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肌张力障碍是脑卒中主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刺治疗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特色针法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能够发挥显著的疗效.阅读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总结整理对症治疗的特色针法,包括阴阳平衡透刺法、醒脑开窍法、董氏针法、八字针法、靳三针疗法、张力平衡针法、针刺拮抗肌法、夹脊穴法等.本文通过对特色针刺法的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分析,以及文献整理,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在张力平衡针法基础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2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0)和观察组(n=128).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加张力平衡针法,观察组另予中药熏洗患肢,共6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对患者进行评定,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MAS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121,P=0.001);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7.382,P<0.05),观察组FMA、MBI与NDS评分优于对照组(t>4.412,P<0.05);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用中药熏洗能改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参见《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行常规干预.对照组给予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肌力、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评分及临床疗效.运用报告结局评价(report end evaluation,PRO)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ugl-Meyer movement scale,FMMS)评分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和4周,观察组CS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6周,观察组PRO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气虚血瘀证可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熏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64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观察组:男41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11.6岁;病程2周~5个月,平均2.37±0.52个月.对照组:男42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7±11.5岁;病程2周~4.5个月,平均2.42±0.5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2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NDS整体评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测试RMS值.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MAS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MA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简化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简化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F-M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简化F-M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较,2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NDS整体评分,且观察组于整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疗效良好.2)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以及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卒中后肢体痉挛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减少了卒中患者的移动,不利于卒中患者的康复成功.针刺以其简、便、廉、验特点在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常见的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选穴方案主要包括夹脊穴法、平衡肌张力针法、针刺拮抗肌群穴法和经筋刺法等.其中后3个方案选穴均在痉挛局部,但现代医学对痉挛局部选穴存在较大争议,且缺乏随机、对照、盲法等高质量研究设计.夹脊穴避开了肢体痉挛局部取穴争论的焦点,且王氏夹脊穴取穴少,简单易操作,无不良反应,对于降低痉挛严重程度,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总有效率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各种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总有效率.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Cochrane Handbook偏倚风险工具分别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和R 3.6.2软件gemtc、rjags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查阅9324篇文献后,最终纳入21篇研究,总样本量为1522例,其中试验组764例,对照组758例,共涉及7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温针灸、火针、腹针、芒针、张力平衡针法、电针、毫针.结论 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温针灸的总有效率最佳,火针次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平衡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痉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下肢肌张力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max、Vm和B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max、Vm和BF值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较好,且能够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