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性创新实验在本科生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病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相比,开放性创新实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本文以《小鼠肝癌肺转移模型的建立》为例,介绍该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以及所获得的教学体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方法:利用Yaahp软件构建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5名学生的内科学课程中实施德医并举的课程思政清单式教学,并在课程结束时应用此评价体系得到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以德医双馨的育人目标为目标层,师德师风、课程设计、学生体会、发展评估为准则层,分13项方案层。利用此评价体系评价2020至2021学年第一学期内科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德医并举的课程思政清单教学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定量综合评价得分4.080分(1~5分)。结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可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具有科学、定量、综合和可改进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手术在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最常见于胃部,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胃GIST的起源大多来于胃壁固有肌层,呈膨胀性生长,分界清,比较容易分离。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GIST的首选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胃GIST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已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对胃不利部位的GIST是否适用腹腔镜手术仍不明确。本文将结合笔者中心对胃不利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的探索及临床应用进行简要总结概述,以期选择更优方式治疗胃不利部位GIS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享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体会。方法:介绍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原位肝移植术后4例出现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腔镜下行根治术的治疗情况。结果:4例患者(结肠癌3例、直肠癌1例)根据病情及主观意愿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2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存活>10个月。结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少对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手术操作应严格规范无瘤操作的规程,避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支具在小儿烧伤康复中的作用与实施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小儿烧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体位保持及抗挛缩治疗是综合性烧伤康复的重点。国内烧伤学科专家制订了烧伤康复治疗指南,但小儿烧伤抗瘢痕挛缩的体位保持和支具设计、制作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团队从关注小儿烧伤的康复问题入手,特别考虑发育中患儿的解剖、心理、社会行为学等特点,有效地应用支具,最大限度预防患儿挛缩,保持及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小儿烧伤挛缩的支具设计要适合小儿较小的肢体结构,并满足预期的康复目标。在制作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评估和考虑患儿的瘢痕特征、生长发育状况、活动水平及依从性,支具的适配、固定方法等,选择合适的支具类型并制订佩戴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移植术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呼吸衰竭(呼衰)终末期肺移植术患者中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收治了2例新冠肺炎患者,经常规治疗均不能维持有效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术,介绍手术过程中联合应用外周静脉-静脉ECMO(VV-ECMO)和中心静脉-动脉ECMO(CVA-ECMO)治疗的经验。结果:病例1男性,59岁,身高172 cm,体质量72 kg,术前机械通气22 d,气管切开17 d,VV-ECMO 7 d;病例2男性,72岁,身高178 cm,体质量71 kg,术前机械通气19 d,气管切开17 d,VV-ECMO 18 d。2例均在不能维持有效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实施了肺移植术,术中发现均存在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在保留术前VV-ECMO的基础上增加经胸插管方式CVA-ECMO,联合两套独立的ECMO辅助呼吸和循环系统后,术中氧合状况满意、循环稳定、手术过程顺利,最终成功撤除CVA-ECMO,未出现ECMO相关并发症。结论:重度ARDS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术中联合使用VV-ECMO及CVA-ECMO是能同时有效辅助呼吸和循环治疗的一种可行方案,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本科PBL教学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从案例撰写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实施体会两个方面展开探讨。PBL案例需依据专业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案例可融入相关实验技能项目;同时案例撰写形式根据主题拓展形式差异,设计为并联式案例与串联式案例,以适用于不同范围的课程整合。在PBL教学实施中,学生学习状态是课堂讨论效率的关键,它决定了PBL实施方式是完全自主学习还是嵌入式讲授;教师需建立合作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警惕严重开放性骨折后隐匿的骨折相关感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的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及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例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41±11)岁。病例纳入标准: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术或骨运输术)治疗,软组织修复手术创面闭合且没有临床感染征象至少3个月,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随访超过取外固定支架后3个月。研究患者术前均进行三相骨扫描检查。第一次术中均行骨缺损端的扩创、细菌培养、外固定支架固定,一期或二期行截骨进行肢体延长或骨运输术。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全身应用6周敏感抗生素。记录患者术中缺损部位是否有脓液、培养结果、治疗的缺损长度、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比例、感染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骨愈合指数、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19例患者从原始损伤至第一次手术间隔(10±8)个月,术前骨扫描结果:8例感染阴性,4例不除外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术中在折端周围均未见脓液。术中培养结果:1例培养出1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3例培养出≥2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可疑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各1例)。骨缺损长度(8±3)cm,第一次术后随访(37±1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愈合指数(1.7±0.5)月/cm。治疗期间6例患者于第一次术后1(1,1)个月出现临床感染征象,均是术中培养阴性的患者。6例患者中5例经过全身应用经验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经过再次扩创治疗。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无临床复发表现。所有患者骨性结果优16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9例。结论:针对Gustilo Ⅲb型严重开放性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即使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仍要警惕存在低毒性感染。重视扩创术前和术中的标准取材流程,在精细操作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诊断骨折相关感染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舒适护理在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舒适化护理模式在Ishikawa Ⅱ区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收治的61例70指Ishikawa Ⅱ区完全离断伤患者,应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术后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并记录术后24 h内及术后72 h疼痛程度、夜间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采用复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再植指的并发症及成活情况。 结果:术后24 h内VAS评分[(5.92±1.46)分]高于术后72 h评分[(2.08±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h内PSQI及SAS结果[分别为(6.42±1.18)分和(30.81±2.03)分]均高于术后72 h评分[分别为(3.33±1.07)分和(44.0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61例70指中,66指未出现血管危象,均顺利成活。4指发生血管危象,予以对症处理后,1指成活,3指坏死。术后随访5~47个月,平均11.3个月,再植指体血供良好,外形饱满。 结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提高Ishikawa Ⅱ区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舒适度,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成功率,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肠微创外科时代的多维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在中国开展30余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微创手术已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普及。在微创技术的发展已经触碰到“天花板”的今天,笔者站在亲历30多年微创胃肠外科创新之路“过来人”的角度,回顾了微创外科创新发展过程中渐进、难测却又是必然的特点;剖析了规范化推广和系统化培训是微创手术在胃肠外科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到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临床与基础证据的支撑;认识到胃肠微创手术普及与规范后的再次创新以及如何避免内卷化,是抓住微创技术发展势头的原动力。本文对胃肠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对胃肠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客观的解析,以期不忘初心,从容迎接未来技术发展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