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罹患抑郁,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预后不良.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目前,"肠-心/脑轴"已用于解释肠道微生物、血管疾病及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心力衰竭与抑郁的重要共病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迷走神经等在心力衰竭与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地中海饮食、益生菌、菌群移植等具有改善微生物-肠-心/脑轴的潜力,为心力衰竭共病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心与小肠"理论探讨微生物-肠-心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综述从心与小肠在结构、生理、病理的联系为基础,通过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并探讨通过饮食、药物、针灸、微生物等干预方式的有效性来揭示其理论思想的临床价值和生物学内涵,丰富"心合小肠"的现代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探索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微生物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肠道微生物能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双向连接,影响人类的认知和情绪。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SD患者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ASD的发生和发展。文章总结了微生物-肠-脑轴在ASD中的潜在作用及微生物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肠道菌群改善ASD相关症状的潜在可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和体液调节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减重手术是目前已知能够持久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减重手术类型包括限制摄入型、吸收不良型和混合型,通过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减重手术可达到限制食物摄入、减少食物吸收、增加饱腹感、延长胃排空的效果以降低患者体质量和调节代谢机制。减重手术可通过脑-迷走神经-味觉感受器的神经调节,使患者感觉特异性饱腹感,从而减少摄食;通过脑-肠-微生物轴即大脑、迷走神经、脊神经、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通路以及信号通路,在维持体内平衡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脂肪因子、胆汁酸、激素等信号因子在体液调节中抑制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因此,减重手术后代谢相关疾病的改善是神经、体液、微生物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笔者回顾既往研究结果,探讨神经、体液因子调节在减重手术对体质量下降以及改善代谢相关疾病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反应性关节炎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反应性关节炎(ReA)泛指远离关节部位的微生物感染后发生的无菌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本病的疾病谱很广,依据临床发病特点,可分为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相关性ReA、急性风湿热(ARF)、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PSRA)三类。除关节炎外,可伴有胃肠道、皮肤、眼、心脏病变等关节外表现。与成人不同,儿童ReA的发病过程更加复杂。HLA-B27相关性ReA更多见于胃肠道及呼吸系统感染后发生,中轴和骶髂关节累及少见,髋关节及外周关节受累和附着点炎更为常见。ARF最常见于5~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以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儿童PSRA的发病持续时间较成人短,现就儿童ReA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治进展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ReA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脓毒症的一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是全球急危重症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尽管相关指南一再更新,但病死率居高不下。这促使西医研究思路由片面追求杀灭致病微生物转变为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由聚焦局部病理变化到关注全身器官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肝肾综合征、心肾综合征、肺-肠轴等理论,这与中医整体观念一致。两种医学研究的领域以及追求的目标一致,治疗的对象一致,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脓毒症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同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降低病死率,为保障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抑郁症是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健康人存在巨大差异,通过粪菌移植的手段可以将抑郁表型转移到啮齿动物身上。肠道菌群异常导致抑郁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微生物-肠-脑轴在肠道菌群和大脑的双向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发现一系列益生菌、益生元具有抗抑郁的特性,相关的微生物疗法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过度关注体重、对自身形象错误认知、长时间饮食限制和低体重等为特征的精神心理障碍。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的发现,肠道菌群在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宿主的认知、行为及情绪等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益生菌可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食欲,有望在未来成为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关键受影响肠段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将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高原暴露组(HA组).HA组暴露于模拟海拔3 500~4 000 m的低压氧舱中20周.20周后使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对两组大鼠进行微生物组分析,并确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菌群群落的核心变化.结果 高原缺氧环境下,结肠微生物丰富度显著降低,前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变化,结肠的AVD值高于其他肠段,且在高原长期暴露处理后趋向更稳定;在Bray-curtis距离下,回肠与结肠的菌群结构在Control组与H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十二指肠和空肠则无显著变化;所有肠段的主要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优势菌属在不同肠段和处理组中有所不同,其中乳杆菌属对菌群变化有较高贡献;回肠的菌属互作网络复杂度高于其他肠段,而结肠的菌属互作关系最少;空肠与回肠主要由丰富类群组成,而结肠的丰富类群占比明显减少,主要为条件稀有类群.十二指肠在Control组与HA组中类群组成有所差异.结论 高原长期暴露显著重塑了大鼠回肠及结肠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尤其是回肠的菌群变化最为明显.回肠的菌群结构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复杂度和关键菌属的突出作用,尤其是乳杆菌属的变化,暗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抑郁症是目前高发的一种慢性和危及生命的精神疾病,逍遥散是其常用的治疗方剂,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其有确切的抗抑郁效果,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也在广泛研究当中.从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这两方面阐述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逍遥散可用于多种类型抑郁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比如产后抑郁症、轻中度抑郁症、围绝经期抑郁症等等,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调节细胞因子抑郁质免疫炎症反应、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水平、调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 receptor,AMPA)受体水平改善神经可塑性,以及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多种途径实现.通过对近10年有关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的总结和归纳分析,发现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其次,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太宽泛而不够深入,逍遥散对于每一条途径都有其调节作用,但能否影响多种途径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故此,以期为逍遥散抗抑郁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思路,为逍遥散的研发提供更多方向和选择,充分展现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优势及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