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因AA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发生AE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患者1为男性、30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诊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1的随访,截至2023年9月3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炎""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encephalitis""meningitis""autoimmune encepha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患者1因"allo-HSCT后42 +个月,肌无力1 +个月"于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入院治疗。①患者1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脑脊液压力为350 mmH 2O(1 mmH 2O=9.81 Pa);脑脊液生化检查:Cl -浓度为129.4 mmol/L,葡萄糖水平为2.85 mmol/L,蛋白定量为879.0 mg/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为15×10 6/L,蛋白定性呈阳性;外周血感染相关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047 ng/mL,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为2.0 pg/mL;外周血血培养、血清及脑脊液病毒系列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脑脊液及血清AE相关抗体均呈阴性。②患者1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见大致呈对称分布的片状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高信号。③临床诊断:患者1于2021年1月14日被确诊为自身抗体呈阴性AE。④治疗及转归:对患者1采取镇静、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体温逐渐正常,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提示治疗有效。3月3日,患者1出院时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病情稳定。⑤随访及预后:患者1于随访期内规律复诊,9月30日复诊结果显示,AE后遗症症状明显,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⑥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3篇关于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4例患者(患者2~4),包括患者1在内的5例allo-HSCT后合并AE患者被纳入以下研究。这5例患者allo-HSCT后,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经头颅MRI、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均被诊断AE。对其均采取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IVIG等治疗后,其CNS症状均有所改善。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免疫重建过程中,若出现CNS症状,需尽早完善头颅MRI、脑脊液抗体检测排查AE可能。一旦患者被诊断为allo-HSCT后合并AE,应立即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等治疗,以挽救其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结核患者规律治疗3个月肺功能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比较肺结核患者规律治疗3个月较治疗前肺功能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规律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50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肺功能状态,比较两次肺通气功能、肺容积、弥散功能的结果,具体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 1)、第1秒最大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 1/FVC)、肺总量(TLC)、残气量(RV)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 LCO)6项指标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排除失访病例216例、肺功能不符合质控标准者32例,最终纳入252例肺结核患者的资料。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肺功能6项指标结果中异常者分别为204例(80.95%)和193例(76.59%),两个时期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以肺通气功能异常最为常见,且以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治疗3个月肺通气功能、肺容积正常者的比例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前后弥散功能正常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个月FVC、FEV 1、TLC、D LCO的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14、-6.754、-3.863、-3.311, P均<0.01)。 结论:肺结核患者多数有肺功能损伤。肺结核患者治疗3个月肺通气功能、肺容积的正常率及FVC、FEV 1、TLC、D LCO的值较治疗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MRI中棕色脂肪组织摄取的影像学表现和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并分析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MRI中棕色脂肪组织(BAT)摄取的影像学表现和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MRI检查的1 529名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36名、女性693名,年龄14~93 (53.6±13.2)岁;BAT摄取 18F-FDG阳性者31名,其中男性13名、女性18名,年龄16~61 (33.3±11.6)岁。分析BAT摄取 18F-FDG的PET/MRI影像学表现,选取 18F-FDG摄取增高部位[以周围肌肉组织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为临界值],采用三维勾画法勾画感兴趣区,计算SUV 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 mean)。SUV max和SUV mean与性别及摄取部位数目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年龄、体重指数(BMI)、检查当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BAT摄取 18F-FDG阳性者的PET/MRI图像表现为颈部、锁骨上区、纵隔、脊柱两旁及肾上区等部位呈对称性分布的片状、结节状及串珠状的 18F-FDG高摄取灶,MRI图像的T1加权成像(WI)、T2WI均呈高信号,频率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未见高信号。(2) BAT摄取多发生于寒冷的季节,男性和女性BAT摄取 18F-FD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07, P=0.15);BAT摄取 18F-FDG阳性者的年龄、BMI和检查当日气温均明显低于阴性者[(33.3±11.7)岁对(54.1±13.5)岁、(21.89±2.79)kg/m 2对(24.01±3.26)kg/m 2、(7.5± 6.5)℃对(16.5±1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03、-5.15、-8.97,均 P<0.001)。(3 )BAT摄取的SUV max和SUV mean均与年龄、BMI呈负相关( r=-0.45~-0.36,均 P<0.05),与摄取BAT部位数量呈正相关( r=0.61、0.59,均 P<0.001),与性别和检查当日平均气温均无明显相关性( r=0.01~0.29,均 P>0.05)。 