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湾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次级代谢产物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对北部湾3株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进行研究,研究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MDCW-573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通过10倍稀释法分离小叶海金沙、野牡丹和莲子草的内生真菌,对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ECD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检测,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3株植物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71株,从Spegazzinia sp.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化合物3对MRSA的抑菌活性MIC均为128 μg/mL.结论 化合物1~3都是首次从斯氏霉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获得,化合物1是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3具有抑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广西北部湾茅尾海夏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海洋浮游细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析广西北部湾茅尾海夏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 2017 年 6 月(夏季)和 2017 年 12 月(冬季)在该海域设置 7 个站点,采集 0.5m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茅尾海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茅尾海海域浮游细菌隶属于 11 个门、36 个纲、86 个目、188 个科和 506 个属;主要浮游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2.47%)、厚壁菌门(Firmicutes,17.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3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54%)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5.38%),共占浮游细菌总丰度的 99.12%.北部湾茅尾海夏季浮游细菌群落Chao 1 指数和Richness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冬季.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R=0.586,P<0.001).在目分类水平上进行组间差异分析(Welch's t-test),具有季节性丰度显著差异的类群共有 15 个(P<0.05),其中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马尾藻海演化枝 11(SAR11)、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在夏季样品中显著增高;海洋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丙酸杆菌目(Propionibacteriales)、涅瓦菌目(Nevskiales)、弧菌目(Vibrionales)、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分枝杆菌目(Mycobacteri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亚硝化单胞菌目(Nitrosomonadales)在冬季样品中显著增高.夏季浮游细菌属的共发生网络表现出更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正相关为主,且夏季(70.3%)高于冬季(68.9%).Partial Mantel检验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细菌群落与温度、盐度、溶解氧、总溶解氮和总溶解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温度(R=0.326,P<0.001)和总溶解磷(R=0.512,P<0.001)与群落结构的相关程度较高,是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北部湾海洋浮游细菌多样性,以及为茅尾海海域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广西北部湾来源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从北部湾红树林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中分离真菌,并从中发现具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10倍稀释法通过3种培养基分离北部湾红树林岸边植物中的真菌,发酵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筛选优先研究菌株,并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优选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进行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 从北部湾红树林区来源的4个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得到94株真菌,筛选出3株优选菌株,从中分离的3个主产物,分别鉴定为phomoxanthone A(1)、isomeleagrin(2)和(-)-(6S,1'S)-pestalotin(3).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多种细胞毒活性.结论 首次发现isomeleagrin对5637人膀胱癌细胞、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A673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红树林区来源真菌具有产生细胞毒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特征对南流江水质的影响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流域景观特征决定了非点源污染物来源与地表景观削减消纳能力,但尚缺乏全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对二者关联性的认识.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为例,分别在子流域、河岸缓冲带以及监测点圆形缓冲区三种尺度上,基于2020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域景观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而在河岸缓冲带与监测点圆形缓冲区均以耕地为主;(2)水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与景观特征相关性最为显著,耕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和园地与其呈正相关,是南流江水质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区;景观格局指数中,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是引起河流水质指标变化的主要景观因子;(3)受流域内或不同子流域间景观特征差异,景观组成面积占比和景观格局指数均在河岸缓冲带尺度对水质状况影响最大,分别可解释57.0%和64.7%的水质指标变化;子流域尺度次之,圆形缓冲区尺度最小,且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状况的影响大于景观组成面积占比.建议在河岸带50 m范围内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建设河岸缓冲带并优化景观结构提升污染物削纳能力,从而保护南流江水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广西北部湾地区成人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的病原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广西北部湾地区成人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01-2017-06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涂片及培养结果 ,并分析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51株病原菌,以真菌感染的新型隐球菌为主,共28株,革兰阴性杆菌6株,脑膜炎奈瑟菌1株.