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防己碱对微波辐射致纹状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微波辐射致纹状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40只C57BL/6N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辐射对照组(R)、TET组(TET)和TET+辐射组(TET+R),每组10只。接受辐射小鼠采用2.856 GHz、8 mW/cm 2微波全身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纹状体损伤的动物模型。接受TET给药小鼠给予腹腔注射TET(60 mg/kg),1次/d,连续3 d。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验证TET结构。利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情绪。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亚型基因表达改变。 结果: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中央区域时间、路程均较辐射前明显降低( t=4.60、5.18, P<0.01),TET给药后显著改善( F=1.43、4.37, P<0.05)。辐射后7 d,可见纹状体部分神经元核固缩、深染,以苍白球区(GP)较为明显。部分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空化,突触间隙模糊,血管周隙增宽。TET给药后上述病变均明显改善。微波辐射及TET给药对纹状体VGCC各亚型基因表达均无显著影响( P>0.05)。 结论:TET对微波辐射致小鼠焦虑样行为及纹状体组织结构损伤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纹状体VGCC基因表达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ER2表达水平对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HER2表达水平对既往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行免疫治疗的77例既往化疗失败的转移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8例;中位年龄为62(29~79)岁;肿瘤原发于膀胱28例(36.4%),肾盂25例(32.5%),输尿管24例(31.2%);转移部位为淋巴结45例(58.4%),肺40例(51.9%),骨20例(26.0%),肝16例(20.8%)。膀胱UC患者中,1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肾盂和输尿管UC中,38例行根治性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3例行部分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15例;术后辅助放疗6例;术后膀胱复发行局部放疗3例;转移灶放疗7例,微波消融治疗1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一线化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化疗者30例(40.0%);接受过含铂类方案化疗者70例(90.9%)。所有77例均接受PD-1单抗治疗。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患者初诊时肿瘤组织(74例为原发灶,3例为转移灶)HER2蛋白表达水平;对于HER2 IHC (++)的患者用第二代测序(NGS)检测患者肿瘤组织HER2基因拷贝数(CN),以CN≥4定义为HER2拷贝数扩增[CN(+)],以CN<4为HER2拷贝数非扩增[CN(-)]。将HER2 IHC (0)定义为HER2阴性,IHC (+)或IHC (++)/CN(-)定义为HER2低表达,IHC (++)/CN(+)或IHC (+++)定义为HER2高表达。采用χ 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评估患者HER2表达与PD-1单抗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HER2表达状态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差异。 结果:77例接受PD-1单抗治疗的中位时间为6.4(1.5~ 47.8)个月,中位治疗次数11 (2~ 45)次。7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0.9(1.4~ 48.1)个月,ORR为33.8%(26/77)。其中38例PD-1单抗治疗后进展,接受了后续治疗,采用抗体药物偶联剂治疗17例,化疗18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12例。免疫治疗后总体中位PFS为5.8(95% CI 3.0~ 8.6)个月,中位OS为23.6(95% CI 8.5~ 38.7)个月。对77例初诊肿瘤组织行HER2 IHC检测,(0)、(+)、(++)、(+++)患者分别为33例(42.9%)、19例(24.7%)、20例(26.0%)、5例(6.5%);20例IHC (++)患者行HER2 CN检测,1例为CN(+),19例为CN(-)。HER2阴性、低表达、高表达患者的ORR分别为42.4%(14/33)、31.6%(12/38)、0(0/6)( P = 0.08),三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0、3.7、1.8个月,整体比较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R2阴性和HER2低表达患者接受PD-1单抗治疗后的中位OS分别为23.6个月和22.7个月,而HER2高表达患者的中位OS尚未达到,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623)。 结论:对于化疗失败后接受PD-1单抗治疗的转移性UC患者,HER2高表达者的PFS显著低于低表达或阴性者。HER2表达有可能预测既往化疗失败后转移性UC免疫治疗的疗效,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某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场所(以下简称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与监测,为高校职业卫生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某高校46处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处场所检测了室内气温、湿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6处场所检测了二甲苯、氢氟酸浓度,18处场所检测了菌落总数,23处场所测量了工频电场强度,4处场所测量了X线辐射剂量,检测结果均合格。噪声测量21处场所,7处超标占33.3%(7/21);照度测量21处场所,10处不合格占47.6%(10/21);微波辐射测量10处,3处超标占30%(3/10);室内新风量、风速测量25处,18处不合格占72%(18/25),其中风速在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结论:高校教学科研场所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予以关注,建议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工程防护和个体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技术制备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通过人源HepG2细胞噻唑蓝(MTT)实验及BALB/c小鼠体内毒性试验验证Hf-TCPP NMOFs生物安全性。