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技术在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妇科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9例因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行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即刻诊断输尿管损伤10例,其中7例行输尿管镜下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3例输尿管部分断裂,在腹腔镜直视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术后延迟诊断的29例输尿管损伤中有17例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输尿管镜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失败后行腹腔镜手术,4例术后诊断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9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膀胱肌瓣-输尿管吻合。结果:术中即刻诊断行输尿管内支架留置的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延迟性确诊为输尿管损伤的29例患者中有17例(58.62%)延迟性诊断的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27.59%)患者输尿管内支架置管失败后行一期行腹腔镜手术,4例(13.79%)术后诊断为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修补术。长期随访中患者未有漏尿、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微创技术治疗妇科并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临床特征及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92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 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 005例;年龄为(63±16)岁。1 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 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 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 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5、2.45, χ2=4.54, t=-4.92, Z=4.66, t=-7.31, χ2=6.90, 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 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8.0~11.0)mm,243例,35、14、109、73、12例,230例,1 457例,167例,1 565例,395例,171例,395例,(6.6±2.9)min,(6±5)min,(41±17)min,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31, χ2=15.90、26.02、13.61、11.40、71.51、5.12、9.04、8.92、9.04, t=-3.89、2.67、-3.61, P<0.05)。(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1,1.48,1.44,95%可信区间为1.06~1.61,1.20~1.84,1.06~1.95, P<0.05)。进一步分析,1 920例行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中,469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451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271%(81/469)和8.132%(118/1 4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6, P<0.05);1 692例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95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297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722%(70/395)和8.250%(107/1 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0, P<0.05);228例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74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54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4.865%(11/74)和7.143%(11/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2, P>0.05)。 结论:与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合并PAD患者老年比例更高、BMI更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更高、结石长径更大、结石数目更多。PAD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插管难度及机械碎石比例,并降低取净结石比例,但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ESG)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23年1月关于ESG在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手术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共计765篇,排除内容不符、重复研究、无法获取全文、研究质量不高及综述类文献,最终纳入40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累及颈动脉的晚期头颈恶性肿瘤,ESG联合手术切除可以在不影响颈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切除肿瘤,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术后发生神经后遗症的潜在风险。在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并发症的治疗中,ESG是治疗颈动脉爆裂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血管内或外科颈动脉牺牲相关的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但潜在的延迟性缺血性或感染性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对于头颈恶性肿瘤放疗后继发颈动脉狭窄(RICS)的患者,使用ESG治疗能有效改善RICS,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短期效果肯定,但在动脉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还需进一步观察。ESG内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是置入ESG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措施需进一步探索。结论:ESG动脉内置入是累及颈动脉的头颈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挽救性治疗的一种比较可靠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LDPPHR)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头交界性肿瘤及良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通过LDPPHR或LPD治疗的87例胰头交界性肿瘤及良性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男性49例,女性38例,年龄[ M(IQR)]57.0(16.5)岁(范围:20~75岁)。其中40例接受LDPPHR,47例接受LPD。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LDPPHR组和LPD组患者的再手术率、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90 d病死率、30 d及90 d再入院率和2年肿瘤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PPHR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PD组[80.0%(32/40)比51.1%(24/47); χ 2=7.89, P=0.005],但两组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4/40)比12.8%(6/47); χ 2<0.01, P=0.947]。LDPPHR组患者的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率高于LPD组( χ2=10.79, P=0.001),但两组B、C级DG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8, P=0.487)。