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趋化因子ligand-5促进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ligand-5(CCL5)促进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方法:使用成年雄性C57BL/6野生型和CCL5缺陷小鼠进行实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小鼠经历缺血灌注模型方案,但没有进行血管闭塞, n=10);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用异氟烷麻醉小鼠,进行中线剖腹手术,并将一个无创伤夹子放置在静脉门、肝动脉和胆管上,以中断左侧外侧叶和中叶的血液供应,在部分肝脏缺血60 min后,移除夹子以开始再灌注, n=10);CCL5拮抗剂+模型组[在即将开始再灌注之前,CCL5拮抗剂+模型组接受单次推注静脉注射趋化因子受体5(CCR5)受体拮抗剂马拉维诺, n=10];CCL5缺陷组(CCL5缺陷小鼠, n=10);通过收集小鼠血液用VTROS DT60 Ⅱ化学系统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ALT mRNA及MPO mRNA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数量;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巨噬细胞对肺部的浸润情况;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相关炎性因子的蛋白表达。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中ALT含量[(521.36±20.65)比( 4126.55±326.68), F=16.237, P<0.05]及MPO[(1.78±0.54)比(7.66±2.34), F=14.211, P<0.05]活性升高,CCL5拮抗剂+模型组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降低(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前1~3 h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与CCL5缺陷组中CD45 +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第24小时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较CCL5缺陷组CD45 +的数量升高[(2.91±0.23)比(1.65±0.17), F=16.311, P<0.05]。再灌注后1、2、8和24h中,发现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D68 +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高[(94.62±8.55)比(23.68±3.11), F=16.35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缺血再灌注早期CCL5缺陷组中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降低[(76.38±6.77)比(94.62±8.55), F=16.35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1.12±0.23)比(3.24±0.42), F=11.352, P<0.05] 、白细胞介素(IL)-1β[(1.03±0.08)比(2.87±0.35), F=12.452, P<0.05] 、IL-6[(0.95±0.02)比(2.58±0.21), F=15.652, P<0.05]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CL5拮抗剂+模型组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TNF-α[(3.24±0.42)比(1.35±0.14), F=14.252, P<0.05]、IL-1β[(2.87±0.35)比(1.22±0.15), F=13.723, P<0.05]、IL-6[(2.58±0.21)比(1.35±0.26), F=14.312, P<0.05]的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CL5促进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循环巨噬细胞对肝脏的浸润,并介导随后的促炎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细菌DNA移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细菌DNA移位及其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1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为(744.8±947.8)d,年龄范围为2 d~14岁。按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及无SIRS组。术前和术后2 h、24 h采集静脉血,利用PCR技术进行细菌DNA检测,同时检测肠道损伤标志物二胺氧化酶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SIRS。结果:①所有患儿术前细菌PCR均为阴性,术后2 h(322.4±279.6 copies/μl)、术后24 h(366.6±294.9 copies/μl)细菌DNA拷贝数明显较术前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01);②体外循环术后2 h血清二胺氧化酶(148.5±93.2 mIU/ml)、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7.8±7.2 ng/m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24 h后开始下降,术后2 h、24 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2、 P=0.0089);③SIRS组术后24 h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非SIR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308、 P=0.0282)。 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即可发生肠道细菌DNA移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SIRS与肠道细菌DNA移位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金属编织技术的柔性机械手结构设计与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开发一种应用于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机器人柔性机械手的骨架结构,以满足NOTES对手术执行器械的性能需求。方法:基于金属编织技术设计一种柔性机械手结构及对应结构的控制策略。根据柔性机械手的机械结构特征推导几何关系公式。通过链式梁约束模型(CBCM)以及机械弹簧理论建立理论模型。