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调节Shh/Ptch1信号通路对帕金森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是否可通过调节Shh/Ptch1信号通路进而改善帕金森(PD)大鼠认知功能.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环巴胺(Shh抑制剂)组、西药组(盐酸多奈哌齐)及针刺+西药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IL-1β)水平;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caspase-3)、B淋巴细胞瘤(Bel-2)、Bcl-2相关X蛋白(Bax)、音猬因子(Shh)及补缀同源物1(Ptch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元有明显损伤,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西药组和针刺+西药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针刺+环巴胺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加重,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c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和西药组相比,针刺西药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 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降低PD认知障碍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神经元损伤,进而改善其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激活Shh/Ptch1信号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在胚胎AI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胚胎时差成像技术(TLT)结合人工智能(AI)探索体外胚胎发育曲线(EDM)中的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体外受精(IVF)胚胎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的诊断性试验,即临床数据AI再评估,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的1 226例患者共6 545个胚胎,其中2 869个胚胎进行囊胚培养。所有胚胎通过TLT培养并进行观察,由TLT记录软件Embryo Viewer依据胚胎发育动力学绘制EDM。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卵裂球数目进行实时识别、记录,并与EDM进行比较,分析由卵裂球计数变化而形成的跳变值与胚胎结局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评估、胚胎着床及活产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胚胎着床、活产的预测价值。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受精卵受精后72 h卵裂球计数曲线提取的总跳变值与卵裂模式、囊胚形成、培养至第3天胚胎(D3胚胎)的形态学评级、D3胚胎的细胞均一度、D3胚胎的细胞碎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β值分别为-0.268、-0.116、-0.213、-0.159、-0.222; P均<0.001),与D3胚胎的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 β=0.03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与囊胚形成( OR=0.97,95% CI为0.93~0.99; P=0.034)、胚胎着床( OR=0.96,95% CI为0.93~0.98; P=0.044)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预测胚胎着床能力与传统胚胎形态学评估方法相近[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0.6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产与患者年龄( OR=0.91,95% CI为0.88~0.93; P<0.001)、D3胚胎形态学评级( OR=0.77,95% CI为0.59~0.99; P=0.045)及胚胎总跳变值排序( OR=0.98,95% CI为0.96~0.99; P=0.038)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获卵数( OR=1.08,95% CI为1.05~1.11; P<0.001)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 OR=1.09,95% CI为1.06~1.12; P<0.001)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纳入建模的以上多个因素预测活产的AUC值为0.666。 结论:跳变值及其排序是对体外胚胎卵裂期发育的系统量化,其与胚胎发育质量及临床结局相关,可能是胚胎体外评估及选择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及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方法:2009 - 2016年,在青海省6个州的16个市(县),采集小型兽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兽类地区分布、不同海拔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分布;采用PCR扩增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长度约650 bp),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动物926只,分别隶属于5科19属25种,占56.78%。格尔木市采集的小型兽类数量最多(313只),2 800 ~ < 3 000 m的海拔段为小型兽类分布最高峰(532只),沙地草原捕获数量最多(612只)。共成功扩增292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同源性比对与目标序列一致。种内遗传距离为0.01% ~ 2.90%,种间遗传距离为4.00% ~ 12.00%,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遗传距离为13.00% ~ 21.00%,科间遗传距离为22.00% ~ 25.00%。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共形成20个,置信度为98% ~ 100%。