结论:在 18F-FDG PET/MRI显像中,BAT摄取存在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和规律性,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年轻、偏瘦者较易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间质异常患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肺间质异常(interstitial lung abnormalities,ILA)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流行期间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以来北京协和医院诊断并规律随诊6个月以上的ILA患者,统计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患者新冠病毒肺炎的发生情况,共纳入34例感染新冠的ILA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1~80(64.0±8.8)岁。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12例,12/34,35.3%)与非肺炎组(22例),分析两组疫苗接种情况、疾病临床特征及转归等资料。结果:本组ILA患者的特征为:近胸膜纤维化性ILA 7例,近胸膜非纤维化性ILA 10例,远离胸膜的ILA 17例;基线自然状态下指氧饱和度为96%~99%(97.38%±0.87%);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65%~132%(97.6%±18.1%),一氧化碳弥散率(D LCO)占预计值%为53%~108%(76.2%±16.3%)。34例中19例接种了3剂新冠疫苗,其中肺炎组5例(5/12,41.7%),非肺炎组14例(14/22,63.6%);1例接种1剂新冠疫苗(非肺炎组);14例未接种新冠疫苗,其中肺炎组7例(7/12,58.3%),非肺炎组7例(7/22,31.8%)。肺炎组12例患者中6例为重症,6例为普通型,无危重症患者;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重症患者均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目前仍维持小剂量激素治疗;6例普通型患者均好转或痊愈:2例未接受激素治疗,1例给予复方倍氯米松注射液1剂后好转,2例因临床症状明显曾口服激素治疗。 结论:ILA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肺炎比例为1/3,且易进展为重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脑梗死溶栓后急诊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61岁。因“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5 h,溶栓后确诊主动脉夹层1 h”于2021年11月15日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日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及检测血压。患者于入院5 h前出现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卒中中心,颅脑 CT 未见出血,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 h前查体见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下降至2级,伴有疼痛不适,持续不能缓解,考虑急性脑梗死加重,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至1级,末梢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未触及,行超声心动图及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 I型,见图1),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右侧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闭塞。为手术治疗急转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率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5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双侧瞳孔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胸腹部查体无异常;右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低,足背动脉未触及,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27.7 s,国际标准化比值2.2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1.9 s,纤维蛋白原0.32 g/L,D-二聚体17.97 mg/L。积极输注冷沉淀、血浆及人纤维蛋白原对症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PT 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纤维蛋白原1.72 g/L。急诊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右冠状窦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予以自体血回输并大量血制品输注,术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EF)50%左右,血压控制尚可,尿量正常,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右股部及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及右股动脉血流尚可,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肌红蛋白持续升高至3 000 μg/L,考虑再灌注损伤引起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11月17日予外科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中见肌肉缺血水肿并部分坏死,术后血压80/40 mmHg,EF 40%,肌酐持续升高至497 μmol/L,并出现无尿,考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予去甲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联合肾上腺素0.5 μg·kg -1·min -1抗休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1月21日患者意识转清,心率90~110次/min,平均动脉压70~85 mmHg,尿量10 mL/h左右,肠鸣音未闻及,腹胀明显,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合术前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不除外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穿孔可能。复查腹腔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见图2)、肠系膜下动脉远端闭塞、腹腔膈下游离气体(见图3)、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可见肠壁积气(见图4),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诊行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造口术。术中见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达腹膜反折上约1.5 cm处肠壁散在片状坏死灶并穿孔(见图5),左下腹及盆腔可见大量浑浊腹腔积液。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留置引流管。术后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2.0 μg·kg -1·min -1、垂体后叶素2 U/h、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持续泵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EF28%,膀胱腹压检测35 mmHg以上,考虑脓毒性休克、脓毒性心肌病、腹高压综合征。建议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及开放腹部刀口减压治疗,患者近亲属拒绝,最终循环难以维持于2021年11月25日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复发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妊娠合并复发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经过。