对机械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精度;并由金属编织结构的抗弯刚度验证柔性机械手的载荷能力。结果:基于金属编织技术设计了一种柔性机械手结构及对应结构的控制策略。在设置恰当的约束条件后,金属圆环作为单个受力单元在受到0.5 N的轴向力驱动时,最大应变约为1.49%,处于线性弹性阶段。最大形变约为0.308 9 mm,比理论值高3.26%。机械手骨架的最大应变约为0.21%,处于线性弹性阶段。最大总形变约为7.135 5 mm,比理论值高6.30%。机械手骨架的抗弯刚度计算为3.19 N·mm 2,与同量级尺寸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制成的柔性机械手相当。 结论:开发一种应用于NOTES机器人柔性机械手的骨架结构,符合执行NOTES手术任务的支撑刚度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早产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人型支原体脑膜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并以“人型支原体”和“脑膜炎”和“新生儿”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 Mycoplasma hominis)AND(meningitis 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R cerebrospinal fluid)AND(newborn)”为检索式在PubMed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5月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总结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及预后情况。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例早产儿胎龄27周 +4,生后7 d起反复低热、呼吸暂停,脑脊液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好转。因“生后呼吸困难32 d,反复发热25 d”转入本院。入院后脑脊液送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人型支原体,予红霉素治疗无效,改氯霉素治疗18 d,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最终好转出院。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外文文献21篇(22例患儿),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加本例患儿共23例。早产儿14例,足月儿8例,性别不详1例;阴道分娩娩出19例;中位发病日龄11.0 d( P25~ P75:7.0~18.0 d)。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惊厥、易激惹和呼吸暂停。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C-反应蛋白升高7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9例,蛋白升高20例,葡萄糖下降13例。确诊方法:16S RNA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扩增技术8例,血清抗体检测7例,培养+镜检2例,单纯培养2例,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各1例。治疗:选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林可酰胺类等一种或多种联合用药,另有2例未用特殊抗支原体药但好转。并发症:脑积水15例,颅内出血8例,脑缺血梗死4例,脑脓肿2例。预后:未知3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16例。预后良好患儿开始敏感抗生素治疗的中位时间为确诊后4.5 d(3.6~5.0 d),早于预后不良患儿[16.8 d(7.0~25.0 d)]( Z=-2.27, P=0.023)。 结论:人型支原体感染临床表现非特异,临床考虑颅内感染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警惕该病可能。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助于检出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可选用氯霉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38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3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和实验室检查情况。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 ab基因和 N基因。采集血液样本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水平。 结果:38例患者中输入性病例35例(92.1%),其中美国输入20例(57.1%)。36例(94.7%)患者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其中末次接种后≤1个月发病者占5.7%(2/35),>3个月发病者占65.7%(23/35)。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35例确诊患者中,咳嗽31例(88.6%),咽痛14例(40.0%),发热13例(37.1%),鼻塞10例(28.6%),流涕8例(22.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正常者33例(94.3%),降低者1例(2.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19例(54.3%);C反应蛋白升高者18例(51.4%);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者35例(100.0%);降钙素原升高者10例(28.6%);D-二聚体升高者6例(17.1%);ALT升高者1例(2.9%);血钾降低者10例(28.6%)。 ORF1 ab基因循环阈值(Ct值)为22.15±6.00,最低值为14.22, N基因循环阈值为21.86±5.72,最低值为13.04。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水平为0.46(0.21,1.12) AU/mL;IgG抗体水平为126.55(8.31,289.85) AU/mL,其中20例患者IgG抗体>100 AU/mL,12例IgG抗体>200 AU/mL,最高达414.48 AU/mL。 结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痛、发热、鼻塞,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且病毒核酸水平较高,需注意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儿呼吸道病毒核酸载量的循环阈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儿童病例的特点及影响病毒核酸循环阈值(Ct值)达≥35所需时间的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4月7日至6月2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收治的0~14岁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且有临床症状的患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每日检测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以Ct值表示。