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受地区、海拔、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分子鉴定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中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在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以“胃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诊断分期”“预后评估”以及“gastric cancer”“ 18F-FDG”“PET/CT”“diagnosis stage”“prognosis assess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3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分期、预后评估及复发检测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共378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可以直观显示胃癌原发灶部位、形态、大小,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尤其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方面较其他影像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在远处转移方面显示直观全面、不易漏诊,并且在胃癌与胃原发性淋巴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18F-FDG PET/CT可提供肿瘤多种代谢参数、反映FDG摄取定量信息,在胃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复发检测方面发挥了极大优势,改变了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但 18F-FDG PET/CT对少数特殊病理类型胃癌(如胃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诊断灵敏度较低;新型显像剂的研发旨在弥补其不足,目前研究较多的为 68G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 结论: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预后评估及复发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 18F-FDG PET/CT诊断少数特殊病理类型胃癌仍有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下婴幼儿马蹄内翻足距舟角、跟骰角和胫跟角与Pira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与Pirani评分对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各跗骨畸形、治疗效果及假性矫正情况的评估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超声检查评估的26例(40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首次超声检查时年龄为[ M(IQR)]9.0(18.0)d(范围:1~46 d)。患儿均由同一名医师行Ponseti方法治疗。收集患儿治疗前后及末次检查时的Pirani评分及超声测得的距舟角、跟骰角和胫跟角,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超声评估不同Pirani评分的效能。 结果:26例患儿石膏固定次数4.0(1.0)次(范围:2~8次),内侧距舟角、后侧胫跟角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外侧跟骰角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治疗前无差异( F=1.971, P>0.05)。治疗过程中2例(2足)出现假性矫正,发生率为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距舟角与Pirani中足评分呈中度正相关( r=0.480, P<0.01);跟骰角与Pirani中足评分不相关( r=0.114, P=0.105);胫跟角与Pirani后足评分呈中度负相关( r=-0.566, P<0.01)。以距舟角评估Pirani中足评分为1.5分的截点值为38.78°,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56,曲线下面积为0.75;跟骰角的截点值为27.51°,灵敏度为0.16,特异度为0.92,曲线下面积为0.44。以距舟角和跟骰角评估Pirani中足评分为3.0分的截点值分别为45.08°和9.96°,灵敏度分别为0.94和0.91,特异度分别为0.37和0.4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和0.62。以胫跟角评估Pirani后足评分为2.0分和3.0分的截点值分别为167.46°和160.15°,灵敏度分别为0.75和0.67,特异度分别为0.81和0.8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和0.71。 结论:超声可与Pirani评分相互补充,直观动态观察距舟关节、跟骰关节、胫距跟关节的形态与位置变化,监测各跗骨恢复与假性矫正情况,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乳头、筛状结构及收缩裂隙与宫颈腺癌Silva分型系统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乳头、筛状结构及收缩裂隙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宫颈腺癌Silva分型及预后的关系,验证Silva分型在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宫颈腺癌根治标本并进行随访,评估随访病例的Silva分型,同时观察记录微乳头、筛状结构和收缩裂隙等形态学特征,统计不同形态学特征与Silva分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120例HPV相关性宫颈腺癌的发病年龄为26~73岁,平均年龄(48.0±9.1)岁。Silva A型占9.2%(11/120),Silva B型占18.3%(22/120),Silva C型占72.5%(87/120)。31例(25.8%,31/120)出现微乳头形态,其中6例是Silva B型,25例是Silva C型。64例出现筛状形态,其中Silva A型3例,Silva B型17例,Silva C型44例。34例出现收缩裂隙,均为Silva C型病例。3种形态学特征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微乳头形态与宫颈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相关( P<0.05),而收缩裂隙、筛状结构、Silva分型与宫颈腺癌的OS及DFS均无相关性。 结论:收缩裂隙和微乳头形态均可作为Silva C型的补充指标,Silva分型对于手术方式的指导价值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关于DFS、OS的预后指导作用仍需更多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含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的创面修复效应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ADPC)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含ADPC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Bioink)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的修复效应。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3例行腹部皮瓣转移修补术的女性慢性创面患者(年龄29~34岁)的废弃皮下脂肪组织和同期收治的3名行腹部抽脂术的健康女性(年龄24~36岁)的废弃抽脂术脂肪组织,分别制备正常ADPC(nADPC)及抽脂术ADPC(lADPC)。采用二辛丁酸法测定2种ADPC的蛋白浓度,计算2种ADPC的提取效率,样本数均为3。取对数生长期HSF和HUVEC进行后续实验。取2种细胞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4 μg/mL nADPC组、20 μg/mL nADPC组、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每组5孔。PBS对照组细胞采用PBS培养,余4组分别采用含相应终质量浓度的nADPC培养。