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及磷脂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建模成功的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高脂假手术组(n=16)、高脂AMI组(n=17)、依折麦布组(n=17),随机选取8只大鼠以普通饲料饲养(正常对照组).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行冠脉结扎手术建立AMI模型(高脂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48 h,高脂假手术组、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存活大鼠分别为10只、9只、9只.比较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心肌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GSK3β、p-GSK3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LVEDV、LVESV水平升高(P<0.05),LVEF水平降低(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LVEDV、LVESV水平低于高脂AMI组(P<0.05),LVEF水平高于高脂AMI组(P<0.05).与高脂AMI组大鼠比较,依折麦布组大鼠上述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有所改善.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AMI组、依折麦布组心肌细胞AI均升高(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细胞AI水平低于高脂AMI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假手术组比较,高脂 AMI组、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水平均降低(P<0.05);依折麦布组大鼠心肌组织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水平高于高脂AMI组(P<0.05).[结论]依折麦布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GSK3β通路活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高脂血症大鼠AMI后心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LR、胱抑素C、超敏肌钙蛋白Ⅰ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实验室指标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AMI病人162例,将病人分为中青年组(18~74岁)86例,老年组(75~99岁)76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将中青年组、老年组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其中中青年并发症组53例,中青年无并发症组33例;老年并发症组46例,老年无并发症组30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AMI病人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中青年组男性比例、吸烟史比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于老年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并发症组胱抑素C(CysC)、超敏肌钙蛋白Ⅰ(hs-Tn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计数(WBC)高于中青年无并发症组,淋巴细胞(Lym)低于中青年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并发症组CysC、hs-TnⅠ、NLR、Neu、WBC、TG水平高于老年无并发症组,Lym低于老年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CysC、hs-TnⅠ、NLR、Ne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0.85,0.83,0.82;老年组CysC、hs-TnⅠ、NLR的AUC分别为0.75,0.77,0.79.结论:不同年龄段AMI病人生活方式、实验室指标均存在差异,对AMI病人诊疗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及生理特点;CysC、hs-TnⅠ、NLR、Neu等实验室指标可较好地预测AMI病人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5年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 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 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 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 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 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 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 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均>0.05)。 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对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心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 2O(1 cmH 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 2O、(759.53 ± 62.47) ml/m 2比(867.21 ± 63.24) ml/m 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 2)比(2.37 ± 0.86) L/(min·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有或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登记的22 780例(取部分有效信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排除3 432例患者后,根据是否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无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对照组(2 840例),有心血管风险因素为观察组(16 508例),观察两组间临床特点、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症状、血压、心率、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酸酯、HDL-C、LDL-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单支病变、左主干或多支血管、左前降枝、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院期间死亡率(2.6% vs 3.1%, P=0.450)和并发症(20.6% vs 20.0%, P=0.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临床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为2.0%(57/2 840),观察组为1.3%(21/16 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 结论:即使在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影响下老年患者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无任何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仍需给予全方面的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50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21例)、50~60岁组(44例)和<50岁组(85例),通过比较三组受者一般资料术后排斥反应、围手术期移植物血栓、再手术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前、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内巨细胞病毒血症、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GFR)、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分析60岁以上受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0岁组有21例,占总例数的14%,最大年龄为67岁。术前心血管事件比例分别为:≥60岁组14.3%(3/21)、50~60岁组34.1%(15/44)、<50岁组7.1%(6/8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两比较发现50~60组受者术前心血管事件高于<50岁组受者( P=0.000 6)。三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分别为:4.8%、4.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37)。三组移植物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5%、2.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4)。三组再手术比例分别为14.3%、18.3%、18.8%( P=0.889)。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2例,心肌梗死2例,肿瘤1例,≥60岁组1例(1/21,4.8%),50~60岁组1例(1/44,2.3%),<50岁组3例(3/85,3.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2)。