将症状起始或核酸检测首次阳性(以较早时间为准)至开放阅读框1 ab基因Ct值≥特定数值( x)定义为"Ct值达 x所需时间",即T Ct≥ x。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等资料。采用Cox模型分析T Ct≥35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共收治儿童病例871例,中位年龄为2岁,范围为1月龄至14岁,其中474例(54.4%)为男童,89例(10.2%)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实体肿瘤和癫痫等。轻型病例572例(65.7%),普通型298例(34.2%),重型1例(0.1%),无危重型病例和死亡病例。T Ct≥35为12(10,14) d。Cox模型分析示,与1~12月龄组患儿相比,37~84月龄和85~168月龄患儿的T Ct≥35均较短[风险比( HR)=1.55、1.84,均 P<0.001]。矫正年龄后,与未接种疫苗患儿相比,接种1或2剂疫苗患儿的T Ct≥35缩短[矫正后的风险比(a HR)=1.49, P=0.011];与轻型患儿相比,普通型患儿T Ct≥35延长(a HR=0.78, P=0.002);有基础疾病患儿较无基础疾病患儿的T Ct≥35延长(a HR=0.38, P<0.001)。无基础疾病的患儿T Ct≥28、T Ct≥30、T Ct≥33、T Ct≥35分别为7(6,9) d、9(7,10) d、10(8,11) d和12(10,14) d。 结论:年龄、疫苗接种、疾病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儿童病例核酸转阴(Ct值≥35)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增强甘草酸水凝胶支架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的免疫调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糖尿病患者创面中过量的M1型巨噬细胞和过度炎症反应都会影响创面的愈合进程。因此,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水凝胶敷料在临床糖尿病创面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水凝胶存在需要进行复杂的干预和成本高等不足。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新型甘草酸基混合水凝胶敷料,以促进糖尿病创面的快速愈合。这种混合水凝胶由无机锌离子诱导的自组装甘草酸和光交联甲基丙烯酸丝素蛋白(SF)组成的相互渗透的聚合物网络组成,具有良好可注射性和机械强度。值得注意的是,该SF/甘草酸/锌混合水凝胶未添加任何其他物质,但可有效调节炎症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极化。该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水凝胶可安全有效地加速创面修复的3个阶段,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创面的理想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ALDI-TOF质谱不同算法快速鉴定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仪不同算法快速识别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行性。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的细菌库中选取3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用MALDI-TOF MS鉴定,经头孢西丁纸片法(抑菌环直径≤21 mm)及聚合酶链反应(PCR) mecA基因初筛,将菌株分为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130株)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184株);甲酸提取法采集谱图,将MRSA组和MSSA组再各分成3个亚组,即MRSA-1亚组(43株)、MRSA-2亚组(42株)及MRSA-3亚组(45株)和MSSA-1亚组(60株)、MSSA-2亚组(61株)及MSSA-3亚组(63株);使用Bruker MALDI-TOF质谱仪的ClinProTools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快速分类算法、监督式神经网络算法以及中元汇吉质谱仪EX-Smartspec软件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试验研究,重复3轮(第1轮MRSA-1和MRSA-2、MSSA-1和 MSSA-2为建模组,MRSA-3和MSSA-3为验证组,依此类推进行3轮)。以4种算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展开性能确认。从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2019年7—12月的细菌库中选38株MRSA和40株MSSA临床株,使用甲酸提取法采集谱图,对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模型进行独立测试。 结果:在3轮建模和验证后,3个子组Bruker ClinProTools遗传算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74和0.64,快速分类算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95和0.94,监督式神经网络算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98和0.98,中元汇吉质谱仪EX-Smartspec软件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9和0.99。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独立测试结果显示其敏感度88.82%(810/912)、特异度81.15%(779/960)、准确性84.88%(1 589/1 872)、ROC曲线下面积0.92。结论:Bruker ClinProTools软件中的监督式神经网络算法与中元汇吉质谱仪EX-Smartspec软件所用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在快速识别MRSA时的性能指标可被临床接受。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可快速确认MRSA株,及时指导临床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抑郁行为及海马ERK/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黄芩苷(baicalin,BA)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us,CUMS)模型小鼠抑郁行为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CUMS组)、氟西汀组(FLU组)、黄芩苷高剂量组(BA-H组)、黄芩苷低剂量组(BA-L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运用CUMS方法对其余四组小鼠造模,造模共进行42 d,并从第21天开始按照分组进行灌胃至造模完成。