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按蚊伊丽莎白菌感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E.anophelis)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易出现院内爆发性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脑膜炎,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E.anophelis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以往的报道中常将E.anophelis误认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实际上E.anophelis占伊丽莎白菌属感染的很大一部分,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该文从E.anophelis流行病学、新生儿感染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按蚊伊丽莎白菌致早产儿颅内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按蚊伊丽莎白菌多引起重症感染如脑膜炎、败血症,但临床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早产儿按蚊伊丽莎白菌颅内感染,总结其抗感染及脑积水治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原菌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缅边境蚊媒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发现乙脑的潜在疫源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蚊虫丰富多样,本研究于2018年在腾冲市采集了蚊虫,采用RT-PCR的方法对这些蚊虫进行研究,共检出15株乙型脑炎病毒(JEV)、2株伊蚊黄病毒(AeFV)、2株云南库蚊黄病毒、1株Culex theileri黄病毒、1株Yamadai黄病毒(YDFV)和1株按蚊相关黄病毒(AAFV),其中成功扩增到1株JEV和1株AeFV的全序。基于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新检出的腾冲JEV均属于GI-b型,与2010年腾冲检出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与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比较在E蛋白上存在6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且三带喙库蚊的JEV带毒率为2.4 (1.4~3.9)/1 000。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腾冲是潜在的乙脑疫源地,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有必要在当地广泛持续的开展虫媒病毒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在儿童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dependent nephritic syndrome,SDN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SDNS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7月我院儿科接受RTX治疗的SDNS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4.07±2.77)岁,RTX首次治疗年龄(8.30±4.31)岁,随访时间12~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复发次数、无复发期、激素用量、血清白蛋白及外周血CD20 +B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此外,按病理类型分为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组(12例)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组(14例),其余4例病理类型未知,比较分析RTX在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30例(100%,30/30例)完全缓解达6个月,15例(50%,15/30例)随访6个月以上复发,其中8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蚊虫叮咬、劳累"等复发,另外有5例随访10个月以上复发。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复发次数为(5.25±1.80),治疗后复发次数为(0.75±0.7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37, P<0.01)。治疗后无复发期为(11.37±4.83)个月,对比治疗前(2.92±1.24)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47, P<0.01)。激素(泼尼松)用量由治疗前(24.53±12.19)mg/d降为(9.09±7.00)mg/d( t=4.69, P<0.05),血清白蛋白由治疗前(34.76±9.06)g上升为治疗后(39.93±7.19)g( t=2.31, P=0.03)。治疗后MCNS组无复发期为(9.00±2.09)个月,比较MsPGN组(12.96±5.40)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34, P=0.021)。外周血CD20 +B细胞计数在12个月左右接近治疗前水平,其恢复情况与患儿疾病复发频率无显著相关性( P=0.143)。 结论:RTX能有效地减轻激素依赖,降低激素累积量,延长疾病缓解时间,且在MCNS和MsPGN中的疗效可能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2023年深圳市龙岗区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分析疫情监测响应效果,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年报等资料收集2018-2023年龙岗区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并开展媒介监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数、感染虫种、输入地、临床症状等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3年龙岗区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73例,其中恶性疟144例(占83.2%),卵形疟13例(占7.5%),间日疟11例(占6.4%),三日疟1例(占0.6%),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4例(占2.3%).输入来源地为非洲(169例,占97.7%)和东南亚(4例,占2.3%).门诊病例7例(占4.0%),住院病例166例(占96.0%);重症病例1例(占0.6%).7、8、10月为病例输入高峰(分别报告病例21、51、20例),2月报告病例最少(2例);报告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13.4∶1.2018-2023年,龙岗区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6.0‰(173/29 025),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从2018-2020年的2.32d缩减至2021-2023年0.58 d(t=2.102,P<0.05),各级医疗机构初诊疟疾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市级(96.4%,135/140),县区级(69.0%,20/29),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0/4)(Fisher精确检验,P<0.01).医疗机构对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的镜检正确率分别为88.9%(128/144)、1/1、11/11、8/13、2/4,对疟原虫不同虫种的镜检结果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1).病例1d内网络报卡率为100%,3d内完成实验室复核、流行病学调查和个案专报系统上报率为100%,7 d内疫点处置完成率为100%;所有输入疟疾病例均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18-2023年疟疾媒介监测未发现传疟按蚊.