精准化和方案制度化,推动针灸联合细胞移植方法在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咽肿瘤术后缺损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6岁;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T2N1M0 1例、T2N2M0 1例、T3N1M0 3例、T4N1M0 1例;皮瓣大小3.5 cm×5 cm~5.0 cm×8 cm;累及食道入口修复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吞咽功能和GRABS嗓音量表评估发音质量,观察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取皮瓣顺利,术后获随访2~36个月。患者皮瓣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无咽漏,吞咽功能均恢复良好(GUSS评为0级1例、1级3例、2级2例)。5例不同程度恢复发音功能(GRBAS评分0分2例、1分2例、2分1例) ,1例全喉切除患者丧失发音功能。3例术后1~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1例全喉切除、2例放疗后喉部水肿患者至末次随访尚未拔除气管套管。1例术后6个月发现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血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发性沙漏样桡神经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49岁,农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部急性疼痛,VAS疼痛评分8分,疼痛持续3 d后缓解,继而出现左手第1~5指背伸不能,发病10 d后发现左前臂背侧肌肉明显萎缩,发病2周后肌电图示:左上肢桡神经支配肌运动单位减少,并见有失神经电位,提示左桡神经损伤。入院检查:左第1~5指背伸肌力、拇指外展肌力M 0;伸腕、旋后肌力M 4,伸腕时伴有明显桡偏畸形。肌电图示:左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存在自发电活动,募集反应消失,左桡神经-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CMAP不能引出,提示桡神经深支(PIN)完全性损伤。超声发现:PIN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见4处缩窄。患者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入院,入院常规胸部CT平扫发现:椎体缘呈"竹节样"改变(图1),患者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6年,未系统诊治。2年前对侧有类似病史,当时在初次接触装修"刮大白"工作3 d后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发病5个月后神经超声提示:右桡神经局部增粗、水肿;肌电图提示:右桡神经支配肌波幅较对侧减低大于50%。手术探查于Frohse腱弓近端PIN上发现一明显缩窄,缩窄程度>80%伴有明显神经扭转(图2),缩窄切除+神经缝合术,术后1年复查完全恢复。基于患者既往类似病史、手术治疗史,结合本次入院临床检查、神经超声、肌电图均定位PIN损伤,临床诊断为"多发性桡神经炎"。术中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的PIN上发现4处明显缩窄,形成"腊肠"样外观,松解神经外膜后见缩窄间距1 cm,缩窄程度均≥75%,部分缩窄存在扭转现象(图2,3)。术中肌电检测:刺激桡神经,指总伸肌、拇长伸肌CMAP不能引出;于神经病变远端刺激,近端记录,NAP不能引出,切除病变神经,测量神经缺损长5 cm,取同侧腓肠神经6 cm移植修复。病变神经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组织增生、水肿变性、瘤样增生。术后8个月随访时,伸指、伸腕、旋后肌力M 4,伸拇、拇指外展肌力M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联合钆延迟增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1 mapping联合钆延迟强化(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而经超声检查考虑为DCM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的1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检查所有受检者心脏,平扫检查项目包括T2加权成像(T2WI)、电影序列、增强前的native T1 mapping;增强检查项目包括延迟增强及增强后post T1 mapping、首过灌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首过灌注剂量为0.1 mL/kg,以相同速度追加生理盐水20 mL,延迟7 min开始进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包括4层2腔心位和4腔心位。观察LGE联合T1 mapping的CMRI结果,包括心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心脏形态学指标〔左心室质量(LVM)〕、组织学特点(T2图像心肌信号、有无灌注缺损及其位置和范围、有无延迟增强及其位置、形态和范围、增强前后T1值)、细胞外容积(ECV)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前T1 mapping的T1值对DCM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DCM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率(HR)、血细胞比容(HCT)、肌酐(Cr)、高血压和心脏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Ⅲ级、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V(mL/m 2:234.9±35.9比121.8±27.6)、LVESV(mL/m 2:189.7±42.8比54.8±17.0)、LVM(g:197.6±56.3比110.5±22.9)、增强前T1值(ms:1 332.1±35.9比1 272.0±41.0)、ECV 〔(45.7±4.9)%比(28.0±2.1)%〕水平均明显升高;LVEF(0.191±0.107比0.554±0.103)、增强后T1值(ms:453.9±72.7比493.5±43.9)均明显降低(均 P<0.05)。DCM组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患者比例分别为25.0%、18.8%、25.0%。ROC曲线分析显示,T1 mapping增强前T1值的截断值为1 220.22 ms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P=0.01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9%,说明固有心肌T1值对诊断DCM有一定参考价值。32例DCM患者中有22例(68.8%)出现LGE,位置为室间隔、下壁壁间或心外膜下,范围为局部或弥漫多发,室间隔和下壁均受累的有9例(28.1%);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3.1%出现心搏骤停。 结论:一站式CMRI检查可以提高DCM的诊断效力,T1 mapping联合LGE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诊断和随访患者治疗很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及组织瓣选择与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组织瓣的选择及其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6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6例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男性患者,年龄48~64岁,病灶面积为3 cm×2 cm~15 cm×6 cm。病灶扩大切除后缺损面积为8 cm×5 cm~22 cm×9 cm,均有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根据创面位于下肢的部位、手术体位的选择、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11 cm×8 cm~26 cm×10 cm。5例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带蒂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移植组织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片存活质量、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瘢痕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且血运良好,1例供区植皮者皮片存活良好。