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灵活性与照顾者负担及病耻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灵活性与照顾者负担、病耻感的相关性.方法 对2023年1月~2023年12月资阳市精神病医院342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中文版接纳与行动问卷(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评估照顾者心理灵活性;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terview,ZBI)评估照顾者负担;病耻感量表(Affiliated Stigma Scale,ASS)评估照顾者病耻感,比较不同心理灵活性的ZBI和ASS评分,不同负担程度的AAQ-Ⅱ和ASS评分,不同病耻感程度的AAQ-Ⅱ和ZBI评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AQ-Ⅱ评分与ZBI评分、A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心理灵活性较高组的ZBI和ASS评分<心理灵活性中等组<心理灵活性较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顾负担较轻组的AAQ-Ⅱ和ASS评分<照顾负担中等组<照顾负担较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耻感较低组的AAQ-Ⅱ和ZBI评分<病耻感中等组<病耻感较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Q-Ⅱ评分与ZBI评分、ASS评分呈正相关(P<0.05,r=0.422、0.614).结论 随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心理灵活性的提升,其所承受的照顾压力和与疾病相关的羞耻感呈现减轻趋势,临床应视照顾者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情绪支持干预,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消除照顾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负担及病耻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认知行为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实施化疗过程中,为其提供认知行为护理的价值,并分析该方案对癌因性疲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230例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一组接受认知行为护理(观察).统计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结果 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115例患者经认知行为护理后统计的癌因性疲乏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统计的自我效能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统计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统计的认知功能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为其提供认知行为护理方案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缓解其癌因性疲乏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质量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愈合质量中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30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第2、4、8、12周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采集骨痂处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并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第1周骨折断端可见血肿,无血流信号,X线片未见骨痂.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处均可见骨痂回声,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3.0mm×0.7mm~4.0mm×1.0mm,骨折部位可见血流信号,RI为0.51~0.55,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2.58 m/s,杨氏模量平均20.8 kPa,RUSS得分1~4分.术后第4周,骨折断端处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7 mm×1.1 mm~4.0mm×2.3 mm,骨折部位血流信号强,RI为0.51~0.57,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3.04 m/s,杨氏模量平均28.6 kPa,X线片显示骨痂开始增厚,RUSS得分5~7分.术后第8周,X线片提示骨痂愈合良好,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8 mm×2.1 mm~9.9mm×2.1 mm,骨痂处血流信号较前减少,RI为0.55~0.58,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58 m/s,杨氏模量平均52.5 kPa,RUSS得分6~8分.术后第12周,灰阶超声骨痂横切面2.6 mm × 1.2 mm~10.7 mm × 1.8 mm,骨痂处无血流信号,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83m/s,杨氏模量平均70.9 kPa,RUSS得分均为8分.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有效监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端骨痂愈合的过程及其血运变化,能定量分析各阶段骨痂愈合质量,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骨折愈合的趋势提供有效参考,利于早期预警、干预以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焦亡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CRC)作为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治疗手段效果不甚理想,寻找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案仍是CRC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防治CRC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有多方面的手势,包括毒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等.近年来,随着分子机制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多数学者发现,CRC发病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其中,细胞焦亡是一种机体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模式,能调节多种细胞信号级联反应,可参与CRC的调控过程.此外,在中医药领域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细胞焦亡影响CRC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通过文献筛选和相关报道发现,一些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能通过靶向干预细胞焦亡在CRC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对其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以期在中医药防治CRC领域提供理论和诊疗思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与"功能获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存在以错义突变为主的p53基因变异,导致肿瘤细胞中突变体p53蛋白的产生和积累.除了丧失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显性负效应抑制野生型p53的转录活性和肿瘤抑制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变体p53的"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是其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重要途径.翻译后修饰是调节p53分子功能的关键方式,对野生型p53及不同类型突变体p53的调控表现出普遍性和特异性的双重特征,是靶向突变体p53进而逆转肿瘤的新兴潜在靶点.本文以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为切入点,对突变体p53通过"功能获得"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的调控机制,以及靶向突变体p53及其翻译后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突变体p53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旨在系统概括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功能获得"的调控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开发基于靶向突变体p53翻译后修饰的肿瘤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问题提示列表在癌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问题提示列表(Question Prompt List,QPL)的沟通干预方法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QPL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4年1月5日至2023年7月1日.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2 53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QPL可帮助患者提问(SMD=0.29,95%CI:0.14~0.43,Z=3.87,P<0.001),且不延长咨询时间(SMD=0.02,95%CI:-0.11~0.14,Z=0.26,P=0.800),也不会增加患者的咨询后焦虑(SMD=0.04,95%CI:-0.08~0.17,Z=0.68,P=0.500),并可提高患者在沟通中的自我效能(SMD=0.63,95%CI:0.40~0.86,Z=5.37,P<0.001),患者对咨询的有用性评价较高(SMD=0.30,95%CI:0.03~0.57,Z=2.17,P=0.030).结论:在与癌症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基于QPL的沟通干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年发病率在10万人中为30.0~97.1例[1].我国OHCA患者每年超过百万,但出院存活率和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极低[2].CA后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关键因素[3].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当前国际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具有神经保护效果的干预措施[4].尽管目标温度的选择在TTM治疗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但最新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TTM治疗对于改善C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县域老年人认知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能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恶化速度或延缓认知能力水平下降.然而,县域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生活方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通过检索现有数据库,对国内外县域老年人认知功能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筛查工具、健康促进干预方案的相关研究,并对干预方案的研究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县域背景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学者有效开展县域老年人认知功能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调方改善老年急性胆囊炎PTGD后炎症指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炎调方对老年急性胆囊炎(AC)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72例老年AC行PTG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PTGD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炎调方安慰剂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炎调方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IL)-6]、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结果:试验过程中,对照组4例患者被剔除,治疗组6例患者被剔除,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对照组32例、治疗组30例.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N%、CRP、PCT、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P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AC患者PTGD后使用炎调方内服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胆囊穿刺后的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290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调控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miRNAs是否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过程以及miR-1290对NAFLD GH/IGF1轴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GenBank GEO数据库,Targetscan、mirBase、miRanda等miRNA生物数据库以及大量文献阅读筛选出在NAFLD中异常表达的miRNAs,再通过GO和KEGG分析靶基因预测软件筛选出与GH/IGF1轴基因相关的miRNAs;利用1 nmol/L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诱导人肝细胞HL-7702(L02)并建立NAFLD的细胞模型(L02 NAFLD);通过不同浓度的rhGH、rhIGF1干预L02细胞及NAFLD细胞;观察不同浓度干预后相关miRNAs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细胞转染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与L02 细胞相比,L02 NAFLD 细胞中 miR-16、miR-1290、miR-122 的表达上调(P<0.05).25、250 ng/mL rhGH 及 50、500 ng/mL rhIGF1分别干预L02细胞和L02 NAFLD细胞,干预后两组细胞的TG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上调(P<0.05);miR-1290 和 miR-16 表达受抑制,尤其是 miR-1290 表达明显下调(P<0.05).mimics miR-1290,L02 NAFLD 组中 GHR、IGFBP3、FASN 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5、0.020,均<0.05),PPAR-γ、SREBP-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s在NAFLD中表达异常,miR-1290在NAFLD中表达上调,miR-1290可能通过GH/IGF1参与NAFLD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发病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