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艾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野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总结.野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79 个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7 个黄酮类化合物、6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 2 个咖啡酸类化合物,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野艾蒿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和杀虫等药理作用,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该文侧重关注野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挖掘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此外,该文也指出了野艾蒿在药用价值和现有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促进野艾蒿的合理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芍及其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白芍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阴止汗之功.白芍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类及其苷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苯乙醇苷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微量元素等,具体药理作用有脑缺血后损伤保护、保护心肌细胞、保护神经抗抑郁、保肝、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肿瘤、调节自身免疫等.近年来对于白芍的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其药理作用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应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全面分析白芍的化学成分,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双黄连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双黄连挥发油提取工艺,并考察其化学成分、抗菌活性.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GC-MS法分析化学成分,微量肉汤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最佳条件为浸泡时间 1h,料液比 1∶6,提取时间 4h,挥发油提取率为(0.662±0.010)%.共鉴定出 23 个化合物,主要为烯、烯醇、烯醚、烯酮,匹配因子大于 85.0 的有 21 个,占 87.5%,其中水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 30.02%.挥发油对大肠杆埃希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 6.25、25、3.13 μL/mL.结论 该方法提取率高、稳定可行,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双黄连挥发油制剂工艺升级和临床效果提升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加味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加味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DK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db/db小鼠动物模型验证药物疗效及机制,拓展经典方剂的临床运用.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加味升降散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潜在的作用靶点,然后通过Drug Bank数据库、Gen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收集DKD的疾病靶点;利用Draw Venn的Diagram平台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再使用String平台建立PPI网络系统,获取药物与疾病的核心作用靶点.通过Metascape解析"中药-成分-靶点"及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然后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系统建立"加味升降散成分-糖尿病肾脏病靶点-通路"的网络系统.将30只8周龄db/db小鼠按照体质量分层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加味升降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另取6只8周龄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7.00 g/(kg·d)纯水灌胃,加味升降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低[3.50g/(kg·d)]、中[7.00g/(kg·d)]、高[14.00g/(kg·d)]剂量加味升降散灌胃,培哚普利组予培哚普利[0.48 mg/(kg·d)]灌胃,连续治疗1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24 h尿白蛋白、NGAL、TNF-α、IL-1β、VCAM-1、MCP-1、HbA1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 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分析,共获取加味升降散中85种主要药物活性成分、976个靶点,糖尿病肾脏病主要靶点872个,取得药物及疾病的交集靶点226个,其中药物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固醇、山柰酚、毛茛黄素、棕榈油酸等,核心靶点有PIK3CA、PIK3R1、AKT1、AKT2、MAPK14、IL1β、TNF、IL6等,参与的主要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SCr、BUN明显升高,24 h尿白蛋白增加,血清NGAL、TNF-α、IL-1β、VCAM-1、MCP-1、HbA1c水平升高,p-PI3K、p-PI3K/PI3K、p-Akt、p-Akt/Akt降低,p-NF-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升降散可使db/db小鼠SCr、BUN下降,24 h尿微量白蛋白减少,NGAL、HbA1c水平降低,TNF-α、IL-1β、VCAM-1、MCP-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含量降低,并能上调p-PI3K、p-Akt的表达水平(P<0.05),抑制p-NF-κB p65蛋白的活化(P<0.05).结论:加味升降散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其机制可能为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桑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通过归纳整理近年来桑寄生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桑寄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维生素类、挥发油类、微量元素、多糖、萜类、甾醇类、苯丙素类、姜黄素类、酚酸类等,其中黄酮类为主要药效物质,在桑寄生的抗炎、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桑寄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毒理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抗常见致病菌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通过研究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筛选翻白草抗菌的活性部位,并揭示其发挥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获得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采用微量稀释法开展抑菌活性研究,采用Spearman分析揭示各部位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均以乙酸乙酯部位最高,正丁醇部位次之.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翻白草各部位提取物对受试菌株均具有抑菌效果,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不同部位提取物抗菌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最强,正丁醇部位次之,水部位最弱.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与所有受试菌株的抑菌活性呈显著相关,总酚含量仅与部分受试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以乙酸乙酯部位最强,且其发挥抑菌作用的活性成分为黄酮和酚类成分.研究结果为翻白草用于临床抗菌以及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藏族药小叶莲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小叶莲Sinopodophylli Fructus是藏族习用药材,具有调经活血功效.目前从小叶莲中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木脂素类(15 种,如鬼臼毒素、去氧鬼臼毒素、4'-去甲鬼臼毒素等)和黄酮类(20 种,如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等),具有抗肿瘤、抑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另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酸、多糖、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他成分.该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总结并综述了小叶莲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小叶莲资源的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淫羊藿次苷Ⅰ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淫羊藿是我国常见的一类补益类中草药,具有抗衰老、抑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作为一种微量黄酮类化合物,淫羊藿次苷Ⅰ可从淫羊藿中分离,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促进成骨转化、预防骨质疏松、抗肿瘤、保护心脏和调节肠道菌群等.淫羊藿次苷Ⅰ作为一种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相对于许多化学药物具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来源广泛、绿色安全等优势.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淫羊藿次苷Ⅰ的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整理,为淫羊藿次苷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不同产地连翘质量的研究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总结不同产地连翘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方法 通过收集连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不同产地连翘中主要化学成分(总挥发油、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B、连翘苷和微量元素钠、锰、锌、铁、镁、钾、钙、铬、锗、硒及重金属铅、镉、砷、汞、铜)的含量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比较.结果 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陕西、湖北、安徽的样本挥发油质量分数均值约为 1.7%,为最高;河南、陕西和山西的连翘酯苷A含量排名靠前,分别为 5.47%、4.90%、4.83%;山西连翘中的连翘酯苷B样本量最高且含量均值高于其他产地;山西连翘微量元素优势较大,山西运城、太原、临汾、晋中产地的连翘中的Mn、Fe、Mg、K、Ca、Cr、Ge、Se质量分数居于前列,Na、Zn分别是河南三门峡、河北邯郸产地较优;各产地连翘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结论 山西、河南、陕西、河北作为连翘的主要产区,多种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普遍高于其他产区,品质更为优良.本文为开展不同产地连翘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各产地连翘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腾冲重楼根茎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藜芦科植物腾冲重楼Paristengchong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RPC18硅胶和SephadexLH-20凝胶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和MS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对分离到的化合物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细菌和真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腾冲重楼根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16个化合物,分别为parisvanioside A(1)、kingianoside K(2)、7-氧薯蓣皂苷(3)、pariposide A(4)、parisvanioside B(5)、parisrugoside H(6)、(25R)-17α-羟基螺甾-5-烯-3β-基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麦冬皂苷C'(8)、纤细薯蓣皂苷(9)、重楼皂苷Ⅰ(10)、重楼皂苷Ⅱ(11)、重楼皂苷VI(12)、pennogenin 3-O-β-chacotrioside(13)、重楼皂苷 H(14)、重楼皂苷Ⅶ(15)和 β-蜕皮激素(16).化合物3、5~15对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50%最低抑菌浓度(50%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为0.07~93.60 μmol/L;化合物5~15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MIC50为0.06~73.08 μmol/L;化合物3、5~8、10~15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50为0.04~69.92 μmol/L.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腾冲重楼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2~15对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抑制率可达100%.化合物11对絮状表皮癣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7±0.004)μmol/L;化合物11对红色毛癣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6±0.003)μmol/L;化合物11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4±0.001)μmol/L.腾冲重楼中含有的甾体皂苷有治疗皮肤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