革兰阳性球菌12株,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链球菌为主.在培养出的真菌中,均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敏感.结论广西北部湾地区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新型隐球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开展科学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前提,如何衡量人类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程度是当前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伴随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水倒灌、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现象加剧,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受到严重威胁.以时序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显示:1999-2014年,城市点状、离散扩张使城市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剧;环境恶化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红树林不断消失,破碎度增加;林地和果园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急剧缩减.生态系统构成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约占研究区总价值的50%,且呈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中,除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和维持养分循环价值有所减少外,其他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驱动力分析表明,综合城镇化率是影响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说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相关,合理调控经济结构可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地区各民族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广西地区各族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地贫基因)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该地区地贫基因类型、民族及地域性的特性.方法:采用Gap-PCR法与PCR探针法对广西地区8 960例受检者进行检测,统计并记录受检者地贫基因类型,分析各基因型的民族及地域分布特性.结果:①8 960例受检者中检出地贫基因共1 666例,占18.6%.其中908例为α缺失型地贫基因,占54.5%;79例为α非缺失型地贫基因,占4.7%;535例为β地贫基因,占32.1%;另外有复合型地贫基因共144例,占8.6%.②α缺失型地贫基因中,以-SEA、-3.7、-4.2为常见,分别占53.2%、31.9%、7.9%,其他罕见占7.0%;α非缺失型地贫基因中以αα/αwsα最多,αα/αesα次之.③β地贫基因中检出12种常见基因类型,占98.5%;7种罕见基因,占1.5%.④复合型地贫基因中检出14种常见基因类型,占93.8%;7种罕见基因,占6.2%.⑤检出地贫基因中壮族共826例,汉族765例,瑶族33例,苗族21例,其他族21例.壮族与汉族检出率相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族、汉族分别与瑶族、苗族、其他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检出地贫基因中南宁市占比最高(53.4%),其次为百色市(10.1%),其他城市均在10%以下,以北部湾地区(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占比最低.结论:广西地区为地贫基因高发区,而且缺失型地贫基因多于非缺失型地贫基因.地贫基因检出者中以中西部、中南部区域为多,壮族检出率最高,汉族次之,其他种族略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比较广西北部湾石莼(Ulva lactuca L.)、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紫菜(Porphyra)的单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揭示多糖结构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利用PMP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羟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试验及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指征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在主成分空间分布离散,石莼及紫菜主要由葡萄糖组成,海带主要由甘露糖组成,裙带菜则主要由半乳糖组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裙带菜多糖对DPPH的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0.56 ±0.02 mg/mL)显著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石莼、裙带菜与海带对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活性,而紫菜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差(IC50值为26.59±0.98mg/mL);石莼与裙带菜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较强,显著高于海带与紫菜,其中石莼显著高于裙带菜,IC50值分别为1.61±0.17、2.73±0.06 mg/mL.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对抗氧化活性影响较为显著的因子为葡萄糖(Glc)、核糖(Rib)、木糖(Xyl) (P <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MAXENT模型评估北部湾潮间带中国鲎和圆尾鲎稚鲎的潜在地理分布及种群保育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北部湾中国海域中国鲎和圆尾鲎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得到中国鲎和圆尾鲎在广西北部湾(中国部分)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确定了这两种稚鲎在北部湾中国海域潜在适生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坡度和地形指数是影响中国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潮间带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和植被指数是影响圆尾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两种稚鲎适生区建立保护区,进行人工放流稚鲎,加强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生态建设,进而促进鲎资源种群恢复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来自光裸方格星虫产纤溶酶蜡状芽孢杆菌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广西北部湾光裸方格星虫中产纤溶酶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结合脱脂乳平板与纤维蛋白板筛选出产纤溶酶菌株,并对其粗酶液的血栓溶解机制进行了体外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光裸方格星虫获得5株产纤溶酶菌株,其中GXUSP-1菌株纤溶酶粗酶活力(相当尿激酶酶活力单位)为303.2 U/mL,经初步鉴定该菌为蜡状芽孢杆菌属,属于海洋共生菌,该菌株粗酶液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溶解血栓,且体外溶解血栓作用显著.GXUSP-1具有良好的潜在工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