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及磷脂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建模成功的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高脂假手术组(n=16)、高脂AMI组(n=17)、依折麦布组(n=17),随机选取8只大鼠以普通饲料饲养(正常对照组).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行冠脉结扎手术建立AMI模型(高脂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48 h,高脂假手术组、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存活大鼠分别为10只、9只、9只.比较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心肌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GSK3β、p-GSK3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LVEDV、LVESV水平升高(P<0.05),LVEF水平降低(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LVEDV、LVESV水平低于高脂AMI组(P<0.05),LVEF水平高于高脂AMI组(P<0.05).与高脂AMI组大鼠比较,依折麦布组大鼠上述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有所改善.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心肌细胞AI均升高(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细胞AI水平低于高脂AMI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 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水平均降低(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水平高于高脂AMI组(P<0.05).[结论]依折麦布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GSK3β通路活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高脂血症大鼠AMI后心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5年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 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 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 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 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 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 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 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均>0.05)。 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有或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登记的22 780例(取部分有效信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排除3 432例患者后,根据是否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无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对照组(2 840例),有心血管风险因素为观察组(16 508例),观察两组间临床特点、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症状、血压、心率、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酸酯、HDL-C、LDL-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单支病变、左主干或多支血管、左前降枝、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院期间死亡率(2.6% vs 3.1%, P=0.450)和并发症(20.6% vs 20.0%, P=0.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临床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为2.0%(57/2 840),观察组为1.3%(21/16 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 结论:即使在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影响下老年患者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无任何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仍需给予全方面的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50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21例)、50~60岁组(44例)和<50岁组(85例),通过比较三组受者一般资料术后排斥反应、围手术期移植物血栓、再手术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前、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内巨细胞病毒血症、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GFR)、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分析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0岁组有21例,占总例数的14%,最大年龄为67岁。术前心血管事件比例分别为:≥60岁组14.3%(3/21)、50~60岁组34.1%(15/44)、<50岁组7.1%(6/8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两比较发现50~60组受者术前心血管事件高于<50岁组受者( P=0.000 6)。三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分别为:4.8%、4.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37)。三组移植物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5%、2.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4)。三组再手术比例分别为14.3%、18.3%、18.8%( P=0.889)。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2例,心肌梗死2例,肿瘤1例,≥60岁组1例(1/21,4.8%),50~60岁组1例(1/44,2.3%),<50岁组3例(3/85,3.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2)。三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后排斥反应、术后脑血管事件、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eGFR、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术前严格评估,60岁以上受者行SPK没有额外增加手术风险,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江苏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注册登记研究:13家中心4 66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注册登记数据库的整体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CABG注册登记数据库的患者资料,对危险因素、病史、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评分,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是否使用动脉旁路、旁路血管支数及流量,术后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等进行分析。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CABG(ON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截至2019年12月,该数据库共收录7 138例患者资料,其中单纯CABG 4 661例,来自13个医疗中心。男性3 486例,女性1 175例,年龄(64.6±8.1)岁(范围:31~87岁)。左主干病变960例,三支病变3 934例,左主干合并三支病变837例;射血分数>50%者3 841例,心功能Ⅲ~Ⅳ级1 664例,EuroSCOREⅡ评分为(2.3±0.7)%(范围:0.5%~35.8%)。ONCABG占58.59%(2 731/4 661),OPCAB占41.41%(1 930/4 661)。使用左胸廓内动脉者占88.91%(4 144/4 661)。7家中心(其中2家常规)使用左桡动脉,5家中心(其中3家常规)进行术中瞬时流量测定。旁路血管支数为(3.4±0.7)支(范围:1~7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5.0±20.4)min(范围:21~196 min),体外循环时间为(90.0±24.2)min(范围:33~227 min)。院内病死率为1.80%(84/4 661),再次手术率为2.00%(93/4 66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心肌梗死为1.52%(71/4 661),脑卒中0.71%(33/4 661),新发肾功能不全需血液滤过治疗1.20%(56/4 661)。出院进行药物二级预防患者占62.99%(2 936/4 661)。较OPCAB组,ONCABG组年龄偏小,女性比例高,合并糖尿病、有心肌梗死史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史的比例高,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重,EuroSCORE Ⅱ评分高( P值均<0.05)。术后ONCABG组MACCE发生率较高(135/2 731比71/1 930,χ 2=4.280, P=0.039);旁路血管支数、输注红细胞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均增高( P值均 <0.05)。 结论:江苏省CABG注册登记数据库总体运行良好,部分参数仍需完善。较OPCAB组,ONCABG组术前总体病情偏重,但术后MACCE控制率尚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初步临床管理经验。方法: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植入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三尖瓣环缩术的3例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12~14岁;体重30.0~38.0 kg。患儿心功能按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标准以及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机构间登记(Interagency Registry for Mechanically Assisted Circulatory Support,INTERMACS)标准进行分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学院分期(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标准分期,术后出院随访,生活质量采用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进行评分。结果:例1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左心室部分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功能NYHA Ⅳ级,INTERMACS Ⅲ级,ACC分期为D期;例2和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 Ⅳ级,INTERMACS分别为Ⅲ级和Ⅱ级,ACC分期均为D期。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至1年,体能明显增加,未发生重大并发症。KCCQ评分由术前6.5~35分提高到88~92分。3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其中2例术后半年左右复学,1例在家休养。结论: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于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患儿,可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行"分站式"HCR治疗,设为HCR组,40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设为OPCAB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 h检测受试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包括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所有对象进行至少为期3年的追踪随访,统计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HCR组搭桥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少于OPCAB组(均 P<0.05),切口长度小于OPCAB组( 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输红细胞量、输血浆量均少于OPCAB组(均 P<0.05)。两组术后48 h血清H-FABP、cTnI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 P<0.05),但均以OPCAB组上升更显著(均 P<0.05)。HCR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与OPCAB组[20.00%(8/40)]相比显著更低( P<0.05)。术后随访3年内,HCR组MACCE发生率为12.50%(5/40),OPCAB组为22.50%(9/40),两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与OPCAB相比,其近期疗效更为显著,且远期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ET/CT分子显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肌痛、头痛、吞咽痛、腹泻、嗅觉丧失或味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PET/CT在肿瘤和炎性反应性疾病的评估、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PET/CT在预测COVID-19感染的预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多种分子显像诊断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鉴别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疫苗接种后炎性反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脓毒症及其引发的后续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难点 [2]。脓毒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50%,它的出现提示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都较差,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3]。目前脓毒症心肌损伤尚无靶向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4,5],患者病死率逐年递增。脓毒症心肌损伤有着极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几乎涵盖心肌细胞病理生理学所有方面,包括促炎/抗炎反应失调、氧化应激损伤、能量缺失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广泛应用于细胞之间通讯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7],现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可调控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线粒体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得到学界公认。研究发现,Notch信号与线粒体会产生交互作用,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本文就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