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腔内修复术在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脉弓或胸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升主动脉疾病包括升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术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技术细节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修复最具优势的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技术水平不一,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质量控制不足。本文就如何保证体外预开窗TEVAR的可控性进行探讨,结合本中心经验对如何选择适应证、选定开窗位置、制作开窗、安装预置导丝、导丝解缠绕、精确定位窗孔、输送和释放桥接支架等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弓上分流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脑氧饱和度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弓上分流术对脑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连续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接受Hybrid治疗,包括弓上分流(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手术,其中弓上分流术由单一术者完成。分别测定麻醉后(T1)、左颈总动脉阻断时(T2)、弓上分流术后(T3)3个时间点左、右脑氧饱和度(rScO 2);测定术前(t1)、术后(t2)左、右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阻力指数(RI)。 结果:左侧脑氧饱和度在T1、T2、T3时间点分别为0.62±0.01、0.54±0.01和0.62±0.01,T2和T1、T3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P=0.001),T1与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颈总动脉PSV在t1、t2时间点为(0.91±0.11)m/s、(0.76±0.09)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1)。左颈总动脉RI在t1、t2时间点为0.83±0.06、0.93±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75)。 结论:弓上分流术中短时间阻断一侧颈总动脉,术侧脑氧饱和度会发生一过性降低,术后脑氧代谢变化能够完全恢复。弓上分流术改变了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原有解剖结构,但是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会发生显著改变。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Hybrid治疗策略中,采用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流术式,能够避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杂交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246例患者中,男175(71.1%)例,女71(28.9%)例,年龄(57.1±11.2)岁。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166例;B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TEVAR,62例;C组去分支技术+TEVAR,18例。246例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A组手术(62±8)min,术后住院(5.2±1.3)天;B组手术(88±12)min,术后住院(6.1±1.8)天;C组手术(236±36)min,术后住院(8.8±2.1)天。1例(0.4%)术后7天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前脑外伤合并症。随访(30.3±7.1)个月,236例(96%)未见内漏,旁路血管10例(4%)近侧内漏,5例定期随访,5例术后1年内行手术干预(3例行二次TEVAR干预,2例行开放手术);25例(10.2%)切口血肿,予严密观察及保守治疗后缓解,均未予二次手术干预;二次再干预率为2%(5/246)。旁路血管通畅率99.7% (343/344)。24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截瘫、卒中。结论:一期行微创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胸骨上段小切口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下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44±13)岁(范围:11~65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David手术26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例,Davi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David+支架象鼻植入术1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30±58)min(范围:214~481 min),心肺转流时间(138±23)min(范围:106~19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8±17)min(范围:82~145 min)。无死亡及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14±154)ml(范围:130~830 ml),呼吸机支持时间(14±3)h(范围:8~21 h),ICU停留时间[ M( Q R)]2.1(1.5)d(范围:1.0~5.0 d)。8例患者无输血,红细胞输注比例为9.7%(3/31),血浆输注比例为22.6%(7/31),血小板输注比例为71.0%(22/31)。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反流改善明显,无中量及以上反流。随访3.5(6.1)个月(范围:2.0~39.0个月),26例获得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少中量反流9例,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5例,随访期内均无主动脉瓣再次干预。 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近期结果良好,中长期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5)岁]和外分支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53.1±14.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干预率、死亡率以及夹层术后的假腔重塑情况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和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246、0.156,均 P>0.05),预开窗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外分支组[(84.2±16.3)min, t=2.173, P=0.034]。两组内术后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均高于非支架段(χ 2=7.213、14.359,均 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10、0.886,均 P>0.05)。