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FTSV感染周期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蜱传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在中国大别山地区被首次发现,临床上可以引起严重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致死率可达10%~30%。目前,SFTSV的致病机理和感染机制尚不清楚,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本文对SFTSV的入胞机制、膜融合、复制、装配和出芽过程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SFTSV相关的治疗性抗体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SFTS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 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 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 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 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 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 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 P均<0.05)。 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相关脑病是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尽早发现及及时诊治是改善该疾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SFTS相关脑病的发病现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疾病未来的诊治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舟山海岛地区蜱媒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蜱类所携带的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方法:2020年4—11月,采用布旗法收集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游离蜱,采用畜体检查法采集家畜身上的寄生蜱。蜱样本提取RNA或D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查菲埃里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沃尔巴克体、山羊无形体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扩增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样本99只,其中游离蜱样本39只,寄生蜱样本60只。在蜱样本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沃尔巴克体和山羊无形体核酸阳性。此次检出的沃尔巴克体与日本报道的沃尔巴克体(AB025965)同源性为98.70%;立克次体与中国云南立克次体03(KY433580)、日本立克次体LA16同源性为99.8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2个进化分支: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桐城(MK045683)及韩国济州岛(GU064903)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为100.00%,另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金寨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K045694)同源性为99.70%。结论:舟山海岛地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山羊无形体和日本立克次体的自然疫源地,暴露居民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实验室检查指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4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成康复组102例和死亡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入院后首次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细胞因子、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康复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30, χ2=0.341,均 P>0.05)。死亡组的病毒载量[(5.21±0.92) l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L]高于康复组[(3.00±0.47) l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793, P<0.01);死亡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水平均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06、-5.458、-6.815、-7.454、-6.357、-15.123、-24.776、-22.132、-21.701、-4.106、-15.311,均 P<0.0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IL-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32、0.134、-1.746、-1.970、-1.158、-1.488、0.984,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病毒载量是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 ratio, OR)=5.3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1~4.949, P=0.001)。 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早期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二聚体水平高者预后不良,高病毒载量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吸血库蠓中Tete病毒组病毒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中,JXLC1806-2病毒于2018年夏天从中国东部江西省黎川县采集的库蠓中分离,该病毒分离物在接种哺乳动物细胞(BHK-21)48小时内显示出显著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为1×10 5.6 pfu/mL。JXLC1806-2病毒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引起CPE,而且在乳鼠中也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但在C6/36细胞中不引起CPE,并且RT-PCR未检测到复制,提示该病毒为动物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的S、M和L基因属于正布尼亚病毒属Tete病毒组,但与Tete血清组的其他成员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结果表明,JXLC1806-2病毒为Tete病毒组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Lichuan病毒,这是中国首次分离到Tete病毒组病毒,也是首次从蚊虫标本之外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养牛场的库蠓中分离,加强该病毒在当地牛群中的监测和检测,以及该病毒是否会在当地其他动物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朝边境森林革蜱中发现新病毒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在中朝边境中国境内采集的森林革蜱中鉴定到一种新病毒-命名Antu病毒。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内罗病毒科正内罗病毒属成员,基因组包括L、M、S三个片段,与同属的Tamdy病毒和Songling病毒具有遗传相关性,其与Songling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为71.9~73.0%。该毒株可以在非洲绿猴肾细胞系进行增殖,导致细胞出现病变效应。因此推测存在以蜱为媒介感染人/哺乳动物的风险,对中朝地区乃至全球公众健康会构成潜在威胁。建议对Antu病毒的人畜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告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濮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分离株S、M、L片段分子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点,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提取SFTSV核酸,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构建多重PCR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DNAStar、MEGA11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旅居史,有野外作业史,无蜱虫叮咬史;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SFTSV基因型为E型,其S、M、L片段基因均为E型,与GenBank中已知的SFTS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9.9%、94.0%~99.8%、95.7%~99.7%。结论:该患者确诊为濮阳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河南近年来分离株基因分型差异较大,与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近,考虑病毒存在从河南省内其他地方及湖北等地输入的情况,需加强监测和宣教,同时关注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2010年以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SFTS诊疗能力的提高,我国SFTS整体病死率下降,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为提高对重症SFTS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组织专家,结合近十余年SFT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诊疗经验,讨论并形成本共识,为进一步提高重症SFTS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指导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