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氮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之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992年,著名学术期刊 Science发表了一氧化氮的文章,题为" NO news is good news",并登上了当期的封面,而一氧化氮也成为年度"明星分子" [1]。1998年,美国3位科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路伊·格纳洛和费瑞·慕拉德因"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转导机制"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也揭开了困扰科学家百年的硝酸甘油作用机制之谜 [2]。硝酸甘油正是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的主要成分。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利用硝酸甘油为原料,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发明了安全炸药。诺贝尔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药理学家们也将硝酸甘油发展成一种缓解心绞痛的药物。1879年,威廉·默雷尔在 Lancet上发表了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的文章。而诺贝尔晚年也患有心脏病,医生给他开的药物就是硝酸甘油,但他始终拒绝服用因此影响了心脏病的治疗。1896年,诺贝尔去世,他在遗嘱中说明设立诺贝尔奖金,以奖励那些在医学、物理、化学和文学等方面做出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人说,如果诺贝尔在世,会亲自为这3位科学家发奖。他们的获奖成果和诺贝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皮肤微生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重度特应性皮炎(AD)成人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皮肤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4例成人重度AD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5个部位(面颊、肘窝、手背、腹部、下肢)皮屑标本,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构建皮肤微生物样本基因集,获得各个样本的物种注释信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结果:4例重度AD患者皮肤中,共检测到18个门,37个纲,73个目,142个科,237个属,331个种。与急性期相比,缓解期AD患者皮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上升,皮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 P < 0.05)。在微生物种水平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AD急性期的影响程度最高,表皮葡萄球菌、奥斯陆莫拉菌、弗朗西丝菌、科氏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球形马拉色菌以及限制性马拉色菌在AD缓解期富集(|lg线性判别分析值| > 2,Kruksal-Wallis检验,均 P < 0.05)。对微生物丰度差异基因行KEGG功能通路分析,共注释富集于355个功能通路,其中显著富集的通路38个(均 P < 0.05),主要涉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氮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与降解、脂肪酸降解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 结论:重度AD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皮肤微生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预测其可能与多个功能通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氮代谢等)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世界首例临床同种心脏移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世纪60年代,在肾脏、肝脏等器官移植取得初步效果的影响下,心脏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也在多个移植中心逐步开展。俄罗斯(前苏联)的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德米霍夫(Vladimir Petrovich Demikhov)、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诺曼·沙姆韦(Norman Shumway)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的理查德·洛尔(Richard Lower)等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都已经具备开展临床心脏移植的条件,并都跃跃欲试期望有机会施行人体心脏移植。1964年1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院的詹姆斯·哈迪(James Hardy)第一次尝试将黑猩猩的心脏异种移植给人,但不幸的是,由于这种动物的心脏相对较小,移植心只支撑了体重较大的受者一个多小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社区获得性尿路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鉴定社区获得性尿路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种类和药敏情况,同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的77名社区获得性尿路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血培养和药敏实验,鉴定患者病原种类和药敏特征;根据出院时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9例、死亡组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索获得性尿路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患者中,62例(80.5%)患者至少合并1种基础疾病,其中29例患有糖尿病.共分离出77株非重复致病菌,革兰阴性菌67株(87.0%),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8株(62.3%)、肺炎克雷伯菌12株(15.6%)、奇异变形杆菌4株(5.2%)、克氏柠檬酸杆菌1株(1.3%)、弗氏柠檬酸杆菌1株(1.3%)、铜绿假单胞菌1株(1.3%);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性为1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分别为98.2%、92.9%、96.4%,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分别为91.2%、92.5%、98.2%;分离出革兰阳性菌10株(13.0%),分别为粪肠球菌5株(6.5%)、屎肠球菌2株(2.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1.3%)、人葡萄球菌人亚种1株(1.3%)、沃氏葡萄球菌1株(1.3%),所有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为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降钙素原及血乳酸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34,95%CI:1.027~1.888),合并糖尿病(OR=3.136,95%CI:1.157~8.529)及降钙素原水平(OR=6.986,95%CI:4.078~10.173)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院社区获得性尿路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并对抗菌药物表现出的中度耐药性,高龄、高降钙素原与合并糖尿病能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临床医师需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滇东北昭通箐门的泥盆纪珊瑚(三)——晚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云南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笔者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晚泥盆世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昭通箐门剖面的上泥盆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组成,与滇东其它地方的宰格组的岩性基本一致.