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囊区局部脑血流量在少量基底节出血手术指征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为少量(15~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HBGH)手术指征的评估提供一种基于客观指标的方法.方法 分析198例少量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入院时所测得的血肿同侧内囊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数值为标准分为轻度灌注不足组[rCBF≥15 mL/100(g·min)]103例和重度灌注不足组[rCBF<15 mL/100(g?min)]95例,在两组中再根据患者是否手术,分别分为手术亚组和保守亚组.对比两组中手术与保守2亚组间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内囊区rCBF差异,评价rCBF在评估少量HBGH患者手术指征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轻度灌注不足组手术亚组与保守亚组的治疗有效、预后良好、术后内囊区rCBF数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灌注不足组手术亚组与保守亚组的治疗有效、预后良好、术后内囊区rCBF数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囊区rCBF可作为评估少量HBGH手术指征的客观指标,内囊区轻度灌注不足者,手术不能明显改善脑灌注和预后,故无手术指征.重度灌注不足者,手术可明显改善脑灌注和预后,故有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脑出血患者术中应用,对其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组:使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专用扩张套管,在管腔内操作清除血肿.对照组:采用脑压板牵开脑组织,无影灯照明下清除血肿,观察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GOS评分、脑脊液IL-1β、TNF-α水平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基本相同,前者比后者手术时间缩短43.88 min,住院时间缩短13.26 d,前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低于后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可以在良好的照明下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牵拉,防止医源性损伤发生,减少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因子含量,减少术中及术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4例为常规组,给予常规电针、体能训练、起立床及行走等整体训练,未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48例除常规治疗外,均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其中接受膝关节0~30°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2例,归为治疗组;接受膝关节0~15°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6例,归为对照组.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估下肢平衡能力、步幅及步速变化情况,并根据结果评定下肢步行能力.治疗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左右步幅差以及步速差均优于常规组,但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mR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并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基底核区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82),采用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48).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入院时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估量表(GCS)评分、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重度水肿发生率、枕部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更低,良好预后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区脑组织水肿反应轻,神经功能可得到更好的保护,患者良好预后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共识和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ArCSVD)越来越多。常见的两种类型是小动脉硬化型CSVD(aCSV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仅从临床症状上识别ArCSVD较为困难,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CSVD在大脑中的病变,通过Ar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诊断aCSVD和CAA。aCSVD主要与深部和非脑叶定位(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相关,而CAA多累及脑叶。此外,与aCSVD相比,CAA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加密切,影像学检查中的软脑膜强化和脑叶出血可以区分单纯CAA及伴发血管炎症CAA。β样淀粉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Aβ-PET)也为CAA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aCSVD和CAA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疾病实体,还是可以重叠,目前存在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及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脑疝形成,超声定位血肿并确定进入血肿腔路径,内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行血肿清除,并应用超声探测有无血肿残留。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术后半年随访并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66例患者中63例残余血肿量<10%,3例残余血肿量为10%~20%。术后并发肺炎11例,其中9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再出血2例,出血量均较小,无需再手术;继发颅内感染1例;继发脑积水1例;无1例并发脑挫伤。术后半年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分:Ⅰ级3例,Ⅱ级25例,Ⅲ级34例,Ⅳ级3例,死亡1例。结论: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裂入路有助于提高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水平、长时血压变异性及血清IL-6对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压波动及生化指标对其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48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病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86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后连续7 d的平均血压,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及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对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较长、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认知障碍组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的MSBP、MDBP、7 d收缩压标准差(7dSSD)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 OR=1.258,95% CI:1.134~1.396, P<0.001)、MSBP( OR=1.770,95% CI:1.267~2.473, P=0.001)、7dSSD( OR=1.139,95% CI:1.038~1.249, P=0.006)、IL-6( OR=1.156,95% CI:1.076~1.241, P<0.001)是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高血压病程、MSBP、7dSSD、IL-6与MoCA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rs=-0.271, P=0.001; rs=-0.493, P<0.001; rs=-0.264, P=0.001; rs=-0.41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应用MSBP、7dSSD、IL-6、高血压病程诊断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AUC为0.932,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895。 结论:MSBP、7dSSD、高血压病程及血清IL-6可能为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学监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152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组(简称侧裂入路组,74例)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简称皮质入路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左侧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mRS ≤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侧裂入路组的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3.0%(54例)、(94.3±5.5)%,与皮质入路组的50.0%(39例)、(86.9±1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两组的手术时长、再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侧裂入路组34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35.3%(12例)、5.9%(2例);皮质入路组36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44.4%(16例)、30.6%(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术后6个月,侧裂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21.6%(16/74),预后不良率为78.4%(58/74);皮质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5.1%(4/78),预后不良率为94.1%(74/78),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比较,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预后相对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经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5.5~7.0分),基线血肿体积中位数38.0 ml(34.5~47.5 ml)。经侧裂岛叶入路组21例(41.2%),经颞叶皮质入路组30例(58.8%);转归良好31例(60.8%),转归不良20例(39.2%)。经侧裂岛叶入路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基线临床资料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残留更少,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比例(33.3%对63.3%; χ2=4.449, P=0.035)更低,使用脱水药物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 P均<0.05)。但两组转归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对56.7%; χ2=0.518, P=0.472)。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优势比0.128,95%置信区间0.017~0.977; P=0.047)和住院时间较长(优势比1.402,95%置信区间1.065~1.844; P=0.016)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结论:对于行血肿清除术的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尽管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转归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6家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基底节区和(或)丘脑中小量脑出血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设计,使用SAS软件将患者通过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祛风通玄法(麝香化瘀醒脑颗粒联合蛭龙活血通瘀颗粒序贯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14、30、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第18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治疗前、治疗第7、14天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以计算血肿体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变化情况,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第7、14、3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90天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30、90天的NIHSS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180天试验组患者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治疗第7、14天2组患者血肿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肿体积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血肿体积差值[6.42(4.10,11.73)]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血肿体积差值[4.00(1.2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治疗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肝肾功、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例(10.34%),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例(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祛风通玄法治疗急性期中小量脑出血能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