患者2017年行腹腔镜下手术剔除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因患者强烈的生育需求,在知情选择的情况下密切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的状态下备孕并成功受孕。此次妊娠期间规律产前检查,孕37周 +4常规彩超检查时发现盆腔一大小6.3 cm×4.5 cm的稍低回声光团。盆腔MRI提示右侧附件区、前盆壁、左侧盆壁髂血管旁见多发实性结节,较大者约58 mm×28 mm;弥散加权成像示盆腔多发结节、肿块,可见明显扩散受限。诊断为盆腔内多发实性结节、肿块,考虑肉瘤复发可能性大。完善颅脑CT及肺部CT,均提示未见明显转移病灶,请妇科肿瘤放化疗科会诊,产前诊断考虑妊娠合并肿瘤复发可能性大,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孕38周 +3全身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一活女婴。剖宫产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切除包块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复发,随即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病损切除术(右侧)+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常规病理再次证实为复发性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恢复可,患者顺利出院。术后随访2年,未见远处转移复发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典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误诊分析及多模态成像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典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探讨常规MRI征象联合最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min)及磁共振波谱(MRS)成像特征对不典型PCNSL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过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5例不典型PCNS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3例行MRS检查。观察分析15例不典型PCNSL的常规MRI特征、DWI信号特点及MRS成像特征,对不典型PCNSL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测量并比较肿瘤实质ADCmin,近、远侧瘤周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平均ADC值,并且探寻不同区域ADC值的变化规律。结果:15例PCNSL中,14例单发,1例多发,共21个病灶。(1)单发病灶位于少见部位:脑表浅部位4例,桥臂1例,小脑半球1例,鞍上1例,第三脑室1例。(2)不典型MRI表现:囊变、坏死病灶5个(5/21),同时伴有出血1个(1/21);DWI呈等信号病灶3个,ADC伪彩图呈等低信号;环形强化病灶5个,片状强化病灶3个。(3)多中心生长方式:多发1例,共7个病灶,位于右侧丘脑、基底节及放射冠,呈多发结节样及环形强化。MRS检查示:3例单发病灶均见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2例可见高耸脂质(Lip)峰为第一高峰。肿瘤实质ADCmin,近、远侧瘤周平均ADC值及对侧脑白质的平均ADC值变化趋势呈先升后降抛物线型,分别为:(0.54±0.06)×10 -3 mm 2/s、(1.55±0.10)×10 -3 mm 2/s、(1.45±0.09)×10 -3 mm 2/s、(0.85±0.03)×10 -3 mm 2/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0.570, P<0.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非典型PCNSL易误诊,常规MRI特征分析联合DWI、MRS成像特征及对比肿瘤不同区域ADC值的差异性,有助于对PCNSL的诊断与鉴别,有望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共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共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98例,COPD伴有AIDS共病35例为观察组,COPD 63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CO2分压,心脏超声右心房及右心室大小、肺动脉压,胸部CT提示支气管扩张及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年龄小[(58.72±16.86)岁vs. (68.92±7.87)岁](P<0.05)、CD4+ T细胞计数低[(137.55±88.32)vs. (319.82±119.78)],CD8+ T细胞计数高[(408.79± 209.66)vs. (269.74±412.06)](P<0.05)、氧合指数低[(320.48±86.27)vs. ( 345.78±68.16)](P<0.05),影像学肺气肿征象明显(77.14% vs. 15.87%)(P<0.05)。观察组肺功能Vcmax[(2.02±0.68)vs.(2.56±0.75)]、TLC[(68.99±17.29)vs. (97.10±22.57)]、RV%[(110.46±38.61)vs. (137.13±40.18)]、FVC[(1.92±0.67)vs. (2.58±0.83)]、FEV1[(1.05±0.49)vs. (1.32±0.57)]、FEV1%[(41.42±14.58)vs. (54.79±19.63)]、PEF%[(22.69±9.83)vs. (42.78±17.64)]、DLCO[(3.26±1.98)vs. (5.65±1.38)]、VA[(0.87±0.46)vs. (1.02±0.26)]低于对照组(P<0.05),弥散功能中重度障碍88.57%高于对照组12.70%(P<0.05);观察组FEV1/FVC[(62.65±3.67)vs. (50.23±11.97)]、MVV[(108.24±17.63) vs. (36.79±21.37)]、MMEF75/25% [(20.12±14.83)vs. (18.98±7.26)]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伴有AIDS共病患者年轻,氧合指数低,外周血CD8+ T细胞计数升高加速COPD进展;AIDS加重以弥散障碍及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的肺功能损害,弥散障碍不完全可逆,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或治疗机会性感染改善通气功能障碍。早期规律ART、预防及治疗肺部机会性感染,可逆转COPD伴有AIDS共病肺功能持续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VP后再次骨折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构建列线图模型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次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接受PVP手术治疗的690例绝经后OT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组(n=483)与验证组(n=207).采用单因素分析建模组患者PVP后再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以验证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3,95%CI:1.114~1.236)、骨密度 T 值(OR=0.436,95%CI:0.293~0.647)、多椎体手术(OR=2.146,95%CI:1.332~3.458)、骨水泥渗漏(OR=2.233,95%CI:1.204~4.141)、骨水泥弥散程度(OR=2.600,95%CI:1.505~4.492)、术后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OR=1.788,95%CI:1.069~2.993)是PVP后再次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82(95%CI:0.711~0.853,P<0.001),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根据绝经后OTF患者PVP后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PVP后再次骨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