过去由于宰格组的化石稀少,其地层时代难于确定,因此,昭通箐门宰格组底部珊瑚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次描述了箐门放羊冲剖面宰格组底部的四射珊瑚5属7种,包括Disphyllum catenatum,Hexagonaria davidsoni,H. magna,Sinodisphyllum simplex,S. variabile, Tern-nophyllum poshiense和Truncicarinulum temeniophylloides等,总体显示了晚泥盆世弗拉早期(early Frasnian)的特点.它除了与华南各省的珊瑚群有密切关系外,也与加拿大西部的分子有一定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上泥盆统(弗拉阶)几种石松类孢子叶球新类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具有孢子叶球的石松类始现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繁盛于晚泥盆世法门期,但其弗拉期化石记录较为缺乏.基于湖南长沙附近弗拉阶云麓宫组的材料,本文描述了三种石松类孢子叶球未定类型.其中一类孢子叶球具有独特的孢子叶形态和排列方式:其孢子叶呈交互假轮生排列,每轮四枚;叶片呈斜方形,顶端具线形叶尖.另两种石松类叶球未定类型分别以无柄的孢子叶和二分叉的叶球为特征.本文复原了第一类叶球的三维形态,就压型保存的石松类孢子叶球化石的埋藏学进行了讨论,并将所研究的三种石松类孢子叶球与相关植物进行对比,增进了对弗拉期石松类繁殖器官多样性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塞拉利昂弗里敦市2019年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建立蚊媒监测能力,了解当地蚊虫密度、地域分布、种群特征和季节消长等情况.方法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市西部城区及农村共选取9个区域设置成蚊监测点,分别选择居民区、一般单位、医院和牲畜棚4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采用诱蚊灯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布放2~4台诱蚊灯,布灯点选择室外避风避雨避光处,诱蚊灯距离地面约1.5 m.于日落前1h开始布放诱蚊灯,翌日日出后1h收集诱蚊灯的集蚊网,带回实验室进行蚊种形态学鉴定.2019年6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周进行1次蚊虫监测.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蚊虫3 012只,其中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4.86%,是弗里敦地区的优势蚊属.西部农村平均总蚊密度为5.01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为1.28只/(灯·夜),按蚊构成比为1.14%~44.53%,均高于西部城区平均总蚊密度[3.87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0.12只/(灯·夜)]和按蚊构成比(0.72%~11.90%).蚊密度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6月底7月初旱、雨季交替时期和10月底11月初雨、旱季交替时期,蚊虫密度较高,8月下旬蚊密度最低.另外,按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总蚊密度趋势一致.不同生境比较显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容易孳生蚊虫的牲畜棚蚊密度最高[10.40只/(灯·夜)],其次是居民区和一般单位,分别为4.45和2.80只/(灯·夜);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孳生地较少的医院蚊密度最低[1.21只/(灯·夜)].结论 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西部农村被蚊虫叮咬和感染疟疾的风险比西部城区高;旱、雨季和雨、旱季交替时期是防控蚊媒及其传染病(如疟疾)的关键时期,当地需要进一步加强蚊媒孳生地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塞拉利昂埃博拉出血热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2014年3月—2015年10月,塞拉利昂暴发埃博拉出血热(EVD),造成累计确诊病例8690例,死亡3588例.了解EVD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提高抗疫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意义重大.目的 分析EVD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病例信息来源于2014年3月—2015年10月Jui Government Hospital确诊病例,同时参考塞拉利昂国家埃博拉疫情报告中心(http://www.nerc.sl/)及世界卫生组织(WHO)(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en/)记录的数据.收集Jui Government Hospital、塞拉利昂国家埃博拉疫情报告中心、WHO记录的所有发病及死亡患者信息,分析其发病率、死亡率及死亡时间、地域分布;收集Jui Government Hospital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起病到入院时间、病毒载量、临床症状、住院时间、出院或死亡时间等.共收集7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442例,死亡305例.结果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约有8690例(同期塞拉利昂总人数7120722人)确诊EVD,其中死亡3588例,发病率为0.12%,病死率为41.28%.2014-03-31,塞拉利昂卫生部报告了6例可能和可疑病例,其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5/6).2014年9月下降至较低水平〔29.94%(605/2021)〕,至2014年12月后基本平稳于较低值.首都弗里敦EVD病死率较低〔38.88%(1341/3449)〕;距离首都较近的地区EVD病死率较低,距离首都较远的地区EVD病死率较高.死亡患者年龄、起病到入院时间、乏力、腹痛、呼吸困难、皮疹、意识模糊发生率高于存活患者,病毒载量(CT值)、发热、呕吐、厌食、关节痛低于存活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到入院时间〔OR=1.510,95%CI(1.373,1.661)〕、病毒载量(CT值)〔OR=0.937,95%CI(0.892,0.985)〕、呕吐〔OR=0.576,95%CI(0.343,0.966)〕、乏力〔OR=0.162,95%CI(0.049,0.533)〕、呼吸困难〔OR=1.715,95%CI(1.025,2.871)〕及意识模糊〔OR=0.389,95%CI(0.217,0.696)〕是EV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埃博拉感染病例死亡的因素中,国际援助被认为是减少死亡案例的关键.交通条件可能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较早的到达医院治疗会改善埃博拉出血热的预后.老年患者死亡风险较高.临床特征如呕吐、乏力、呼吸困难、昏迷等和预后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MJ系列学术期刊Family Medicine and Community Health(FMCH)论文推荐——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编辑人员丨2023/8/5
Family Medicine and Community Health(FMCH)期刊2020年第1期发表文章Family medicine training in China: crisis and opportunity.作者MASAHIRO J MORIKAWA教授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家庭医学医疗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学专家.从医超过30年, MORIKAWA教授为世界各地的全科医生提供过技能培训,其中包括中国、泰国、坦桑尼亚和马拉维等.MORIKAWA教授结合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以及在中国多年培训全科医生的经验,阐述了他对中国全科医生培养中挑战与机遇的理解:中国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兼具一定的局限性.住院医师培训模式(5+3模式)每年提供的结业全科医生数量有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模式仍需要统一的国家审核标准和培训质量监控系统;定向培养模式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扎根农村基层医疗.并在此基础上,MORIKAWA教授又从培训层面和管理层面为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