常规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HSF和HUVEC,分为PBS对照组、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PBS对照组与单纯TNF-α组细胞分别加入PBS,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中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μg/mL的nADPC或lADPC,单纯TNF-α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再加入终质量浓度20 ng/mL的TNF-α。进行细胞划痕试验后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同前检测培养24 h细胞增殖活力(样本数为5)。取明胶-海藻酸钠复合Bioink(Bioink AG),制备含100 μg/mL lADPC的Bioink AG(lADPC-Bioink AG),观察二者在室温下及冷凝后的形态和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的形态,采用流变仪检测流变性能时记录低温成胶时间(样本数为3)。取20只8~10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分为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和lADPC-Bioink AG组,每组5只。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仅覆盖水胶体敷料和常规换药,其余3组裸鼠创面另予相应lADPC、Bioink AG、lADPC-Bioink AG处理。从治疗0 d起,行大体观察,计算治疗2、6、10 d的创面愈合率。治疗10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 q检验及LSD- t检验。 结果:lADPC的蛋白浓度、提取效率分别为(1.306±0.011)mg/mL、(11.1±1.5)%,明显低于nADPC的(2.039±0.042)mg/mL、(22.2±2.0)%( t=23.83、6.38, P<0.05或 P<0.01)。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HSF( q=6.943、6.375, P<0.01)和HUVEC( q=6.301、6.496, 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下降;与100 μg/mL nADPC组比较,200 μg/mL n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无明显变化( P>0.05)。划痕后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迁移率均明显降低( q=5.642、6.645、11.480,4.772、6.298、10.420, P<0.05或 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HUVEC迁移率均明显升高( q=8.585、7.253, P<0.01);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明显降低( q=5.803、5.371、9.136,11.580、9.493、13.510, P<0.05或 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 q=14.990、10.850, P<0.01)和HUVEC( q=7.066、8.942, 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升高;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 P>0.05)。室温及冷凝状态下,lADPC-Bioink AG比Bioink AG外观稍显浑浊;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lADPC-Bioink AG与Bioink AG形态类似。在10 ℃时,lADPC-Bioink AG的凝固时间为(76.6±0.4)s,明显慢于Bioink AG的(74.4±0.6)s( t=4.64, P<0.01)。治疗2 d,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渗出较多,其余3组无明显渗出;治疗8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残余创面面积最小,有明显上皮覆盖。治疗2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lADPC组( t=3.59, P<0.05),与常规换药组、单纯Bioink AG组相近( P>0.05);治疗6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 t=18.70、15.70、3.15, P<0.05或 P<0.01);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 t=12.51、4.84, P<0.01),与单纯Bioink AG组相近( P>0.05)。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组织血管化程度适中,上皮化充分,愈合效果最好。 结论:抽脂术相关操作会降低ADPC蛋白浓度、提取效率等表征,但lADPC与nADPC具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可在非炎症环境中抑制HSF与HUVEC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在炎症环境中提高HSF与HUVEC的增殖活力,同时提高HUVEC的迁移能力;将lADPC加入Bioink AG中后,不会明显影响Bioink AG的物理性质及打印性能,并可以提升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 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肾健脾调周法结合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补肾健脾调周法结合董氏奇穴针法治疗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12月本院PCOS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23例、调周组23例与联合组24例,西药组口服以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周组予以补肾健脾调周法治疗,联合组予以补肾健脾调周法+董氏奇穴针法治疗。3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睾酮、雌二醇、FSH、LH水平,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卵巢,记录卵巢体积和直径<10 mm的卵泡数量,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52.17%(12/23)、调周组为60.87%(14/23)、联合组为87.50%(21/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睾酮[(1.02±0.12)μg/L比(1.23±0.25)μg/L、(1.46±0.19)μg/L, F=30.47]、雌二醇[(40.18±12.31)ng/L比(48.62±12.58)ng/L、(50.73±12.37)ng/L, F=4.78]、LH[(6.87±2.45)U/L比(8.28±2.29)U/L、(8.54±2.51)U/L, F=3.26]水平低于调周组与西药组( P<0.05)。联合组治疗后卵巢体积[(7.05±2.34)m 3比(8.79±2.11)m 3、(9.12±2.18)m 3, F=5.97]小于调周组和西药组( P<0.05),直径<10 mm卵泡数量[(8.28±2.24)个比(9.67±2.40)个、(10.15±2.64)个, F=3.77]少于调周组和西药组( P<0.05)。治疗期间,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5/23)、调周组为13.0%(3/23)、联合组为8.3%(2/2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补肾健脾调周法结合董氏奇穴针法可有效调节PCOS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改善卵巢形态,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