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诊断性胃镜检查的受试者9 071例。从胃镜质控系统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检查医师、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方式、退镜时间、留图数目、活检次数、活检部位、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分为麻醉组和普通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排除混杂因素,分析两组受试者在病变部位、病变类型方面的检出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PSM,两组各纳入1 655例受试者,在病变部位方面,麻醉组对胃体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组( P<0.05),对食管病变的检出率低于普通组( P<0.05);在病变类型方面,麻醉组对胃息肉、黏膜隆起性病变、黏膜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组(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OR=1.338,95% CI:1.070~1.674, P<0.05)。 结论: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能提高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胃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胃结合部尤因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64岁,因“进食哽噎半年”于2020年3月16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噎,进食固态食物明显,无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症状。期间症状反复,哽噎症状较前稍加重。既往2 型糖尿病病史18年,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无腹部手术史,无吸烟饮酒史。体检:腹软,上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未及腹腔包块,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0 g/L,白细胞计数9.45×10 9/L,胃泌素132 n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CA125、CA72-4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距门齿40 cm处隆起病变,环壁3/4周,累及贲门及胃底黏膜(图1)。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食管-贲门恶性肿瘤,间叶组织或上皮组织来源可能,可见广泛组织坏死(图2)。PET-CT检查结果显示,食管胸下段局部管壁环形增厚,病变最大径5.7 cm,累及贲门,最大摄取值29.3;胃贲门下方可见肿大淋巴结影(图3)。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壁增厚,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胃周淋巴结肿大(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SMI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9例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并经消化内镜SMIS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内镜诊治、病理结果及随访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病理为金标准评价SMIS有效性,以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SMIS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年龄为(61.6±11.7)岁,主要症状为腹痛(3例)、腹部不适(2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手术过程中发现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各1例。常见发病部位依次为食管3例、胃窦3例、贲门2例、胃底1例。所有病变的巴黎分型为Ⅰ型或Ⅱa及其组合类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5例)。所有病变达到整块切除;除1例水平切缘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外,余下均得到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9~81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内镜下表现多为隆起型或部分隆起型,术前诊断多为浅表性肿瘤,诊疗过程中偶然发现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对于这类复杂病变,消化内镜SMIS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探头超声内镜在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并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行超声内镜扫查患儿29例,其中异位胰腺12例(41.4%),Brunner腺增生4例(13.8%),囊肿3例(10.3%),十二指肠副乳3例(10.3%),胃腔外压迫2例(6.9%),淋巴瘤2例(6.9%),胃重复畸形1例(3.4%),间质瘤1例(3.4%),平滑肌瘤1例(3.4%)。根据超声微探头的检查结果,对其中15例隆起性病变行深挖活检、内镜下治疗并送病理,微探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并可指导临床行镜下治疗。该项检查应用于儿童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儿童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并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总结分析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内镜治疗BRBNS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收治的5例BRBNS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内镜、治疗和预后等资料,同时系统综述分析既往文献报道的内镜治疗BRBNS文献.结果 5例BRBNS患儿均以黑便为主诉,均有不同程度贫血,病变内镜下特征为直径0.2~1.7 cm大小的蓝紫色、隆起性病变,分布于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直肠.治疗上,3例行内镜下注射聚桂醇硬化剂治疗有效;1例行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有效;1例内镜治疗后仍有出血,行剖腹探查+缝扎治疗后好转.系统综述共纳入病例53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26例,内镜治疗时采取1种或多种治疗方式,其中34例患者症状逐渐改善,2例经内镜治疗后仍有便血,1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出现穿孔,转行外科手术后好转.结论 BRBN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多以消化道出血起病,内镜下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食管黏膜下神经鞘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4岁.因"吞咽哽咽感三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馒头、米饭等粗硬食物时有吞咽梗噎感,与劳累、剧烈活动、体位等无关,目前进食软食则无上述症状.不伴胸骨后烧灼感,无心前区疼痛,无反酸嗳气,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无腹胀纳差,无黑便血便.入我院门诊就诊,查超声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5~40 cm可见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超声所见食管病灶处可见低回声团块,呈椭圆形,向腔内外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横断面约41.3mm×34.8mm,起源于固有肌层.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各项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有意义异常.上消化道造影示:(1)食管下段占位,考虑黏膜下病变,间质瘤可能;(2)十二指肠降段小憩室.入院诊断为食管间质瘤.见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诊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普通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共49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探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初步定性,再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观察并记录普通胃镜和微探头超声胃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切除病变情况;比较其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EUS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息肉等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普通胃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短于对照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