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针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角膜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角膜病是我国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很容易致盲。然而,由于眼部屏障和清除机制的存在,安全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角膜十分具有挑战性。传统给药方式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微针能够有效穿过眼表屏障,将药物顺利递送至靶部位,且侵入性小,是目前最具有潜力的穿透性给药技术。本文介绍了眼表的主要递送屏障,微针的分类以及在角膜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后,对微针递送系统应用于眼表的潜在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微针在角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在眼部疾病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眼球特殊解剖结构和生理屏障的限制,眼部疾病的药物递送极具挑战。眼部药物的传统给药方式普遍存在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组织靶向性等不足,需多次给药以达到理想的药物治疗浓度。由于具备安全、微创、高效等特点,微针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眼部药物递送的研究。而可溶性聚合物微针作为微针中的一大类,因其相较于其他类型微针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眼部给药领域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对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在眼部疾病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生学在微针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具有提高药物渗透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然而,微针技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面临硬度不足、给药精度差等问题.仿生学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系统功能和行为基础,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可有效实现系统间的创新性整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思路.目前,仿生微针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辅助伤口愈合、外科手术及生理/病理监测等.文章汇总了采用仿生学改善微针性能的研究,探讨了仿生微针的临床发展前景,为微针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在面部色素沉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31
微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它是将药物包封在基质材料中,以刺入形式将药物释放在皮肤的真皮层,增加药物在给药部位的含量,促进药物吸收进而发挥药效.面部色素沉着是由于机体自身调节异常、物理或化学等因素导致面部出现不同颜色、不同范围及不同深浅的色素变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情和幸福感.但目前面部色素沉着的治疗普遍存在效果不显著、容易反复、皮肤敏感等问题,并且现有疗法下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而微针与药物联合使用,能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效,有望成为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一种有效方式.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作为美白产品的功效组成部分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性价比高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天然产物的经皮给药制剂一般为软膏剂、乳剂、凝胶剂,皮肤透过率低,生物利用度差.因此将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以微针形式进行递送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作者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包括天然产物成分、微针性质及抗面部色素沉着功效等方面,并且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的功能化设计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微针递送系统在皮肤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31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技术,可以穿透皮肤角质层,产生微米尺寸的机械通道,无痛、微创和高效地将药物递送至表皮层或真皮层,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该文综述了目前微针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进展,并对各类型微针的特点进行阐述,总结了微针在皮肤肿瘤领域的化学药物治疗、光热和光动力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微针用于皮肤肿瘤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基于微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微针作为一种微创的递送技术,受到科研及医务人员广泛关注.目前医院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对血样、尿液、粪便等的分析,但当前的方法存在干扰因素多、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检测步骤繁琐等问题.微针能够提取体液,或递送诊断试剂,同时与生物传感器集成的微针系统可以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实时监测.与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基于微针的检测设备具有无痛、微创、采样和检测一体化等优点.基于微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目前涉及包括癌症、传染病、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在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因此,该文总结了微针在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微针在疾病诊断和监测领域提供新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T)可溶性微针(DMNs-NT),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NT,并以微针针体的成形性、机械强度及背衬层的柔韧性为指标,考察硫酸软骨素(C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的比例、基质液含水量、背衬层材料;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正置光学显微镜表征,并考察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DMNs-NT制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CS与PVP K30比例1∶1、基质材料与加水量比例5∶4、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背衬层材料.DMNs-NT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00 μtm,每片含药量为(15.4±0.5) 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4h后DMNs-NT中NT的累积渗透量可达95.8%,而NT溶液几乎没有透过皮肤,证明可溶性微针对NT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结论 制备DMNs-NT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大分子药物NT的透皮递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滞留的纳米经皮给药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纳米经皮给药系统通过药物皮肤局部递送,药物透过皮肤达到有效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或血药浓度,从而实现疾病预防或治疗的作用.传统的皮肤局部给药剂型存在保留时间短、给药频率高和患者顺应差等不足,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转运,是皮肤疾病防治的理想方式,在皮肤局部给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脂质体、纳米粒、微针、微乳和外泌体5个方面,对纳米经皮给药系统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滞留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中药透皮给药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针经皮递送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目前已上市的制剂主要为注射剂.胰岛素半衰期短,须频繁给药,给病人带来较大不便.经皮给药系统在无创性给药的基础上能够避免胃肠道吸收引起的酶降解过程,但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胰岛素较难透过皮肤进入血液达到疗效.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可在皮肤上建立微米级的药物递送通道,增强皮肤对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近年来,关于胰岛素微针给药的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故笔者对不同种类微针递送胰岛素给药系统作简要总结,并介绍能够响应血糖浓度变化的智能递送胰岛素微针的释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眼用微针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由于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眼部疾病(包括眼前段和眼后段)的治疗一直是充满挑战的.传统的给药方式,如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临床常用的眼部注射给药,虽可克服生物膜屏障,但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耐受性差.微针,是一种微创无痛且具有穿透性的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递送至眼前段和眼后段,在眼部疾病的应用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用于眼部药物递送的微针主要有涂布微针、中空微针和可溶微针3类,本文分别概述了3类眼用微针的代表性研究,分析各类微针的特点,为微针在眼部药物递送中的扩大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