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指氢氟酸烧伤患者4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受伤手指分布、创面面积及深度、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以及院前时间。患者均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灌注液为100 g/L葡萄糖酸钙溶液15 ml、生理盐水35 ml及肝素钠0.1 ml。创面彻底清创,拔除受累指甲,每天1次常规换药。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总钙、游离钙、血清钾、血清镁、血氟、尿氟和心电图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以及灌注后24 h疼痛程度。统计患者灌注后4、12及24 h血清总钙、游离钙、尿氟及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统计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烧伤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本组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24例),所在企业以非氟化工企业为主,单手烧伤35例,双手烧伤5例,共累及83指,烧伤总面积均<1%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深度为Ⅱ~Ⅳ度,其中以Ⅱ度为主(30例)。仅有18例患者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为30.0(14.3,48.8)min,院前时间为9.0(3.3,19.0)h。(2)患者均经单次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灌注后24 h之间比较,疼痛评分呈进行性下降(P<0.01)。(3)患者入院时,以游离钙为参考有11例低钙血症,另外有5例低钾血症。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灌注后4 h比较,灌注后12、2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1);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游离钙水平逐渐下降(P<0.01)。(4)患者入院时,有15例血氟高于正常值,尿氟均高于正常值。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明显下降(P<0.01);入院时及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尿氟水平逐渐下降(P<0.01)。(5)所有患者在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未发生不良反应。创面愈合时间为4.0~30.0(11.1±5.9)d,35例经换药治疗创面愈合,5例通过手术治疗后愈合。结论:即使手指氢氟酸烧伤总面积<1%TBSA,伤后患者血氟、尿氟水平仍可升高数十倍,并伴有电解质紊乱。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有效阻断氟离子进行性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性CLBBB植入起搏器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真性完左极易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具有预测价值;需要临床高度重视随访此类患者,增强对其鉴别意识,若有诊治条件建议尽早干预治疗,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记录希氏束至心室间期,判断病情预后及决定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心血管疾病急救需求的急诊科临床教学现状与提升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教学和科室建设情况调查结果,为提升急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急救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于2024年5月20日至29日,通过电子问卷,对多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计数资料的百分比表示,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 共计304份问卷纳入本研究,其中心内科医师占9%;89.8%的医师在心内科轮转时间<3个月;仅22%的学员进入过心内科导管室;观摩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及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手术(如缺损修补、肺动脉压力测定)、肺栓塞微创手术的学员比例较低;能正确分析心脏超声报告的医师占19.7%、能识别心脏超声切面的医师占12.1%;能通过心电图正确诊断心律失常的医师占98%.结论 急诊科医师的心血管疾病背景知识全面性不足,应加强生理解剖学习、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提升临床教学效果,应用虚拟手术和模拟场景予以训练,以便达到提升急诊医师在心血管疾病急救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最终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复苏猪Th17/Treg失衡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山莨菪碱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 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 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 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 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 P<0.05〕,提示山莨菪碱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 结论:山莨菪碱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63岁,因“双眼闪光感伴视力下降1年”就诊。视野检查见双眼中心30°视野部分缺损,双眼扫描激光眼底照相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整个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萎缩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变薄,其中与视野异常相对应的区域光感受器内节和外节层萎缩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细,造影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大面积窗样缺损,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背景荧光,晚期呈片状荧光着染,其周呈环状强荧光区。电生理检查显示双眼P 100振幅明显下降。诊断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供氧防护性能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供氧防护性能,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生理试验依据。方法:4具假人和4名健康志愿者配戴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内完成4项试验,包括氧气系统供氧性能物理试验、氧气系统迅速减压物理试验、6 h巡航高度供氧生理试验和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测试面罩内的氧气浓度、呼吸阻力、安全余压、迅速减压峰值面罩压、作用时间和稳压值等物理参数;监测志愿者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结果:假人肺通气量为20 L/min时,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在12.0 km以下提供的供氧分压≥19.1 kPa,安全余压接通前系统呼气阻力≤441.3 Pa,吸气阻力≤490.3 Pa。假人肺容积为1.0 L时,系统的迅速减压峰值≤5.8 kPa。6 h巡航飞行时,氧气系统为志愿者提供的供氧氧分压均≥21.9 kPa。4名志愿者均完成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主客观反应良好。结论: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防护性能可以满足地面至12.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关于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相关指南/共识重点内容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经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组织56位专家对《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进行修订,专家们在充分讨论、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形成该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罗哌卡因组(R2组)、0.375%罗哌卡因组(R3组)。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 4和T 7水平行单次两点法胸椎旁阻滞。