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默里定律的定量流量比诊断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旨在从单一血管造影角度深入探讨基于默里定律的定量流量比(Murray-law quantitative flow ratio,μQFR)在诊断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90条血管数据.这些患者在接受干预前接受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和μQFR检测,同时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了心脏结构和功能.FFR≤0.80被定义为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缺血.结果 μQFR与FFR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75,P<0.001),但Bland-Altman图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差异=0.00;标准差=0.08;P=0.69).根据FFR标准,μQFR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分别为95.56%(95%CI:89.01%~98.78%)、90.91%(95%CI:89.01~98.09)、98.25%(95%CI:90.61~99.96)、96.77(95%CI:81.04~99.53)和94.92%(95%CI:86.38~98.21).进一步分析表明,μQFR/FFR的一致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心脏结构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μQFR与FFR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且在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中,μQFR的诊断准确性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苏合香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苏合香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PCI临床常规治疗,苏合香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合香1 g治疗,每天1次,疗程为1个月.对每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SYNTAXⅡ评分.应用静息数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心肌17节段分布下的心肌缺血节段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应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CI术后7 d、3个月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记录PCI术后3个月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7 d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合香组PCI术后3个月的MMSE评分、MoCA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缺血节段数、心肌灌注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合香可明显改善MCI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灌注、心功能和认知功能情况,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例1 男,54岁.因无明显诱因呼吸困难伴胸闷20d,不伴撕裂样疼痛、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意识尚失等.于外院诊断为"肺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1周无明显缓解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段改变.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未见狭窄及阻塞,右冠近段可见粥样斑块,未见狭窄,中远段未见明显狭窄;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增厚(图1A),二尖瓣叶及房间隔稍增厚(图1B~C),左心室壁运动欠协调(心尖运动尚可)(图1G),左心室限制型舒张功能障碍(图1D~F),心包腔少量积液(图1A);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卵圆孔未闭;考虑心脏淀粉样变可能.心脏MRI示:心脏淀粉样变性,左心室壁心内膜下弥漫性延迟强化.尿液Ig轻链定量为λ型 M 蛋白,Lambda U:56.2 mg/L,Kappa U:54.3 mg/L;皮下脂肪活检示:刚果红染色阳性,骨髓穿刺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图1H).诊断: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CI治疗缺血性左心室功能: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与单纯的内科治疗相比,目前尚未明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运重建是否可以改善严重缺血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和左心室功能。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35、存在广泛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且心肌有活力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PCI加最佳药物治疗(PCI组)或单独的最佳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主要复合结局是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次要结局是6个月和12个月时的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有700例患者接受了随机分组,其中347例被分配到PCI组,353例被分配到最佳药物治疗组。在中位时间41个月内,PCI组129例患者(37.16%)和最佳药物治疗组134例患者(37.96%)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风险比为0.99;95%可信区间(95% CI)为0.78~1.27; P=0.96〕。两组的LVEF在6个月时平均差为-1.6%(95% CI为-3.7~0.5)和12个月时平均差为0.9%(95% CI为-1.7~3.4)。