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5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3~73岁,均有颅骨外露,其中3例患者颅骨大面积缺损,1例患者左眼坏死,3例患者脑出血。清创后头部创面面积为13 cm×7 cm~21 cm×15 cm,切取面积为14 cm×8 cm~22 cm×16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将皮瓣携带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与受区颞浅动脉端端吻合;将皮瓣吻合动脉的一条伴行静脉通过桥接大隐静脉与颈外静脉属支端端吻合,另一条伴行静脉与受区颞浅静脉端端吻合。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情况和头部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观察到的移植静脉血管血流情况及管腔充盈情况,记录皮瓣供区创面修复方式并观察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及其供区的外观、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以及患者能否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结果:术后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均未发生动脉危象或静脉危象;5例患者头部创面术后愈合,3例患者头部创面因术后2周皮瓣下方有分泌物渗出于术后21~35 d再次行清创术后愈合。术后2周内,移植静脉血管持续通畅,超声探头加压后移植静脉可被压瘪,松开探头后血管迅速充盈。3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被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愈合;5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为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12 d皮片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头部皮瓣轻度臃肿,无毛发生长;供区遗留轻度线性或片状瘢痕增生,所有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正常、无减退,患者能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结论: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面积、深度的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时进行旁路静脉桥接,可减少术后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术后创面愈合质量高,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道内镜超声耦合介质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消化道内镜超声作为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的结合,自问世以来就在消化道疾病诊疗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操作方式及消化道自身特点,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内镜超声耦合介质仍是脱气水,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对其他成分耦合剂的尝试和应用,如羧甲基纤维素和卡波姆。本文就内镜超声耦合剂的性能要求、种类、使用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睫状体破坏手术是用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有效手段,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通过微型换能器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睫状体凝固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的手术。UCP主要通过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和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引流2个机制降低眼压。UCP适应证广泛,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有和无抗青光眼手术史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高,可重复治疗,可以作为非侵入性青光眼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使用第2代探头和治疗暴露时间长的患者采用UCP治疗效果更好。本文就UCP在青光眼中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及目前关于UCP治疗青光眼研究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BUS-TBNA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一种通过超声实时引导下对肺及肺周组织穿刺活检的微创检查技术。EBUS-TBNA所获取的气管壁、支气管、肺组织及其相邻的纵隔内病变组织标本良好,可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检测等技术。EBUS-TBNA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及再分期、肺癌淋巴结分期、叶间淋巴结、肺结核、结节病等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及病理分型。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并发症较纵隔镜低,重复检查方便,又比常规支气管下活检定位精确、诊断率高,使EBUS-TBNA已逐渐普及临床,这些技术可提高肺部疾病的诊断率,减少诊断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将现有进行的凸性探头支气管超声、电磁导航融合多模式图像、新的薄层超声探头等技术在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和进展进行简要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1例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例,女66例;年龄为(55±16)岁,年龄范围为20~89岁。111例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观察胆道系统黏膜走行及黏膜下血管、增生性病灶等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检查情况。(2)具体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患者检查情况:111例患者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5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111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具体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总管内原胆囊颈管口处黏膜异常,血管增粗,走行紊乱,考虑恶变可能。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炎细胞浸润,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管壁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浸润肌壁癌变,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检查结果示细胞角蛋白7强阳性。病例2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CP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息肉根部可见1根血管,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腺瘤。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根部黏膜下可见粗大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成腺瘤样增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例3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较大。采用钬激光碎石处理,击碎结石后发现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病灶质软,黏膜光滑。NBI和亚甲基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4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伴扩张。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胆管乳头状瘤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除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肝内外胆管壁上多发节段性增生絮状增生病灶。