应用鼠源肝癌细胞Walk 256建立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通过原位肝癌CT成像探讨纳米金属有机骨架药物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造影剂的可行性及成像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Hf-TCPP NMOFs粒径约120 nm,呈单分散的球形。细胞MTT试验表示超过80%HepG2细胞存活。通过注射3个不同药物浓度(10、20、40 mg/kg、对照组)药物后,检测小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液生化指标。即使在最高浓度40 mg/kg时,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8.14±0.23比8.17±0.26, t=-0.335, P>0.05;RBC:8.95±0.63比8.75±0.26, t=0.734, P>0.05;PLT:8.13±0.58比8.28±0.46, t=-0.617, P>0.05;LYM:2.21±0.28比2.24±0.15, t=-0.426, P>0.05;ALT:43.71±3.54比44.17±4.14, t=-0.531, P>0.05;AST:193.41±7.21比199.59±8.24, t=-1.032, P>0.05;CRE:35.13±2.72比36.86±3.19, t=-0.933, P>0.05;TBILI:0.97±0.15比0.99±0.16, t=-0.275, P>0.05;BUN:7.59±0.71比7.67±0.34, t=-0.251, P>0.05);第14天以下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8.22±0.26比8.17±0.26, t=1.894, P>0.05;RBC:8.63±0.24比8.75±0.26, t=-0.517, P>0.05;PLT:8.14±0.48比8.28±0.46, t=-0.739, P>0.05;LYM:2.31±0.21比2.24±0.15, t=-0.926, P>0.05;ALT:44.54±6.65比44.17±4.14, t=0.236, P>0.05;TBILI:1.02±0.10比0.99±0.16, t=0.234, P>0.05;BUN:7.57±0.21比7.67±0.34, t=-0.317, P>0.05)。体重变化曲线显示注射不同浓度的小鼠体重随时间体重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重要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病理学显示未见药物对脏器的损伤。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体内CT成像效果表明Hf-TCPP NMOFs除了除具备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外,其在肝癌组织中表现出更佳的靶向聚集以及成像清晰度。 结论: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对肝癌具有良好的CT成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神经元钙活动增强参与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明微波辐射对焦虑样情绪行为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结构和神经元钙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N小鼠36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其中单纯行为学检测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组各3只。采用中心频率9.875 GHz,平均功率密度12 mW/cm 2的X波段高功率微波模拟源,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微波辐射后小鼠焦虑样情绪行为改变。采用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微波辐射对次级视觉皮层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基于遗传编码钙成像技术,通过光纤记录结合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范式,检测次级视觉皮层V2M区神经元钙活动变化。 结果:微波辐射后,辐射组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次数及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4、3.10, P<0.05);辐射组小鼠次级视觉皮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凋亡,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5, 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时辐射组对照组和辐射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77、-3.41, P<0.05)。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均显著增强。 结论:微波辐射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发生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增强是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的灭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的灭活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25 μl HAdV-2病毒悬液分别滴染医用一次性手套、口罩、棉签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手套和口罩在300 W、500 W、700 W分别辐照30 s、60 s、90 s,棉签在500 W、700 W分别辐照60 s、90 s、120 s,记录温度变化,50%终点法计算灭活对数值评价微波灭活效果,qPCR检测病毒增殖能力,PCR检测病毒 Penton、 Fiber、 Hexon、 E2 B基因损伤情况。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76 ℃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 结果:微波辐照感染性废物后,口罩、手套载体温度快速升高,最高温度76 ℃;棉签载体升温较慢,最高温度65 ℃。微波对HAdV-2的灭活效果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成正相关。口罩、手套组微波700 W、60 s,灭活对数值可达3.0;棉签组微波700 W、120 s,灭活对数值仍小于3.0,表明不同载体中微波灭活病毒的条件存在差异。qPCR结果显示,微波能使病毒的增殖能力减弱。,微波辐照对病毒 Penton、 Fiber基因无影响,但对 Hexon、 E2 B基因产生一定损伤。单独热处理对HAdV-2的灭活效果弱于微波辐照,且对 Hexon、 Penton、 Fiber、 E2 B基因无损伤,表明微波灭活过程中存在非热效应。 结论:微波辐照可以通过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的HAdV-2产生灭活作用,其对病毒DNA损伤是病毒灭活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颜色光对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视觉显示终端上不同色光产生冲突的刺激对近视眼和正视眼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探讨色光、调节与近视发生和发展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2~30岁受试者41人41眼,其中近视组22人22眼,正视组19人19眼,受试者色觉正常且无眼部器质性疾病。