PCI组患者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似乎要高一点,但在24个月时两组基本无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严重缺血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中,PCI血运重建并未降低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急诊室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一年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HR=1.419,95% CI 1.003~2.008, P=0.048)、年龄≥75岁( HR=2.576,95% CI 1.111~4.268, 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 HR=2.039,95% CI 1.415~2.939, 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 HR=1.700,95% CI 1.015~2.848, 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 HR=2.481,95% CI 1.141~5.397, 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 HR=3.042,95% CI 2.274~4.071, P<0.001)、心力衰竭病史( HR=1.371,95% CI 1.088~1.728, 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 HR=1.560,95% CI 1.244~1.957, P<0.001)、LVSD( HR=1.424,95% CI 1.089~1.862, 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 HR=1.393,95% CI 1.080~1.798, 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心动图评估限制型心肌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限制型心肌病(RCM)患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由心脏磁共振或病理活检证实为RCM的患者15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保留组(LVEF≥50%,8例)和LVEF减低组(LVEF<50%,7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技术评价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峰减速时间(EDT)、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e′)、E/e′比值、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房容积指数(LAVI)、三尖瓣反流速度(TVR)、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纵向应变(LS)、左室圆周应变(CS)等,比较RCM两组间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LVEF保留组LVEF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VEF减低组LVEF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LVEF保留组LVEDd明显小于LVEF减低组( 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VEF保留组与LVEF减低组E/A、E/e′、LAVI、TVR明显大于对照组(均 P<0.05),R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LVEF保留组与LVEF减低组e′、EDT、IVRT、TAPSE明显小于对照组(均 P<0.05),R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间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切面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LVEF保留组整体CS及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CS明显大于LVEF减低组(均 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CM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均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并可逐渐出现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室重构,2D-STI表明LVEF正常的RCM患者已存在心肌收缩功能的减低,左室整体LS可作为一个敏感的预测心肌收缩功能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LVDD)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16头巴马小型猪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AMI后1 d行GMPI,经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占左心室的百分比(Extent,%)、左心室收缩不同步(LVSD)及LVDD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PBW)和相位标准差(PSD)];同期行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 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16头小型猪均建模成功。AMI后Extent、LVEDV、LVESV均较建模前明显增大( t值:-11.14、-4.55、-6.12,均 P<0.001),LVEF、E/A明显减小( t值:10.16、2.18, P<0.001, P=0.046)。AMI后LVDD参数PBW、PSD[(142.25±72.06)°、(56.15±26.71)°]均较建模前增大[(33.06±8.98)°、(12.51±5.13)°; t值:-6.11、-6.60,均 P<0.001],且与AMI后LVSD参数PBW、PSD[(109.06±62.40)°、(44.40±25.61)°]间存在明显差异( t值:-2.73、-2.20, P值:0.016、0.044)。AMI后LVDD参数PBW、PSD与E/A呈中度负相关( r值:-0.569、-0.566, P值:0.021、0.022),与Extent呈正相关( r值:0.717、0.634, P值:0.002、0.008)。GMPI相位分析评价LVDD具有很好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 0.953~0.984,均 P<0.001]。 结论:AMI后1 d即发生LVDD,LVDD可反映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灌注缺损范围与LVDD相关。GMPI相位分析是评价LVDD及舒张功能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氧化氮吸入用于儿科低氧性呼吸衰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当前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特点,评估临床变量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研究iNO对包括右心室(rightventricular,RV)功能不全在内的患者特点的治疗反应与临床医生对氧合改善反应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假设提高临床医生最小化高氧血症的意识与预后改善相关。设计:观察性队列研究。场所:儿科重症监护研究协作网的8个中心。对象:151例主因呼吸系统指征接受iNO治疗的患者。测量方法:从病历中提取开始iNO至第28天,ICU出院或死亡三者中最早时间点的临床数据。计算脱离呼吸机天数、氧合指数和功能状态评分;提取超声心动图报告数据以评估肺动脉高压,RV功能障碍和其他心血管参数;确定临床医生对氧合改善的反应度。主要结果:130例(86%)接受iNO治疗的患者在24 h内氧合得到改善。PICU病死率为29.8%,19.8%存活者出现新的合并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中,27.9%有肺动脉高压证据,23.1%有右室收缩功能障碍,22.1%有心房水平分流。中或重度RV功能障碍与较高的病死率相关。临床医生对氧合改善的反应度表现如下,71%的患者FiO 2在24 h内降至0.6以下。临床医生对iNO改善氧合的及时反应度与更多的脱离呼吸机天数相关,但和减少的心脏骤停次数、病死率或新发合并症率无关。 结论:临床医生对氧合改善的反应度与呼吸机天数减少有关。标准化呼吸机管理算法或可在将来的试验中改善信噪比,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iNO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此外,可能需要将研究限制在更有选择性的患者群体中,例如那些有RV功能障碍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