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监测微小残留病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微小残留病变(MRD)用于监测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反应,并根据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目的 探讨ALL患儿化疗期间及结束化疗后定期监测MRD对复发的预后价值.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收集 2015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我院)接受CCCG-ALL 2015 方案化疗的初诊ALL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分析定期监测MRD与早期预测复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局指标 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 224 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 134 例,女 90 例,中位年龄 4.8 岁.①诱导缓解第 19天(D19)MRD阳性 104 例(46.4%),第 46 天(D46)MRD阳性 23 例(10.3%).从诱导缓解后(16 周)至结束化疗(125 周)MRD均阴性145 例.结束化疗后随访期间(152~287 周),13 例MRD阳性,其中11 例(84.6%)复发.②28 例患儿复发,中位复发时间 33 月,14 例存活,12 例死亡,2 例失访;20 例骨髓复发,其中 2 例合并睾丸复发,1 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CNSL);8 例单纯 CNSL.③224 例患儿随访时间 52(IQR:36.5~69.5)月,5 年 RFS(84.5±2.8)%.D46 MRD≥0.01%与<0.01%、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 MRD 均阴性与 MRD 至少 1 次阳性患儿的 5 年 RF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46 MRD≥0.01%及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MRD至少 1 次阳性的患儿预后较差.化疗过程中定期监测MRD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剂量调整后的奥加伊妥珠单抗两剂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靶向CD22的抗体奥加伊妥珠单抗两剂疗法对于多线治疗后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高博博仁医院血液科接受两剂CD22单抗治疗并评估了疗效的R/R B-ALL患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表达CD22抗原(>80%白血病细胞表达CD22)。所用CD22单抗为注射用奥加伊妥珠单抗,剂型为1 mg/瓶。成人每剂1 mg,儿童每剂不超过1 mg,最大剂量0.85 mg/m 2;每例患者用两剂,总剂量均小于标准剂量1.8 mg/m 2。 结果:共纳入21例R/R B-ALL患者,5例儿童(<18岁)和16例成人。1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为5.0%~99.0%或伴有髓外病变,4例仅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4例患者接受过CD19和CD22 CAR-T细胞治疗,4例接受过CD19 CAR-T细胞治疗,3例接受过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治疗。11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经CD22单抗治疗后,14例(66.7%)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1例为MRD阳性CR),4例仅有骨髓MRD阳性者均转为MRD阴性。6例CD22 CAR-T细胞治疗失败者中,4例经随后的CD22单抗治疗达到CR。7例(33.3%)患者治疗无效。5例(23.8%)患者在抗体治疗过程中发生Ⅰ~Ⅲ级肝毒性,1例无效患儿在挽救性移植过程中发生肝静脉闭塞病(HVOD),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多线治疗(包括移植及CD19/CD22 CAR-T细胞)后的R/R B-ALL患者,两剂CD22抗体方案疗效好、费用低,肝毒性和HVOD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检测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药物在近20年来快速迭代,患者缓解率和缓解深度不断提高,传统的疾病疗效监测方法不能满足新药时代的临床需求。微小残留病(MRD)是一种更为敏感的用于评估疾病缓解深度的检测手段,多项临床试验数据和荟萃分析显示,相比较传统的完全缓解,MRD阴性与更好的预后相关,MRD驱动治疗也成为研究焦点。目前MRD评估涉及三个维度:基于骨髓克隆性浆细胞的MRD检测,基于局灶病变残留代谢活性的MRD检测,基于外周血的MRD检测。各个MRD的评估方法互为补充。本文旨在系统性介绍多发性骨髓瘤MRD检测方法与应用进展,为临床医师更好运用相关技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对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疗效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NCHT)对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327例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组,直接行RP者为RP组,NCHT后行RP者为NCHT组。RP组171例,中位年龄67(44~83)岁,中位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7.24(4.55~207.00)ng/ml;临床分期cT 2期13例,cT 3a期85例,cT 3b期57例,cT 4期16例;cN 0期138例,cN 1分期33例;穿刺病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组5例,2组35例,3组41例,4组51例,5组39例。NCHT组156例,中位年龄67(46~78)岁,中位初诊PSA 72.09(4.08~722.95)ng/ml;临床分期cT 2期11例,cT 3a期47例,cT 3b期58例,cT 4期40例;cN 0期80例,cN 1期76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分组1组1例,2组11例,3组33例,4组43例,5组68例。