干预措施为不同色光屏幕,共有7种色光类型,分别是3种单色光(红、绿、蓝)、3种双色光(红+绿、红+蓝、绿+蓝)和1种混合光(白色:红+绿+蓝)。受试者持续注视33 cm处可视性视频终端上的黑色E视标20 s以上,随机变换屏幕背景颜色,用Grand Seiko WAM-5500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每0.2 s自动检测1次,记录受试者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以调节反应的标准差计算,比较各组受试眼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反应值和调节微波动。结果:近视组与正视组调节反应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2.626, P=0.113),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反应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色光=39.070, P<0.01)。各种色光对近视组和正视组的影响趋势相似,均为红光单色光调节反应值最大,其次为含红光的混合光,而蓝光单色光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视组红、绿、蓝、红+蓝、红+绿、蓝+绿和白色光条件下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0.142±0.033)、(0.128±0.038)、(0.131±0.043)、(0.139±0.039)、(0.127±0.034)、(0.131±0.043)和(0.139±0.042)D,近视组分别为(0.178±0.043)、(0.164±0.043)、(0.159±0.039)、(0.174±0.042)、(0.166±0.036)、(0.159±0.031)和(0.174±0.035)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2.146, P<0.01; F色光=2.782, P<0.05),其中每种色光下近视组调节微波动值均高于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近视组红光调节微波动最大,显著大于蓝光,蓝绿混合光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双色光的调节微波动与组成该光的2种单色光的调节微波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光(白光)与组成该光的3种单色光的调节微波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视组不同色光条件下调节微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近视者调节微波动比正视者大;包含长波长色光的刺激引起的调节微波动更大,但混合色光提供冲突的调节刺激并不会显著增加调节微波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衣壳完整性及Hexon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衣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HAdV-2病毒悬液滴加至医用一次性手套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记录温度变化,辐照后的病毒上清液经Dnase I处理后通过PCR、qPCR检测病毒核酸,判断微波对病毒衣壳完整性的影响。ELISA检测微波辐照对病毒Hexon蛋白结构的影响。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结果:微波辐照过程中最高温度为76 ℃,PCR及qPCR结果表明,Dnase I可使微波辐照后的病毒核酸产生明显损伤,而病毒对照组及热处理组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表明微波辐照可以破坏病毒衣壳完整性。ELISA结果表明,微波辐照能使病毒Hexon蛋白与抗体结合能力明显减弱,热处理组结果与之相似。结论:微波辐照可破坏HAdV-2衣壳完整性以及Hexon蛋白结构,其中衣壳完整性受损主要是非热效应发挥作用,Hexon蛋白结构改变主要是热效应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排石合剂质量标准的提升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提升排石合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本制剂中的牡丹皮、甘草、桃仁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中的丹皮酚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R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4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 μl.样品以微波消解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所含的铅、砷、镉、汞、铜含量.结果 TLC法专属性强,阴性对照色谱图显示无干扰,牡丹皮、甘草、桃仁的特征斑点分明.丹皮酚浓度在10.5~104.9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100.1%,RSD为0.51%(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1.00%;12批样品中,丹皮酚平均含量为1203.04 μg/ml.铅、砷、镉、汞、铜含量均在规定限度内.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排石合剂的质量控制,操作方法简单且结果准确、可靠.排石合剂中铅、砷、镉、汞、铜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可安全用于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十大晋药"中5种有害元素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测定"十大晋药"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中铅(Pb)、砷(As)、镉(Cd)、汞(Hg)、铜(Cu)5 种有害元素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以锗(72Ge)、铟(115In)、铋(209Bi)为内标.采用ICP-MS法测定,射频功率为 1 200 W,采用碰撞模式,碰撞气为氦气,载气为氩气,载气流速为 0.70 L/min,等离子体气体流速为9.00 L/min,泵速为0.3r/s.结果 Pb质量浓度在0~50 ng/mL,As质量浓度在0~50 ng/mL,Cd质量浓度在0~10 ng/mL,Hg质量浓度在 0~5 ng/mL,Cu质量浓度在 0~200 ng/mL范围内与响应值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检测限分别为 0.20,0.20,0.02,0.01,0.50 ng/mL,定量限分别为 0.70,0.70,0.06,0.03,1.70 ng/mL;回收率分别为 94.94%,81.30%,88.30%,85.00%,93.81%,RSD分别为 2.01%,1.63%,1.32%,1.83%,1.12%(n=6);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为 0.92%~2.31%(n=6);精密度试验结果的RSD为 0.81%~3.81%(n=6).Pb,As,Cd,Hg,Cu有害元素的风险评估靶标危害指数(THQ)均小于 1.结论 该方法简便、高效,可为"十大晋药"中有害元素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