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疗法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无器质性改变且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症状群,我国发病率较高,FGIDs患者除消化道不适症状外,易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近年来正念疗法在慢性疾病中逐步应用,用于FGIDs的治疗和干预,可达到心身同治的效果,本文就正念疗法在FGIDs治疗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脾胃学术思想,运用中医的哲理和思维,指出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皆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尤其须重视脾胃虚弱;对微观病理的辨识,认为萎缩是"虚",肠化生是"逆",内瘤变是"瘀(郁)";治则应遵循从"虚"论治,从"和"论治,从"瘀"论治,从"心"论治,并强调整体论治。特提出CAG应按消化心身疾病管理,重视医患沟通,实行"心胃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伏邪”论治胃癌前病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前病变(PLGC)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病理学改变,也是胃黏膜发生“炎-癌转化”的重要病理环节,重视PLGC的干预对胃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LGC具有发病隐匿、化毒损络、缠绵难愈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伏邪与PLGC发病的相关性,从伏邪角度论治PLGC当以补中宫为主,并结合理气化痰、祛瘀解毒等法逐邪外出,同时注重预后调摄,重视心身同治使邪无所复,为从伏邪论治PLGC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柏正平治疗肺结节五位一体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柏正平认为肺气亏虚、气机不畅、热毒滞肺、痰瘀互结是肺结节的核心病机,以清肺化痰、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法,在"辨病、辨证、辨体、辨形、调神"五位一体辨治思路指导下,以自拟清肺散结方为基础灵活加减,达到病体同治,心身(体质)同调,治疗肺结节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李盛华教授运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骨错缝、筋出槽"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李盛华教授批判性吸纳各家流派治疗"骨错缝、筋出槽"患者的方法,并在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精准微创"[的指导下,在治疗"骨错缝,筋出槽"过程中提出"稳、准、轻、巧"四字法则,同时还强调"心身同治"的理念,恰到好处的手法可有效整复"骨错缝、筋出槽",恢复关节功能.此外,他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复位,即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使其效果立竿见影,充分发挥了中医骨伤治疗骨伤疾病"简、便、效、廉"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符文彬"疏肝调神"整合针灸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总结符文彬教授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理论观点及疗法应用.[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医案整理,并结合文献检索,分析总结符教授运用整合针灸模式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辨证思路与临床经验,并附一则医案验析.[结果]符教授认为,此病是情志因素和躯体经脉气血病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属"气伤致痛",诊治思路上"疏肝"与"调神"并重,结合"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模式治疗.本文列举一女性长期下腹胀痛的案例以详述疗法应用,其病以肝经循行处疼痛为主症,有情绪等诱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经脉气血不畅则痛,故针刺以"疏肝调神"为关键治则.符教授针刺操作时察神揣穴、徐入徐出、脉症合参,选穴上重气血升降调和,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和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结论]符教授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注重"疏肝调神",心身同治,针灸并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经验亦可为针灸治疗心身疾病提供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肝脾相关"探讨特应性皮炎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现代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AD)与睡眠障碍有显著的关联性,两者相互影响,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肝脾相关"理论贯穿AD和睡眠障碍发病始终,肝脾不调是二者发病的共同病理机制.对于AD的治疗应考虑心身同治,在肝脾同调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治疗,注重对患者睡眠情况的关注和评价,将其纳入AD的治疗和预防调护中,可有效改善AD患者的身心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主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然疗法,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治疗手段,对健康与疾病也有独特的认知.从心身统一整体观、理论的融合性、治疗过程的互动性、治疗模式的叙事性、疗效的综合性、人格教育特征六方面阐述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主要特征,旨在进一步探究该疗法与心理学、蒙医学、养生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更好地了解该疗法所具有的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叙事治疗的特点,以及"心身兼治""多病同治"的治病机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明清医家治疗早泄的用药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挖掘明清医家治疗早泄的用药经验,探索其学术思想,以期为当代医家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典中明清医籍进行整理,筛选出有关早泄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结果 纳入医籍 21 篇,涉及方剂 28首、中药96 味.明清医家高频用药为人参、五味子、山药、菟丝子、枸杞子;高频药对为山茱萸-人参、人参-五味子、人参-山药、熟地黄-五味子、熟地黄-人参;善用补虚药、安神药、收涩药,性多温平,归肾、肝、心经;得到6 个3 味药的核心组合、1 个新处方.结论 明清医家治疗早泄形成了补肾涩精、益气安神的学术思想,强调肾、肝、心同调,除从肝肾论治之外,同样重视安神宁心,心身同治,形神兼顾,为当前早泄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