NCHT组较RP组有更高的PSA、更高的ISUP分级分组和更晚期的TNM分期。RP组行RP+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NCHT组行RP(手术方式同RP组)术前,先接受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皮下注射(每28天1次)+多西他赛75mg/m 2静脉滴注(每3周1次),共4~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SA水平、病理分期变化、切缘阳性率,以及无生化复发生存期的差异。 结果:NCHT组较RP组术后达根治水平(术后6周PSA <0.2 ng/ml)的比例[80.1%(125/156)与48.5%(83/171)]、T分期降期比例[60.9%(95/156)与14.6%(25/171)]、ISUP分级分组降组比例[49.4%(77/156)与11.7%(20/171)]更高(均 P<0.001),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比例更低[17.9%(28/156)与44.4%(76/171)],且NCHT组17例(10.9%)术后病理提示pT 0或微小残留病变。NCHT组较RP组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显著延长(19.46个月与6.35个月,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CHT可显著降低患者生化复发风险( HR=0.278, 95% CI 0.198~0.390, P<0.001)。在亚组分析中,NCHT组较RP组在年龄>65岁( HR=0.225)、年龄≤65岁( HR=0.387)、PSA>20 ng/ml( HR=0.324)、PSA≤20 ng/ml( HR=0.200)、cT 3分期( HR=0.271)、cT 4分期( HR=0.228)、cN 0分期( HR=0.289)、cN 1分期( HR=0.220)、ISUP分级分组≤3组( HR=0.340)、ISUP分级分组>3组( HR=0.176)患者中均有更低的生化复发风险(均 P<0.001)。 结论:NCHT可显著改善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病理特征,并延长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降低生化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ernicke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0岁,2020年1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2(WPSS评分3分)",分别于2020年1月、2020年3月和2020年5月应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占0.020,微小残留病(MRD)0.77%,WT1基因定量18.658%,NPM1-A基因突变定量1.244%。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4 g·m -2·d -1,移植前10 d(-10 d)、-9 d,地西他滨20 mg·m -2·d -1,-10 d~-6 d,白消安3.2 mg·kg -1·d -1,-8 d~-6 d,环磷酰胺1.8 g·m -2·d -1,-5 d、-4 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 -1·d -1,-5 d~-2 d,司莫司汀250 mg/m 2,-3 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西罗莫司、霉酚酸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患者于2020年8月18日行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女供母,HLA 6/12,AB+供A+),回输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MNC)9.63×10 8/kg,CD34 +细胞3.84×10 6/kg。移植后11 d(+11 d)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3 d患者发生呕血,给予禁食水、抑酸治疗。患者高热,血培养、病毒、细菌、真菌筛查均为阴性,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未降。+8 d,患者出现皮疹。+9 d,患者发生上腹部烧灼感伴腹泻,考虑急性GVHD,加用甲泼尼龙2 mg·kg -1·d -1,体温降至正常。+13 d,患者血脂明显升高(甘油三酯38.18 mmol/L,总胆固醇8.65 mmol/L)。患者间断恶心、呕吐伴上腹不适,+14 d,患者出现乳糜血(甘油三酯41.70 mmol/L,总胆固醇7.49 mmol/L),停西罗莫司(此时西罗莫司浓度17.7 μg/L),改为环孢素A治疗GVHD,甘油三酯降至3.80 mmol/L,总胆固醇降至6.15 mmol/L。+25 d,患者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好转,血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阴性,环孢素A浓度165.5 μg/L。+26 d,患者昏睡,定向力、计算力障碍、四肢肌力下降,腰穿脑脊液压力100 mmH 2O,氯114.3 mmol/L,葡萄糖8.30 mmol/L,蛋白0.55 g/L。脑脊液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抗酸杆菌均阴性,脑脊液神经免疫病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AQP4、MOG、MBG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和外周血病毒PCR筛查均阴性,脑脊液病原体二代测序(NGS)阴性。TMA筛查阴性。头颅平扫+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双侧颞叶深部(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左侧颞叶皮层多发异常信号并下丘对侧斑片明显强化灶。右侧小囊幕增厚并明显强化。结合患者近1个月进食差,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考虑不除外Wernicke脑病,给予维生素B 1 200 mg每8 h 1次治疗,+27 d患者神志转清,肢体肌力明显好转。患者维生素B 1<1.0 μg/L,明确诊断为Wernicke脑病,继续补充维生素B 1治疗。复查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右侧小脑幕明显强化灶,较前部分病变信号明显减低,范围减小。+30 d,复查骨髓完全缓解(CR),MRD阴性,NPM1基因突变阴性,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完全供者型。