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神经局部振动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影响及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振动促进骨愈合系统的参数识别及动力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重建过程,骨折端局部的力学环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目的:设计一部骨应力刺激仪并进行动力学建模及参数的识别.方法:基于振动促进骨愈合的机制,设计了一部骨应力刺激仪.简化成了二自由度带阻尼的弹簧系统强迫振动模型,对振动促进骨愈合系统进行了主要参数的识别(橡胶弹簧的总刚度??的识别,足底肌肉刚度??的识别,足底肌肉阻尼??的识别,克氏针弯曲刚度′的识别),得到了模拟骨痂处的振幅并进行振动促进骨愈合系统实验.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并结合样机的稳定工作区间,确定了该系统在激振频率为26-40 Hz、激振力为100-350 N的条件下可使胫骨骨折断端产生轴向微动,在断骨界面产生了一定的力学刺激;②由于仿真时忽略了外固定架对骨痂处振幅的应力遮挡作用,所以仿真结果略高于测试结果.通过拆开外固定架进行测试,拆开后骨痂处的振幅大于完全固定的振幅;③结果表明,骨应力刺激仪可使骨折断端产生有利于骨愈合的微动.在临床上建议使用轴向刚度可调、径向刚度不变外固定支架,可以有效的克服应力遮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振动疗法利用振动因素使人体局部组织或全身发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其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在康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振动疗法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参数的选择,认为存在一种最佳振动频率(谐振)是提高疾病康复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应用最佳振动频率刺激作用于机体使之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神经肌肉性能产生影响,并对其进行时-量-效标准化分析以进一步优化振动疗法,这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本文将从振动疗法的定义、起源、作用原理、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振动疗法的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关于谐振的初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特性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深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特性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 ~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颈肩痛患者,按就诊编号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布洛芬缓释片+颈肩牵引治疗,对照组进行假刺激,观察组则联合深部肌肉刺激;对比两组疗效、疼痛情况及肌肉特性、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与对照组的7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疗效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临床治愈病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F值、D值、S值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振动频率(F)、振幅的对数衰减值(D)、动态硬度(S)均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深部肌肉刺激治疗可改善颈肩痛患者肌肉特性及肌肉局部耐受性,提升肌张力及肌肉收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φ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肌肉关节振动治疗系统(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Pulstar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改善局部疼痛、减小寰齿前间隙(ADI)及齿状突轴线与寰椎轴线偏移距离等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结论: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有效缓解或消除局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与纠正局部解剖位置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25)和振动结合常规康复组(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4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及平衡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BBS、TUGT及MW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BB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TUGT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BBS、MW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UGT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finger movement,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STEF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是一类由接触工作场所中的危险因素(如重复操作、不良姿势、负荷、振动等)所引起的肌肉、骨骼、神经及局部血液循环系统的损伤[1].国际劳工组织(ILO)早在1960年就已将WMSDs列为职业病[2].WMSDs患病率高,涉及行业和人群广泛,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健康,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关于WMSDs易发职业人群、危险因素、干预措施等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