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易栓症5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易栓症(IT)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IT患儿进行研究,并随访。结果:符合IT诊断标准的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确诊年龄为7岁~13岁6个月。5例患儿中,2例先天性蛋白C缺陷症,先天性蛋白S缺陷症、抗活化蛋白C抵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症各1例。5例患儿均有肺栓塞,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有心脏血栓和动脉栓塞。易栓症实验室检测1例蛋白C水平明显减低,1例蛋白S水平明显减低;2例患儿急性期抗磷脂抗体阳性,但3~6个月后复查为阴性。遗传学分析2例为 PROC基因变异,1例 PROSI基因变异,1例 F5基因变异,1例 FGA基因变异。患儿均行长期抗凝治疗,其中4例行华法林治疗,1例行利伐沙班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中,1例患儿自行停用抗凝药物1个月后在感染诱因下出现血栓复发。 结论:IT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易栓症实验室检测存在局限性,基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T患儿需长期抗凝治疗,以减少VTE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定向斑块旋切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及下肢动脉CTA变化。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无远端栓塞事件,无支架与刀头卡顿及支架损坏事件;术中有1例因旋切及扩张后支架近端仍有>30%的残余狭窄而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7.7%),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ABI平均为(0.90±0.08),较术前明显升高( 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6.4个月,1例在术后13个月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在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下肢血管CTA检查提示支架内再狭窄Tosaka Ⅱ级,予以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后症状消失,1例CTA随访期间出现Tosaka Ⅰ级再狭窄,但患者无明显症状,未予处理,术后一年原发性通畅率84.6%。 结论:应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近中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臂尺动脉损伤并发急性肺栓塞和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骨四科收治1例右前臂尺动脉破损患者,入院查右上肢动脉造影(DSA)并卧床24 h后,下地时突发短暂晕厥、气促,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B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三尖瓣处血栓粘连,诊断为急性肺栓塞(PE)。紧急溶栓治疗后临床表现及检查所见明显改善,但并发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紧急行前臂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保肢成功,术后2周二期行植皮手术。术后1个月随访,患肢肿胀、感觉及功能明显改善。上肢外伤后并发PE,且在溶栓成功后再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中较少见,应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肢血管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肺血管意外的风险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入院的APE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症状、APE的危险因素、心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以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92例,年龄(63.5±15.7)岁,男性224例(57.14%),其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304例、高危组患者29例。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胸痛[157例(40.05%)],然后依次为呼吸困难[107例(27.30%)]、咯血[55例(14.03%)],20例(5.10%)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的“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53%)。大部分患者为非特异性表现,胸闷223例(56.89%)、咳嗽208例(53.06%)。入选患者APE危险因素占比最高的为下肢静脉血栓179例(45.66%),其次为高血压138例(35.20%)、手术63例(16.07%)、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2例(15.82%),然后为冠心病57例(14.54%)、糖尿病57例(14.54%)、脑梗死51例(13.01%)、高龄47例(12.00%)、肿瘤15例(3.83%)、活动受限7例(1.79%)、妊娠6例(1.53%)和使用激素4例(1.02%)。低危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 P<0.01);高、中危组COPD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 P均<0.01);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低于中、低危组( P均<0.01);中危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低、中、高危组患者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高危组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入选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105例(26.79%),高危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右心室增大者104例(26.53%),高危组合并右心室增大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中危组又高于低危组( P均<0.01)。入选患者心电图表现以肢导联T波倒置最为常见[98例(25.00%)],其次为S ⅠQ ⅢT Ⅲ[83例(21.17%)]。 结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APE患者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三联征”的患者较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COPD。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循环支持在老年重症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监护室收治的12例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IABP组(8例)和ECMO组(4例)。分析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应用、离院时存活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ECMO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2.8±5.7)%低于IABP组(42.2±7.8)%( t=2.122, P<0.05)。IABP组和ECMO组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4例(50.0%)比4例(100.0)、抗生素3例(37.5%)比4例(100.0%)、多烯磷脂酰胆碱4例(50.0%)比4例(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186、5.716、4.186,均 P<0.05);从入监护室到置入IABP和ECMO的时间为(11.4±9.0)h比(8.3±6.5)h,辅助时间为(107.1±50.3)h比(140.5±65.0)h;经历紧急体外心肺复苏术分别为37.5%(3/8)、75.0%(3/4),离院时存活率均为75.0%(6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血、下肢缺血及栓塞、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CMO组发生感染和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IABP组( P<0.05)。 结论:IABP或ECMO辅助均能为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尽早主动应用ECMO效果好于被迫使用,ECMO并发症发生较IABP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栓塞风险Nomogram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个体化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栓塞(PE)的风险Nomogram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因AECOPD入院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将数据分为训练集( n=203)和验证集( n=89)。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相关Nomogram预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外部验证通过验证集验证。 结果:年龄≥70岁、卧床时间≥7 d、深静脉血栓史、双下肢周径差≥1 cm、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5 mmHg和D-二聚体≥500 μg/L为AE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基于以上6项危险因素建立预测AECOPD合并PE的Nomogram模型,校准曲线验证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预测值同实测值均基本一致,ROC曲线验证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 C指数分别为0.879和0.774。 结论:基于AE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Nomogra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诱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亚急性肺栓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16岁女性患者因月经不调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片/d口服,连服21 d)行月经人工周期治疗。用药第7天患者出现右下肢远端肿胀,伴疼痛,活动轻度受限,未引起注意。21 d后停药。停药第2天患者出现阴道撤退性出血,同日出现咳痰带血1次。停药16 d后患者右下肢肿胀和疼痛加重,超声检查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CT血管成像示右下肺动脉栓塞。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肺栓塞,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及对症治疗,17 d后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90×10 9/L,抗心磷脂抗体IgG 209 GPL/ml,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考虑患者的血栓形成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定向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两组,单纯肺动脉栓塞组(单纯组, n=14)行经定向导管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肺动脉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合并组, n=44)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定向导管溶栓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肺循环术前、术后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肺动脉置管溶栓前后动脉血氧分压、指尖氧饱和度、肺动脉主干血栓/肺动脉主干面积占比和呼吸频率等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患者手术均成功,呼吸急促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单纯组呼吸频率、平均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指尖氧饱和度分别为(22.75±4.38)次/min、(32.53±3.63)mmHg(1 mmHg=0.133 kPa)、(81.46±7.24)mmHg、(90.53±4.57)%,合并组分别为(23.35±5.8)次/min、(31.34±4.53)mmHg、(82.34±4.62)mmHg、(92.57±3.45)%,两组均高于术前( t=6.33、12.12、17.32、8.13,6.86、13.02、15.52、7.20,均 P < 0.001);单纯组肺动脉主干血栓/肺动脉主干面积占比为(19.56±7.53)%,合并组为(20.63±4.83)%,两组较术前均缩小( t=19.36、18.23,均 P < 0.001)。 结论:经导管定向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手术方法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是有效的,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