+36 d,间断谵妄,给予奥氮平对症治疗后好转,+50 d,患者谵妄好转,停用奥氮平。随访至移植后8个月,患者无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环孢素A血浓度50 μg/L,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MRD阴性,STR-PCR完全供者型。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脑、右侧小脑幕病变强化灶明显减低,范围明显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寡克隆条带形成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出现寡克隆条带(OB)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到2022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SCT治疗的156例初诊MM患者,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 M( Q1, Q3)]为56(26,71)岁。根据ASCT治疗后OB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OB组( n=60)与非OB组( n=96)。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随访时间为42(18,11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OB组与非O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分型、分期、危险分层、是否合并髓外病变、初诊循环浆细胞比例、诱导治疗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B组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及以上缓解程度比例为93.3%(56/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80.2%(77/96)( P=0.024)。OB组患者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66.7%(40/60),高于非OB组患者的34.4%(33/96)( P=0.001)。OB组PFS及OS均为未达到,非OB组PFS及OS时间分别为28(2,80)、86(2,100)个月,OB组较非OB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 P<0.001)和OS( P=0.017)。在Cox多因素分析中,OB形成是MM患者PFS的保护因素( HR=0.314,95% CI:0.153~0.644, P=0.002)。亚组分析发现,在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整治疗(mSMART)高危组患者中,OB组患者OS时间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71(2,90)个月( P=0.046);但在mSMART标危组患者中,OB组与非OB组OS均为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3);在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优于非OB组患者的47(6,74)个月( P=0.037);但在初诊无髓外病变患者中,OB组OS为未达到,非OB组OS为86(2,10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0)。 结论:MM患者接受ASCT治疗后OB形成与疗效及预后相关,尤其对于初诊合并髓外病变或具有高危遗传学特征的患者,OB形成可提高患者MRD阴性率,延长患者OS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变在CD19-CAR-T桥接allo-HSCT治疗B-ALL患者监测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色流式细胞术(MFC)监测微小残留病变(MRD)在 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19-CAR-T 细胞)治疗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7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r/r B-ALL患者37例,年龄15(6,19)岁,其中男24例,女13例,均为经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桥接allo-HSCT治疗的患者。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以胞浆CD79a抗体设B细胞门监测患者在CART治疗前第0天、治疗后第15天、第28天及移植后骨髓、脑脊液样本、组织样本的MRD值评估肿瘤细胞残存以及肿瘤累及位置,监测CD19阳性B细胞在移植前恢复情况及CD19阳性B细胞恢复距离CAR-T细胞回输天数评估CAR-T细胞实际杀伤效果,同时进行患者各时间点外周血CAR-T细胞计数等。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单因素累积生存差异。结果:(1)37例患者中8例死亡,29例存活。5例患者移植后复发,其中复发患者4例死亡,1例存活。(2)死亡组患者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到桥接移植前MFC-MRD阴性缓解率为5/8,低于存活组28/29( χ 2=7.540, P=0.006);回输第15天阴性缓解率为3/8,低于存活组24/29( χ 2=6.512, P=0.011);回输第28天阴性缓解率为3/8,低于存活组26/29( χ 2=10.065, P=0.002)。而死亡组伴髓外MFC-MRD阳性肿瘤浸润率为(7/8)高于存活组(14/29)( χ 2=3.931, P=0.047)。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死亡组CD19阳性细胞恢复时间即CAR-T细胞可对CD19阳性细胞杀伤时间42.00(30.00,49.00)d短于生存组55.00(41.50,73.50)d( Z=0.022, P=0.020)。 结论: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者微小残留病变发现,在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到桥接allo-HSCT前、回输第15天、回输第28天等时间点,阳性结果均提示预后不良。这一结果为临床进行对症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应用VRD为诱导治疗方案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评估疗效及骨髓微小残留病变(MRD),并根据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及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NDMM患者87例,年龄[ M( Q1, Q3)]为56(51,61)岁,其中男51例(58.6%)、女36例(41.4%)。