两组术后夹层各平面真假腔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预开窗与外分支TEVAR重建LSA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分支TEVAR技术耗时更短,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在支架段近期主动脉重塑效果更佳;而预开窗TEVAR技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早中期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共纳入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32例,女14例,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中心临床试验,接受Ⅱ型杂交手术(Bentall/升主动脉置换术+AERD主动脉腔内修复)。通过对术后死亡比例、心脑血管意外、截瘫、脏器缺血等临床指标,以及真假腔体积变化、弓上分支血流量等血流情况进行分析,探讨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案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000036883)。结果:随访期间死亡3例(6.52%),其中手术相关死亡2例(4.35%)。余43例随访(25.53±9.60)个月,术后发生卒中事件2例(4.35%),未发现截瘫、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术前及各随访时间点分支血流量均无明显差异;术后真腔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假腔随时间逐渐血栓化,腔内血流量减少。术后2年时,支架部分真腔体积相较术前扩大59.0%,假腔体积缩小82.4%。结论:AERD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Ⅱ型杂交手术中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围术期及近远期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0例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的疗效和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或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二次复合手术的10例急性Ⅰ型夹层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0±7)岁(范围:49~71岁)。第一次采用弓部Ⅱ型复合手术,在非深低温停循环下,修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近段夹层;第二次复合手术采用肾下腹主动脉替换、内脏动脉旁路联合胸腹主动脉支架植入,修复残余远段胸腹主动脉夹层(分段)。记录患者基本资料、CT造影图像、手术结果。结果:10例患者分期手术顺利完成,无死亡。第一次弓部Ⅱ型复合手术中,有主动脉窦成形4例,Bentall和David手术各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均顺序完成弓部去分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第一次复合手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低氧血症4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Ⅱ型内漏1例,近端假腔血栓化率9/10;住院时间(21±4)d(范围:16~28 d)。第二次复合手术后无截瘫,无肝、肾功能不全和内漏,术后3 d发生左肾动脉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闭塞各1例,经介入治疗再通,假腔血栓化率10/10;住院时间(19±2)d(范围:16~21 d)。随访期CT造影显示主动脉形态逐渐重塑。结论: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Ⅰ型夹层可行,近中期效果达到预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的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的性别差异。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405例患者因A型主动脉夹层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广泛性主动脉修复术(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置入术)和局限性主动脉修复术,男295例,女110例;年龄(48.9 ± 11.7)岁。所有计量资料以 ± 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 Student t检验分析变量或非参数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和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通过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进行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女性TAAD患者与男性TAAD患者相比,年龄更大[(53.3 ± 12.4)岁对(47.1± 11.0)岁, P<0.001],术前合并糖尿病(9.1%对4.1%, P=0.047)和既往脑血管疾病史比例(11.8%对5.8%, P=0.038)更高,接受全主动脉弓替换联合支架象鼻置入术比例更低(64.5%对82.7%, 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168.0(144.8,201.5)min对190.0(163.0,217.0)min, P<0.001]和CPB时间[99.0 (79.8,118.0)min对107.0(91.0,126.0)min, P=0.006]更短,术后肺部感染比例(14.5%对5.8%, P=0.004)和卒中发生率(15.5%对8.1%, P=0.030)更高。女性和男性TAAD患者术后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对7.8 % )。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是TAAD术后发生卒中( OR=2.574,95% CI:1.198~5.531, P=0.015)和肺部感染( OR=2.610,95% CI:1.180~5.772, P=0.018)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性别对TAAD修复术后死亡比例并无显著影响,但是女性TAAD术后发生卒中和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弓腔内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为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主动脉弓部夹层和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救治机会。主动脉弓部发出重要的头向分支动脉,腔内修复中需要重建。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形态、搏动性高速血流,以及较长的腔内操作入路等增加了腔内修复的困难。传统的去分支技术是重要的辅助技术,结合烟囱技术、近端开槽和开窗技术等,可部分简化弓部腔内修复操作。而针对主动脉弓部特点设计的新的专用腔内移植物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开窗及分支设计是专用腔内移植物的两个基本设计策略,而分支设计更多地被新器械采用。腔内移植物设计的创新理念包括模块化与一体化设计,内嵌分支与外分支设计,单分支与多分支设计等。目前,复杂的弓部分支动脉重建仍需要在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实施。制定严密的手术计划,进行有效的团队配合,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并在更大人群中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