消除疟疾后龙岗区面临较大的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压力,医疗和疾控机构疟疾监测与响应体系运行效果良好,但须进一步提高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疟疾诊治及实验室检测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和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探究淡色库蚊的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突变情况,为该地区淡色库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9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国家监测点不同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和蛹,在实验室饲养繁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和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提取单只淡色库蚊成蚊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杭州市淡色库蚊成蚊接触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和0.025%高效氯氰菊酯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0.00%(15/75)、17.33%(13/75)和18.67%(14/75),均表现为抗性。淡色库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08、341.00和15.88倍。共检测183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存活成蚊的kdr基因,其中180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第1014位点(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8.36%;共检测42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死亡成蚊的kdr基因,其中5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90%。结论: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抗性蚊虫kdr基因也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应加强对杭州市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1和2019年甘肃省库蚊黄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揭示2011年和2019年甘肃蚊虫中库蚊黄病毒的分子遗传差异。方法: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获得甘肃2011年和2019年蚊虫中库蚊黄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利用病毒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毒基因差异。结果:共获得10株库蚊黄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包括2011年8株(均来自于淡色库蚊)、2019年2株(来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病毒E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甘肃2019年分离的病毒与2011年分离病毒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8.4%~100%,氨基酸相似性95.4%~97.3%。库蚊黄病毒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甘肃分离的2株库蚊黄病毒(GS1975和GS1976)与2011年的8株库蚊黄病毒均属于基因1型B组库蚊黄病毒;2019年分离的GS1975病毒与我国辽宁(2010年和2011年)和内蒙(2018年)分离病毒处在共同的进化簇,而2019年分离的GS1976病毒与我国内蒙(2018年)和甘肃2011年分离病毒形成共同进化簇。结论:甘肃2011年和2019年分离的库蚊黄病毒均属于基因1型病毒,2019年分离的2株病毒分布在不同的进化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库蚊黄病毒基因组在发生变化,为此需要开展当地库蚊黄病毒分子差异的长期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省祥云县蚊虫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蚊虫中蚊媒病毒携带情况。方法:2017年8月在祥云县水涨地、清华洞捕蚊,对蚊虫分类鉴定、计数,接种至BHK-21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扩增序列,鉴定分析病毒种类和分子特征。结果:共捕获蚊虫20 276只,其中86.87%为三带喙库蚊,7.89%为按蚊,1.29%为致倦库蚊,3.95%为其他未分类蚊种。病毒分离后获得阳性分离物17株,均为乙脑病毒I型,其中16株来自三带喙库蚊,1株来自按蚊。结论:三带喙库蚊为祥云县的主要优势蚊种和带毒蚊种;首次在祥云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且均为基因I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5年从云南哨兵山羊中分离到阿卡斑病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家畜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 AKAV)的流行情况。方法:2015年4月在云南省芒市设立5只山羊和10头黄牛作为哨兵动物进行家畜虫媒病毒监测,5~10月份每周采集动物血液,标本经实验室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进行病毒基因(RT-PCR)扩增、核苷酸序测定及分析。结果:1只哨兵山羊血液样品接种BHK-21细胞48 h后产生明显细胞病变,取细胞培养物上清液脑内接种1日龄乳鼠,3 d后乳鼠开始发病死亡,经RT-PCR鉴定和S片段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分离毒株为AKAV(毒株编号16415)。16415毒株S片段基因全长856nt,编码N蛋白233aa和Ns蛋白91a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离16415毒株与国内外分离的AKA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内,核苷酸同源性在83.8%~97.7%之间;进一步分析发现16415株与广西2013年从竹鼠脑内分离到的AKAV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99.6%;与日本AKAV OBE-1毒株相比,16415株、广西竹鼠分离毒株和德宏迷糊按蚊分离毒株在N蛋白上存在2个共同的差异位点,分别是N115位和N206位。结论:在云南省芒市地区设置的哨兵山羊血液标本分离到AKAV,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贵州省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态势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特征,为今后当地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制定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消除疟疾前(2005-2011年)、后(2012-2018年)当地居民疟原虫和流动人口疟原虫感染率,疟疾病例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疟原虫种类、传疟媒介种类等特征。结果:消除疟疾前共报告疟疾病例1 412例,其中本地病例1 36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消除疟疾后报告病例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疟疾前,18~60岁人员比例为70.54%(996/1 412),消除后的17例病例年龄均为18~60岁;儿童/学生比例由消除前的24.65%(348/1 412)降至消除后的0;消除前疟疾病例发病高峰为6-10月份,且每月均有病例发生;而消除后,输入性病例呈散在发生;消除前疟原虫种类以间日疟为主(98.58%,1 392/1 412),消除后主要为恶性疟输入为主(70.59%,12/17);消除前后,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均为优势种群,2015年以后未发现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结论: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后,存在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疟疾病例风险,建议当地相关部门今后应重点做好境外回归人员疑似疟疾病例处置及其媒介监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