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胃为之市"探讨吴鞠通胃气观之内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吴鞠通深研《黄帝内经》奥旨,以"胃为之市"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家,逐渐形成"体阳而用阴,气机阴阳须调和"的胃气观.本文在简要分析吴氏胃气观点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胃为之市"内涵,包括"受纳输出,集散水谷""化生精微,气血之源""共居中焦,升降枢纽"三方面;并以"胃体阳而用阴"为纲,分别从"胃体为阳,用阴之本""胃用为阴,体阳之象""兼看脾土,体用合参"三个角度论述胃气生理.同时,将吴氏基于胃气的发病思想归纳为"六气外感,阴阳有别""内伤之机,气机逆乱""药食不慎,亦伤胃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体阳""用阴"为纲目,分别论述体用太过不及的证治,以启发"调胃以平衡气机阴阳"的治疗思路,指导临床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越南汉籍《海上心得神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海上心得神方》是越南后黎朝著名医家黎有卓所著的一部汉文古医籍,深受中国温补学派代表医家冯兆张所著《冯氏锦囊秘录》的影响。经考,全书66首方剂,其中45首来自于《冯氏锦囊秘录》,或直接抄录,或从《冯氏锦囊秘录》的医案中进行提炼,并补充方剂名而形成有固定名称的方剂;21首为仿效《冯氏锦囊秘录》创制的新方。《海上心得神方》反映了中国明清温补学派学术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延伸和发展状态,透视出越南传统医学的汉文化渊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探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深刻关联,阐明其独具儒医特色的思想脉络渊源,拓展丹溪学说的研究思路.[方法]结合朱丹溪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通过文献研读与文化思想的综合分析,梳理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阐发儒学对朱丹溪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探究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过程,从儒学本体论、体用论、修养论三个层次阐述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结果]儒学作为重要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了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朱丹溪继承并发挥儒学本体与大用、格致与修养、人心与情志的思想深意,倡立相火为情志本源,阐发六郁析情志病端,笃行修养指导情志调摄,构建了独具儒医特色的情志学说.[结论]朱丹溪情志学说体现出清晰的儒医思想脉络与源流特征,其援儒入医、创立新说的儒医风范,推动了后世儒医的发展,有益于情志病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病络理论"探讨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文以病络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梳理病络理论渊源及其内涵,探析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规律.本文基于肿瘤心脏病"毒损心络"的核心病机,指出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易形成"正虚毒侵、毒复伤正"的恶性循环,阐释"毒、虚、滞"是肿瘤心脏病的病机关键,"心络不通"是肿瘤心脏病的重要表现形式,"解毒通络"是肿瘤心脏病的首要治则.同时本文依据病络理论总结肿瘤心脏病中医证型,并将其分为实证:络脉不和,络脉瘀阻,亦可见气滞血瘀之象;虚证:络脉空虚,具体可见气阴两虚、心阳不振、气血亏虚,旨在为构建肿瘤心脏病中医辨证体系提供一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传统藏医学身体哲学思想及其现代向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传统藏医学身体哲学思想与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具有一定渊源,同时也汲取了中医哲学思想对于身体的认识.传统藏医学以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为基础,在天人观、形神观中详细论述了身体与精神、身体与疾病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其身体哲学思想除具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色彩之外,还体现出浓厚的整体观、系统论特征,蕴含着打破主客体二元性的现代哲学向度.因此,对之予以创新性转化有助于推进藏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能够对藏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医学术流派文化渊源与发展规律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中医学术流派"源"和"流"的关系,厘清流派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流派现代化传承创新提供思路.学术流派起源于不同的文化源头,其分化和发展与生物学中基因的复制、传播、变异类似.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与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分化的原理高度契合,各个流派学术思想和核心诊疗理念的建构可视为主体自建、主体间互建、社会共建的多层次统一.首先,医家个体基于对中医药学源头的选择和继承,再融入个性化理解,继而在学术史上分化为不同流派;其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医家依据"三因制宜"方法,主体间互建的学术流派和地方医派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最后,在现代医药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的情境下,学术流派的进一步演化需遵循传统医学的演化规律并结合新时代健康需求,采取社会共建方式,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手段赋能现代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甘苦合化法的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甘苦合化法,又称甘苦化阴气法,为温病学治法之一,其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五味学说,由温病大家吴鞠通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治疗思想所创.其含义是指在治疗中选用苦寒与甘寒的药物搭配,且甘寒养阴药物比例远大于苦寒清热药物,共奏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之功效,达到清热而不伤阴之目的.文章从甘苦合化法的理论渊源、理论内涵和后世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明晰其理论内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渊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析浙派中医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的渊源,总结其学术特色,丰富和发展章氏伤科理论内涵.[方法]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搜集整理其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古代相关伤科医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特色.[结果]章氏伤科秉承道家文化之琼浆,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上承佛家正骨之要术,中继民间疗法之特长,结合现代医学之技术,潜心医道两百年,济世情怀代相承,形成了以"和合"思想为核心,整体辨证、杂合以治、气血平调、筋骨互用、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形神合一等理论体系为特色的中医骨伤学术流派.[结论]章氏伤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中西并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和合"理论体系,总结其学术特色,对充实浙派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辨析少阳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伤寒论》对其少阳病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论述了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对少阳病的辨证,提出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热化证、寒化证.天地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可以影响人身少阳经气运行及其所络属脏腑的气化,从而引发少阳病,其病症特点随少阳相火与其余运气因素相临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人身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多引动太阴、阳明、少阴等气化异常.少阳病病性多为火热、湿热、实证,亦可兼寒化等证,病位多在少阳经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少阳病往往经证与腑证并见,易气郁化火,与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相搏结,生痰、生饮、生水,亦有少阳寒化证及寒热错杂证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尚中重土"思想浅析中医之重脾胃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尚中重土"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发展的思想观念,在诸多传统文化中均有体现,也影响着中医学诸如"重脾胃"等一些重要理论、命题的提出与应用.本文拟从"尚中重土"核心思想入手,通过对"尚中""重土"内涵的阐发,从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层面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医重脾胃理论,以期对从文化渊源视角出发探求中医经典理论、命题的学术渊源和内涵开拓思路,为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