给药结束后运用糖水偏爱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分别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ERK、CRE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 21.0软件包,经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糖水偏爱实验显示,与CON组相比,CUMS组的糖水偏爱率降低[(82.88±2.00)%,(64.49±1.24)%; t=19.11, P<0.05]。与CUMS组相比,FLU组[(81.90±1.19)%]、BA-H组[(77.86±2.51)%]、BA-L组[(67.98±2.56)%]小鼠的糖水偏爱率均增加( t=24.83,11.68,3.00;均 P<0.05)。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CUMS组小鼠的穿越平台次数[(6.33±0.82)次,(1.83±0.75)次; t=9.93,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46.83±4.78)s,(24.25±6.12)s; t=7.13, P<0.05]均降低,逃避潜伏期延长[(14.88±3.00)s,(70.70±4.77)s; t=24.26, P<0.05]。与CUMS组相比,FLU组、BA-H组、BA-L组小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均增加[(5.00±0.89)次,(5.17±0.75)次,(3.33±0.82)次; t=6.64,7.67,3.31;均 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增加[(36.80±2.66)s,(36.82±5.62)s,(33.28±3.56)s; t=4.61,3.71,3.13,均 P<0.05],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缩短[(23.37±4.86)s,( 34.83±4.72)s,( 62.15±5.30)s; t=17.02,13.10,2.94;均 P<0.05]。Westo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UMS组小鼠海马的ERK蛋白表达[(1.00±0.15),(0.36±0.10); t=6.26, P<0.05]和CREB蛋白表达[(1.00±0.12)(0.29±0.03); t=10.32, P<0.05]均降低。与CUMS组相比,FLU组、BA-H组、BA-L组小鼠海马的ERK蛋白表达均增加[(0.87±0.05)、(0.77±0.08)、(0.67±0.03); t=8.25,5.79,5.39;均 P<0.05],CREB蛋白表达均增加[(0.90±0.12)、(0.84±0.14)、(0.62±0.04); t=8.94,6.59,12.25,均 P<0.05]。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UMS组小鼠海马的ERK mRNA [(1.00±0.03),(0.41±0.10); t=9.78, P<0.05]和CREB mRNA[(1.00±0.08)(0.61±0.12); t=4.62, P<0.05]均降低。与CUMS组相比,FLU组、BA-H组、BA-L组小鼠海马的ERK mRNA均增加[(0.71±0.08)、(0.69±0.03)、(0.59±0.04); t=4.15,4.65,2.84;均 P<0.05],FLU组、BA-H组小鼠的CREB mRNA均增加[(0.87±0.08)、(0.86±0.07); t=3.14,3.19,均 P<0.05]。 结论:BA对CUM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发挥可能与调节ERK、CREB蛋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源性腹泻弯曲菌快速鉴定方法评估及耐药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并评估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的食源性腹泻弯曲菌检测方法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分为预实验和大样本验证。(1)预实验: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头孢哌酮-木炭-脱氧胆酸盐(CCD)琼脂培养法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 h,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空肠弯曲菌及结肠弯曲菌。(2)大样本验证: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3家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062份,进行qPCR检测及培养。阳性菌株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美国国家肠道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结果判读。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中qPCR、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CCD琼脂培养法检测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0%(36/400)、5.0%(20/400)和3.5%(1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2, P<0.01)且qPCR阴性,培养法均为阴性。大样本验证中,qPCR的检出率为8.1%(168/2 062),其中空肠弯曲菌7.0%(144/2 062),结肠弯曲菌1.2%(24/2 062)。qPCR阳性标本进行双孔滤膜培养法培养,阳性率为61.9%(104/168),其中空肠弯曲菌为58.3%(84/144),结肠弯曲菌为83.3%(20/24),与预实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4.0%(94/100)和100.0%(24/24),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6/100)和33.3%(8/2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 结论:qPCR快速、灵敏、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双孔滤膜培养法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CCD琼脂培养法,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极高的耐药率,已不适用于北京地区弯曲菌食源性腹泻的治疗,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