观察切皮时(T 0)、切皮后5 min(T 1)、切皮后10 min(T 2)、切皮后15 min(T 3)、切皮后20 min(T 4)、切皮后30 min(T 5)和切皮后60 min(T 6)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术后3、6、12、24、36、48 h和72 h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术后72 h内吗啡消耗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R1组、R2组、R3组心率在T 1~T 4时较C组下降(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SBP在T 1~T 2时明显下降( P<0.05),R2组和R3组SBP在T 3~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3组SBP在T 1~T 4时明显低于R1组(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DBP在T 1~T 3时明显下降( P<0.05),R3组DBP在T 4和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3、6、12、24 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3、6 h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3组术后12 h咳嗽VAS评分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72 h内吗啡的消耗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0.375%罗哌卡因比较,0.25%和0.3%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两点法胸椎旁阻滞同样可以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提供良好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局灶性房速女性患者55例,因例数过少排除2例非妊娠期的右心耳房速和4例妊娠期的非右心耳房速患者后,其余49例中,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6例(12%),其中4例(4/6)为轻重程度不同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非妊娠期且非右心耳起源的房速患者43例(88%)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在三维系统指导下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标出最早激动部位,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行冷盐水灌注导管的零射线射频消融,对照组患者则均在非零射线下手术。术后3、6、12个月和以后每年在门诊进行评估,检查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并记录房速有无复发、有无手术并发症。妊娠期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脑钠肽原),并记录分娩情况。分析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比较2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年龄[(30.7±6.2)岁比(57.2±11.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6.0±12.8)%比(60.1±5.9)%]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比例(0比58%)低于对照组,持续性发作(6/6比7%)、胸闷和心慌症状(6/6比49%)、左心室射血分数≤50%(4/6比9%)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P均<0.05),2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7±11.1)次/min比(153.7±15.2)次/min, P>0.05]。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征,P波在Ⅱ、Ⅲ、aVF导联均为直立波,Ⅰ导联P波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aVL导联P波均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V 1导联P波为宽深的全负向波(5例,5/6)或正负双向波(1例,5/6),V 2~V 6的P波均渐转变为直立;心动周期为(361.7±38.5)ms;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59.4±11.6)ms;三维标测显示6例患者起源点均是多点散在的片状区域,进行片状区域消融,其中2例(2/6)妊娠期患者进行了局部区域广泛消融。随访(15.3±4.0)个月,2组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6/6比93%)、术后复发率(1/6比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均无并发症,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均正常分娩。4例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减小[(30.3±1.3)mm比(36.8±6.7)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64.0±2.9)%比(39.8±10.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4.8±4.0)mm比(60.0±2.9)mm],N末端B型利钠肽原[(136.2±47.5)ng/L比(3 408.4±901.3)ng/L]降低( P均<0.05)。 结论:妊娠期右心耳局灶性房速有独特的电生理表现,在三维标测下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颅脑外伤后严重视乳头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岁,因"颅脑外伤3个月伴右眼内斜1.5个月"于2022年5月5日第1次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患儿3个月前曾因颅脑外伤后出现头痛伴喷射性呕吐,随后出现右眼内斜视、嗅觉丧失(症状出现时间不详)就诊外院。外院CT扫描示双侧鼻骨骨折,顶部皮下血肿;MRI未见异常。经该院住院治疗后,头痛呕吐减轻。2022年4月29日家属发现患儿走路不稳,经该院眼科会诊发现患儿双眼视力差伴视乳头水肿,遂转入本院。本院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UCVA)0.03,左眼UCVA 0.15;双眼矫正无助;右眼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右眼内斜20°,外转受限,左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图1);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底彩照示:双眼眼底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周围出血渗出累及黄斑区,周边视网膜红润在位(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视盘向内隆起反射增强,其后声影遮挡,正常生理凹陷不见,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层间可见高反射颗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荧光渗漏融合成片(图3),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晚期管壁荧光渗漏,出血遮蔽荧光。视野检查示:双眼中心区视野缺损,右眼较左眼重。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示:右眼波幅平坦,左眼波幅降低,双眼潜伏期延长。闪光视网膜电图示:双眼混合反应中度降低,余方向重度降低。眼眶CT示:眼眶未见明显骨折。诊断:双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双眼视乳头水肿、右眼外展神经麻痹、双侧鼻骨骨折、嗅觉丧失、脑外伤恢复期。治疗上给予甲强龙2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减轻视乳头水肿;联合静滴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2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维生素B1片和甲钴胺片各1片口服,每日1次营养神经治疗。经多学科会诊讨论怀疑颅内高压,次日加20%甘露醇6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甲强龙减为8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3 d后查颅脑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未见异常,建议转上级医院完善腰椎穿刺检查(因疫情延期),停用甲强龙,改为甲泼尼龙片20 mg口服,每日早晨1次。入院第8天,查右眼UCVA 0.25,左眼UCVA 0.4 -1;眼位同前。眼底彩照示:眼底视盘前出血较前增多。停用甲泼尼龙片,余治疗同前。住院治疗11 d后出院,并于2022年5月18日转诊至上级医院神经内科,行腰椎穿刺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为40 cmH 2O,CSF常规及特殊蛋白、生化均正常,确诊颅内高压症。予甘露醇75 mL,静脉滴注3次/d,5 d后减为50 mL,3次/d,6 d后停甘露醇改为甘油果糖140 mL,静脉滴注2次/d,以脱水降颅压治疗。10 d后查右眼UCVA 0.2,左眼UCVA 0.5,眼位、眼底改善不明显,加用乙酰唑胺片0.25 g口服,每日2次,辅助降低CSF压力。20 d后复行腰椎穿刺测CSF压力无变化,视力右眼0.3,左眼0.5。停甘油果糖静脉滴注,乙酰唑胺片改为0.25 g口服,每日3次,辅助降颅压治疗,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1 mL,左右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以营养神经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3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改善循环。入院第30天复查颅脑MRV仍未见确切异常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