诱导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ORR)为95.9%(71/74),深度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3.5%(10/74),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为51.3%(38/74);诱导治疗4疗程后ORR为95.2%(60/63),深度缓解率和VGPR及以上比例分别上升至46.0%(29/63)和77.7%(49/63)。根据患者(≤65岁)是否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39例)和未移植组(36例)。移植组患者诱导治疗后88.8%(32/36)患者达VGPR及以上,深度缓解率达55.5%(20/36),移植后该比例分别增加至97.1%(34/35)和77.2%(27/35)(88.8%比97.1%, P=0.174;55.5%比77.2%, P=0.055),骨髓MRD阴性率由44.4%(16/36)提升至77.8%(28/36)( P=0.004)。未移植组患者中位诱导疗程(4疗程)后≥VGPR为74.2%(23/31),35.5%(11/31)的患者达深度缓解,MRD阴性率37.0%(10/27)。移植组患者最佳疗效达CR的患者比例(34/38)高于未移植组(17/32)(89.5%比53.1%, P<0.001),且移植组患者(29/37)获得骨髓MRD阴性的比例高于未移植组(16/29)(78.4%比55.2%, P=0.045)。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3(20.8,3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和中位总生存(OS)期均未达到,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8.4%和87.2%。标危组和高危组、移植组和未移植组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期和中位OS期。 结论:VRD诱导方案对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及显著的生存获益,VRD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对加深患者的缓解深度、促进MRD阴性、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识别清扫术后病变残留高危人群以制定更为积极的防治方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5 年 1 月至2023 年 1 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PTMC患者共 231 例,其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检出阳性淋巴结 82 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甲状腺结节最大径、结节边缘、结节内微钙化、结节纵横比、被膜侵犯情况均可能与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 岁、结节最大径 0.5~1 cm及合并被膜侵犯均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0 岁、甲状腺结节最大径 0.5~1cm及合并被膜侵犯的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更易检出阳性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总结35例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特点,评估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cytidine,AZ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间诊断的35例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患者,接受VEN+AZA诱导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VEN+AZA诱导的缓解情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8岁,继发AML 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估,其中低危患者10例,中危12例,高危13例.常见的基因突变为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A,DNMT3A)(11例)、异柠檬酸脱氢酶1/2(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2,IDH1/2)(11例)、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TET2)(9例)、核仁磷酸蛋白1(nucleophosmin 1,NPM1)(8例)、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 3-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FLT3-ITD)(6例).总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65.7%(23例),NPM1、FLT3-ITD、IDH1/2突变患者CR率分别为87.5%、66.7%、72.7%.CR患者中总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率73.9%.中位随访时间10.1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期11.3个月.缓解患者中,相比于MRD阳性患者,MRD阴性患者E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更长(P<0.05).早期死亡率5.7%,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1.4%、3~4级血小板减少25.7%、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48.6%)及肺部感染(17.1%).结论:VEN+AZA在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中治疗的总缓解率较高.NPM1突变可能提示更高缓解率.MRD转阴患者EFS期及OS期较MRD阳性患者延长,死亡风险下降.VEN+AZA是目前不能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