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研究"十大皖药"品种——九华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in Jiuhua Mountain)块状根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九华黄精生药材的8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并通过1 H NMR、13C NMR、HR-ESI-MS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 polygodoside H(1)、polygonatumoside G(2)、25(S)-funkioside B(3)、typaspidoside A(4)、芦丁(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0)、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1)、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3)、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5)、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6),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九华黄精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5~8均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且无细胞毒作用,IC50值范围为8.28~41.85 μmol/L,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川西合耳菊中1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 1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 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七花中1个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 1 个、酚酸类 2 个、木脂素类 3 个、黄酮类 5 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 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9 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 对白血病HL-60 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7~10 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对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木芙蓉花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芙蓉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和厚朴酚(1)、厚朴酚(2)、iso-hemigossylic acid lactone-2-methyl ether(3)、阿魏酸(4)、3-吲哚甲醛(5)、脱落酸(6)、槲皮素(7)、山柰酚(8)、8-(1-(3,4-dihydroxyphenyl)ethyl-3,3',4',5,7-pentahydroxyflavone)(9)、环(脯-缬)二肽(10)、benzyl-β-D-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rhodionin(13)、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tiliroside(15)、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结论:其中,化合物1~3、5、6、9~11、14为首次从木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寄主种类对百蕊草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究不同寄主种类对半寄生植物百蕊草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丹参、夏枯草、截叶铁扫帚、决明、紫花地丁、假蒿、鼠曲草、小麦和假俭草为百蕊草的寄主进行盆栽试验,从百蕊草生长指标叶片数、株高、根长、根粗、吸器数、吸器大小、全草重及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百蕊草叶片数和全草重在小麦寄主组表现最高,分别为43片、0.51 g;百蕊草根长和吸器数在丹参寄主组表现最高,分别为17.4 cm、86.6个;百蕊草的百蕊草素Ⅰ、紫云英苷和5种黄酮类成分总含量在丹参寄主组中含量最高,分别为3.99、0.08、7.36 mg/g;小麦寄主组的山柰酚-7-O-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最高,分别为0.19、3.42 mg/g;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丹参、小麦、决明和假俭草寄主组的综合得分较高,分别为0.2263、0.1757、0.1623、0.1558.结论:丹参是最适合百蕊草生长的寄主,其次小麦、决明、假俭草可作为百蕊草的适宜寄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大蝎子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大蝎子草Girardinia diversifolia(Link)Fri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对大蝎子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蝎子草中分离得到 2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委陵菜酸(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蔗糖(4)、β-谷甾醇(5)、邻苯二甲酸二戊酯(6)、秦皮素(7)、东莨菪内酯(8)、对羟基肉桂酸(9)、水杨酸(10)、香草醛(11)、丁二酸(12)、trans-3-dodecenedioic acid(13)、壬二酸(14)、6,9,10-trihydroxy-octadec-7-enoic acid(15)、(E,E)-9-oxooctadeca-10,12-dienoic acid(16)、1-hexadecanoyl propan-2,3-diol(17)、1-亚油酸甘油酯(18)、n-hexacos-5,8,11-trienoic acid(19)、二十六烷(20).结论:除化合物 5、8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蝎子草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半枫荷叶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半枫荷叶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半枫荷叶丙酮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一维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半枫荷叶丙酮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 13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绿原酸(1)、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2)、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3)、芦丁(4)、金丝桃苷(5)、异槲皮苷(6)、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紫云英苷(8)、杨梅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0)、二氢杨梅素(11)、紫云英苷-6"-O-没食子酸酯(12)、杨梅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3).结论:以上 13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蒙古黄芪中一个新黄酮苷及其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蒙古黄芪根的 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 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ELISA分析对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鼠李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鼠李醚-3-O-β-D-新橙皮苷(5)、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甲基-(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7).不同剂量的化合物 1~5 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高糖诱导的HK-2 细胞凋亡率,化合物 1~4 可抑制HK-2细胞TNF-α、IL-6水平的升高.结论: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6、7 为首次从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4 能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罗汉果果渣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 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3α)-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3)、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4)、isomultiflorenol(5)、curcasinlignan B(6)、uroli-gnoside(7)、diospyrosin(8)、楝叶吴萸素B(9)、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木糖苷(1-2)-O-α-L-鼠李糖苷(15)、sagittatin A(16)、葫芦烷-5,24-二烯-3β-醇(17)、balsaminol E(18)、大豆脑苷I(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胆甾-5-烯-3β,7α-二醇(22)、2E-4-羟基-壬烯酸(23)、香兰素(24)、对羟基苯乙醇(2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6).化合物2、6~11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4~16、18、19、22~26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1~26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5、7、13、19和21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13和21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化合物7、19、22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5能抑制IL-6的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覆盆子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覆盆子叶水提取物采用硅胶、C18中压反向柱、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槲皮苷(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金丝桃苷(3)、(+)-异落叶松树脂醇(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2,3-dihydro-7-meth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3a-O-β-D-xylopyranosyloxymethyl-5-benzofuranpropanol(7)、鞣花酸(8)、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9)、山柰酚-3-O-α-D-阿拉伯糖苷(10)、没食子酸(11)、15,18-二-O-β-D-吡喃葡萄糖-13(E)-对映-劳丹烷-7(8),13(14)-二烯-3β,15,18-三醇(12)、15,18-二-O-β-D-吡喃葡萄糖-13(E)-对映-劳丹烷-8(9),13(14)-二烯-3β,15,18-三醇(13)、覆盆子苷 A(14)、goshonoside F5(15)、goshonoside F6(16)、dihydrobuddlenol(17)、(S)-3-hydroxy-β-ionone(18)、13(E)-对映-劳丹烷-8(17),13-二烯-3β,15,18-三醇(19)、icariol A2(20)、(+)-松脂醇(21)、gomojoside J(22).结论 化合物4、7、10、17~18、20~22为首次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6、8~9、11~14为首次从覆盆子叶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