全部患者的供区及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或裂开等表现。术后随访1~5年,均无瘢痕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移植组织瓣质量良好,受区局部外形较佳,患肢活动功能良好;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切除术后有肌腱及骨等组织外露者,适用组织瓣移植修复。可根据瘢痕癌的位置、手术体位、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来选择修复的组织瓣,其中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为理想的修复选择,这2种组织瓣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且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 趾腓侧皮瓣修复儿童末节指腹缺损1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 趾腓侧皮瓣修复儿童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小儿骨科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应用游离 趾腓侧皮瓣修复儿童末节指腹缺损患者11例,年龄5~11岁,平均8岁;致伤原因:机器挤伤5例,石头挤伤2例,门挤伤4例。损伤手指:示指2例,中指3例,环指6例。指腹缺损面积1.0 cm×0.8 cm~1.8 cm×1.2 cm,切取皮瓣面积1.2 cm×1.0 cm~2.0 cm×1.4 cm,8例切取对侧 趾,3例切取同侧 趾。血管吻合比例:7例吻合1条动脉2条静脉,4例吻合1条动脉1条静脉。 趾供区均一期缝合。术后常规局部烤灯,抗感染、止痛、解痉药物应用,绝对卧床7~10 d。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色泽、质地、臃肿程度、受区及供区瘢痕、手指及 趾关节活动度及家属的主观满意度。 结果:动脉管径0.30~0.75 mm,平均0.53 mm,静脉管径0.45~0.80 mm,平均0.63 mm。1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吻合1条动脉1条静脉的皮瓣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予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和皮瓣远端切口放血,最终顺利成活。随访5~12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颜色红润,色泽与受区组织基本相同,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弹性及质地均良好,受区皮瓣缝合处瘢痕不明显,外形接近正常手指。皮瓣 趾供区均一期缝合,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功能无明显障碍。参考谢仁国等对皮瓣臃肿、供区瘢痕评分,皮瓣臃肿度评分:优8例,良3例。 趾供区瘢痕评分:正常或不明显瘢痕9例,少许可见瘢痕2例,优良率1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患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优9例,良2例。 结论:在熟练掌握超级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应用 趾腓侧皮瓣修复儿童末节指腹缺损效果满意,不仅受区外观良好,而且供区隐蔽,功能恢复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即刻修复一例乳房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术后巨大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交界恶性或潜在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常好发于躯干,乳房皮肤较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对1例乳房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行广泛局部切除术,同期采用帯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对软组织缺损进行即刻修复,取得较好效果。通过详细回顾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复习,作者对乳房隆突样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加以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仿生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 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 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 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 vs(29.5±0.6)分。 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咽癌放疗后挽救性手术治疗的疗效及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咽癌放疗后肿瘤残留或复发患者实施挽救性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并进行挽救性手术的26例下咽癌放疗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3岁。再发方式包括局部单纯放疗后残留8例,局部术后放疗后复发8例,颈部淋巴结放疗后残留2例,颈部淋巴结放疗后复发2例,颈部淋巴结术后放疗后复发2例,造瘘口放疗后复发4例。挽救性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局部切除,局部切除+颈淋巴清扫,单纯颈淋巴清扫以及造瘘口肿瘤切除,并根据缺损情况进行修复。应用χ2检验进行复发及远处转移分析,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实施挽救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6/26)。术后5年内肿瘤再次复发率为65.4%(17/26),远处转移率为42.3%(11/26)。挽救性手术时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与复发相关,肿瘤初治方式、再发方式、再发位置、浸润深度与远处转移相关( P值均<0.05)。挽救性手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2.3%和23.1%。挽救性手术时患者年龄、肿瘤再发位置、挽救性手术切缘、浸润深度与患者的预后有关(χ2值分别为6.56、10.68、9.32、7.90,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挽救性手术切缘、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 CI)为3.19(1.03~9.84)和14.37(2.46~84.08), P值均<0.05]。 结论:下咽癌放疗后再发首选手术挽救治疗,术中应保证安全切缘,尤其对浸润深度达肌肉、骨组织或淋巴结包膜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 +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灌注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短,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42.45 ± 36.23)mg/L比(176.89 ± 42.63)mg/L、(2.52 ± 0.46)μg/L比(3.61 ± 0.75)μg/L],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143.49 ± 10.58)μg/L比(124.96 ± 13.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RIPC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状况缩减脑梗死体积,对减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有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