三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后排斥反应、术后脑血管事件、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eGFR、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术前严格评估,60岁以上受者行SPK没有额外增加手术风险,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退行性变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对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中心住院的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次胸痛、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VG狭窄超过70%但未完全闭塞,拟对SVG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前使用ELCA对病变进行预处理,支架置入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及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计算器械成功及手术成功率,其中,器械成功定义为ELCA系统成功通过病变;手术成功定义为于病变处成功置入支架。主要评价指标为PCI术后即刻IMR,次要评价指标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OCT测定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手术并发症(4a型心肌梗死、无复流、穿孔等)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19例患者,年龄(66.0±5.6)岁,其中男性18例(94.7%)。距CABG时间为8(6,11)年,病变长度均>20 mm,均为桥血管体部病变,中位狭窄程度95%(80%,99%),置入支架长度(41.7±16.3)mm。手术时间为119(101,166)min,累计受照剂量为2 089(1 378,3 011)mGy,使用激光导管的直径均为1.4 mm,其最大能量均为60 mJ,最大频率均为40 Hz。器械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19/19)。PCI术后IMR为29.22±5.95(范围:21.12~43.12)。ELCA及置入支架后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5),置入支架后所有患者的TIMI血流均为Ⅲ级。患者的cTFC在ELCA后(33.2±7.8)及置入支架后(22.8±7.1)均较术前(49.7±13.0)下降( P均<0.001)。最小支架面积为(5.53±1.36)mm 2,支架膨胀率为(90.0±4.3)%。无穿孔、无复流、4a型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但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明显升高[(67.937±33.839)ng/L比(5.316±3.105)ng/L, P<0.001]。 结论:ELCA治疗SVG病变安全、有效,在保证支架充分扩张的同时,对微循环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151例70岁以上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手术治疗60例(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91例(保守治疗组)。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休克、卒中、肠系膜缺血和急性肾衰竭)。患者于发病后30 d随访,记录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14.00(7.00,19.75)d比5.00(2.00,10.00)d],并发心包填塞、卒中和急性肾衰竭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7%(1/60)比13.2%(12/91)、8.3%(5/60)比24.2%(22/91)和0比9.9%(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并发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休克、肠系膜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随访30 d,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5.0%(9/60)比46.2%(4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5.69,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女性、主动脉根部直径增大和并发卒中是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RR = 2.311、2.135、1.051和3.737,95% CI 1.056~5.057、1.083~4.212、1.004~1.100和1.393~10.026, P<0.05或<0.01)。 结论:针对有手术指征的70岁以上TAAD患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源性休克(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患者症状改善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东莞康华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ECMO支持治疗的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应用ECMO前患者状态,分析应用时机、置管方法、药物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2 h/48 h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急性爆发性心肌炎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各1例。应用ECMO治疗前6例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10~180 min,2例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支持治疗。应用ECMO治疗后2 h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2)、pH及乳酸(LA)均出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 h/48 h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治疗后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例患者休克改善、病情稳定后顺利撤机,撤机成功率为83.33%。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2例患者置管位置出血;1例患者发生感染。 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及时应用ECMO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与休克症状,把握ECMO应用时机、合理置管、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加强临床护理都是减少并发症、保证ECMO疗效的关键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左心房内径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左心房内径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价值,分析术前左心房内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拟行CABG治疗冠心病的患者113例。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0例CABG患者,其中男71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62±8)岁。统计术中旁路移植血管数和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情况,术后通过心电监测和心电图检查确诊3天内POAF发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和无POAF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POAF 25例(27.8%)。POAF组患者的术前左心房内径[40(36,43)mm对35(33,37)mm, P=0.00]、术前高密度脂蛋白[1.08(0.89,1.25)mmol/L对0.95(0.83,1.08)mmol/L, P=0.03]、围手术期肌钙蛋白I[4.76(0.87,13.60)ng/ml对1.48(0.56,4.52)ng/ml, P=0.04]明显高于无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AF组患者CABG术后发生卒中[4(16%)对0(0), P=0.01]、住ICU时间[67(24,96)h对22(19,41)h, P=0.00]和住院时间[21(19,24)天对16(14,24)天, P=0.05]明显多于无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手术期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多因素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左心房内径与POAF发生显著相关( P<0.001)。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是预测POAF发生的界值( AUC=0.82,敏感度52%,特异100%, 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心房内径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 B=0.24,95% CI:0.00~0.26, P=0.043)。 结论:CABG后POAF患者的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增加。术前左心房内径还与POAF发生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POAF,左心房内径≥40 mm是预测POAF发生的界值。系统性炎症反应还与术前左心房内径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