在术后胰瘘、胆瘘、胰腺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DPPHR(参照LPD, OR=3.83,95% CI:1.46~10.04, Z=2.73, P=0.006)和术前胆管支架置入(参照不使用胆管支架, OR=5.30,95% CI:1.13~25.00, Z=2.11, P=0.035)是总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两者均不是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胰头交界性及良性疾病方面,LDPPHR可获得与LPD相当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60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0例行微创胰腺肿瘤剜除术的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龄(50.0±13.2)岁(范围:23~73岁)。肿瘤位置位于胰头部40例(66.7%),胰颈体尾部20例(33.3%)。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 n=25)和腹腔镜组( n=35)。定量资料使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剜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3.5±67.3)min(范围:90~410 min),12例(20.0%)患者术中行支架置入胰管修补,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24.7±22.9)d(范围:2~113 d)。机器人组的肿瘤最大径大于腹腔镜组[(3.5±0.9)cm比(2.9±0.7)cm, t=-2.825, P=0.006],术后生化漏及B级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0.0%、22.9%和36.0%、51.4%(χ2=2.289, P=0.318)。两组均无C级胰瘘发生,亦无淋巴瘘、胆瘘、胃排空延迟、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对有无发生临床相关胰瘘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 OR=1.285,95% CI:1.053~1.569, P=0.014)、肿瘤最大径大( OR=3.703,95% CI:1.465~9.360, P=0.006)、术中行胰管修补( OR=7.889,95% CI:1.471~42.296, P=0.016)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中的机器人手术( OR=0.168,95% CI:0.036~0.796, P=0.025)为胰瘘的保护因素。随访观察无患者出现胰酶依赖的消化不良和新发糖尿病。 结论: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是可行的,术后短期内胰瘘的发生率较高,但少见严重并发症。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减少术后胰瘘和处理较大肿瘤方面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支架置入时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关键措施,立即支架置入是目前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常用的介入方法,但存在微循环栓塞及无复流的现象,严重影响预后.延迟支架置入(DSI)联合强化抗栓治疗,可减轻冠状动脉血栓负荷,降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及预后.但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并未显示出DSI的明显获益,因此临床上对于DSI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时机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Hybrid Ⅱ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4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29~79岁,平均(54.51±11.66)岁,发病时间2~96 h.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夹层累及冠状动脉2例、脏器灌注不良5例、下肢供血障碍1例、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4例、马方综合征2例.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行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去分支(Debranch)+主动脉支架置入术(TEVAR)16例,Bentall+Debranch+TEVAR 5例,窦部成形+升主置换+Debranch+TEVAR 20例.全组无单瘫、截瘫、昏迷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意识模糊1例、躁动4例、谵妄2例.低氧血症15例、气管切开4例、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5例.全组无延迟关胸、二次开胸止血及乳糜胸发生.随访6~12月,死亡2例,其中脑出血1例、重症感染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降低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近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内支架系统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徒手置入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内支架系统(INFIX)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采用徒手置入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内支架系统治疗2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PACS系统骨盆CT了解有无骶骨变异,规划骶髂螺钉通道.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骨折复位、患者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后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2.6±5.6)月.手术时间50~116 min,平均(67.5±4.7)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51.6±6.3)mL.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5±3.6)周;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根据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0级30枚,1级5枚,2级穿透1例,无3级穿透.末次随访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1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86%;用Majeed评分标准功能评价:优18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43%.术后1例骶1螺钉穿出骶孔,屈髋直腿抬高时感下肢放射性疼痛,取出骶髂螺钉后症状逐渐好转.1例出现骶髂螺钉松动退钉,感臀部不适,取出骶髂螺钉后好转.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口服甲钴胺3月后症状消失.无髂外血管及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利用PACS系统规划骶髂螺钉通道,徒手置入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内支架系统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效果好,操作简单,骶髂螺钉可安全置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极大推动了心脏病学的发展[1-4],近40年经历了数次跨越式发展.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由Gruentzig教授完成,10年后,Sigwart教授于1986年完成了世界首例冠脉支架置入术,随后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发现,药物支架存在增加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支架释放的药物抑制或延长了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时间,使内皮覆盖时间延迟,血小板聚集风险增加,加重了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使患者晚期心血管事件增加.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应用而生,标志着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涂层球囊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式,与溶栓治疗相比能够明显改善临床预后[1-4].无论是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置入术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置入术,与早期单纯普通球囊成形术相比均能明显减少早期靶血管缺血、再狭窄和再闭塞的风险,故而在临床中应用广泛[5-8].然而,DES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化延迟和血管壁毒性反应,而STEMI的罪犯血管往往坏死中心较大且有大量血栓形成,这可能会使炎性反应、血管内皮化延迟和血管壁局部毒性反应更为严重[9-10].同时,DES治疗STEMI所造成的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可能会使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的风险提高,为STEMI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