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内多发增生性病灶,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样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5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示胆管下端泥沙样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颈部狭窄,其余区域增粗。CT冠状面检查结果示胆囊颈部及胆总管内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及主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稍狭窄,不排除壶腹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考虑内生性腺瘤可能,胆总管内微小结石。术前超声内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胆道镜下超细超声探头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及黏膜下结构层次清楚,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胆道镜检查可用于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探头超声内镜在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并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行超声内镜扫查患儿29例,其中异位胰腺12例(41.4%),Brunner腺增生4例(13.8%),囊肿3例(10.3%),十二指肠副乳3例(10.3%),胃腔外压迫2例(6.9%),淋巴瘤2例(6.9%),胃重复畸形1例(3.4%),间质瘤1例(3.4%),平滑肌瘤1例(3.4%)。根据超声微探头的检查结果,对其中15例隆起性病变行深挖活检、内镜下治疗并送病理,微探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并可指导临床行镜下治疗。该项检查应用于儿童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不同起源层次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层次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s)的超声内镜下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经MEUS或病理诊断为R-NENs的病例共56例,比较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的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56例中,49例确诊为R-NENs,MEUS诊断R-NENs的敏感度为93.88%(46/49),阳性预测值为86.79%(46/53),准确率为82.14%(46/56)。R-NENs主要表现为中低回声[95.92%(47/49)]。被漏诊的3例R-NENs均起源于黏膜下层,1例表现为低回声、2例表现为高回声。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R-NENs比较,两者在肿瘤长径、超声内镜下回声强度、回声均匀度和病理分级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两者在肿瘤距肛门距离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11, P=0.025),黏膜下层起源者肿瘤距肛门距离≤5 cm占比较黏膜深层起源者有大幅上升[43.75%(14/32)比17.65%(3/17)]。治疗方式上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7.5%(27/40)]和外科经肛门内镜下直肠病变微创手术[25.0%(10/40)]为主,但不同术式间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分级构成并无明显差别。 结论:对于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的R-NENs,超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分级并无明显差别,可能提示两者的预后相当。至于不同起源层次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暂未发现其对治疗方式选择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高频超声探头探测模拟脊柱椎弓根钉道穿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并检测其对脊柱椎弓根钉道内壁的成像识别能力。方法:使用牛髂骨制作4个尺寸为长3 cm、宽1 cm、厚2 mm的皮质骨片,使用电钻在每块骨片的中心钻出直径分别为1、2、3、5 mm的圆孔,模拟椎弓根外层皮质不同大小的穿孔。利用尺寸为3.0 mm×1.0 mm×1.0 mm的30 MHz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不同距离对不同大小的皮质骨孔洞进行了成像测量,通过消除传输振铃效应及基于对数函数的灰度映射方法,提高极限近距离分辨能力;通过归一化灰度值曲线精确计算孔径大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在测量距离≥2 mm时,该高频超声换能器可以检测到直径为5、3、2 mm的孔;在距离为1 mm处,仅5 mm和3 mm的孔可以清晰识别,2 mm的孔存在形变;直径为1 mm的孔在任何距离都无法识别。直径为5 mm、3 mm和2 mm的孔在4 mm、3 mm、2 mm和1 mm 4个不同测试距离下测得的平均校正测量孔径与实际孔径分别比较[(5.07±0.06)、(4.93±0.11)、(4.95±0.07)、(5.01±0.11) mm比5 mm, F=2.166, P>0.05;(3.02±0.06)、(2.96±0.12)、(3.08±0.10)、(2.92±0.08) mm比3 mm, F=2.696, P>0.05和[(2.01±0.07)、(2.01±0.02)、(2.00±0.10)、(2.05±0.11) mm比2 mm, F=0.403,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制的30 MHz微型超声换能器所能识别的穿孔直径下限为2 mm,近场成像极限距离为1 mm;为进一步研发基于超声的脊柱椎弓根内部成像和导航系统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声清创是采用低频、高能超声波在冲洗伤口的喷射流中产生"空化"效应,液体形成气泡的迅速收缩与扩张,由此产生强大冲击力,进而清除创面的细菌、真菌及坏死组织等。超声清创能实现复杂部位的有效清创,且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较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感染创面。在操作过程中,水雾与创面之间的接触水压会产生气溶胶微粒,污染诊室环境(如空气、物表及操作者等);同时,气溶胶微粒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后再落在创面上,会导致创面二次污染。目前,常规采用的传统防护面罩、护目镜等措施,仍存在增加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诊室运行效率、延长患者就诊等待时间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一款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探头血管多普勒超声在神经内镜经鼻鞍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血管多普勒(MVD)超声在神经内镜经鼻鞍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MVD超声的29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肿瘤切除术(神经内镜组),另15例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开颅组)。病灶切除后颈内动脉(ICA)走行清晰显露,术者据此判断MVD超声检测结果是否准确。术后48 h内复查头颅MRI、增强CT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评估病灶的切除程度和颅内血管损伤情况。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术中应用MVD超声时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和获取的I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术中应用MVD的检测次数、根据检测结果对肿瘤切除方向的调整率及手术结果。结果:29例患者中,28例(96.6%)患者在术中被探及病灶周围存在ICA的血流频谱,且肿瘤切除后术者证实MVD超声引导的ICA走行均准确,准确率为100%(28/28)。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26例(89.7%)患者为肿瘤完全切除,3例(10.3%)为次全切除;复查CTA显示,所有患者的颅内血管均未损伤。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出血或缺血性卒中。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脑膜瘤10例,垂体腺瘤12例,脊索瘤5例,畸胎瘤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临床表现、肿瘤最大径、形态、包绕和(或)推移ICA的情况及增强MRI表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术中应用MVD超声的检测次数、根据检测结果对肿瘤切除方向的调整率、应用MVD超声检测时血压和获取的ICA血流动力学参数、肿瘤完全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鞍区肿瘤术中应用MVD超声,与开颅肿瘤切除术一样,能够有效探测ICA的走行并引导术者安全切除肿瘤,术后患者的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