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哮喘的病因病机与针灸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哮喘的发病特点与伏邪藏匿于体内、感而后发的特点相似.伏邪理论认为,正气与伏邪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哮喘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在病因病机方面,哮喘以正虚为本,以痰瘀伏邪为标.肺脾肾虚是邪气内伏的内因,外因触发伏邪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痰瘀伏邪既是哮喘发作和进展的主要病理因素,也是加重正气虚损的重要因素.针灸在防治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伏邪角度出发: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以痰瘀伏邪为主,针灸选取肺俞、列缺、丰隆、膈俞等穴位,治以化痰祛瘀、宣肺平喘;哮喘缓解期患者以肺脾肾虚为主,针灸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等穴位,治以补益肺脾肾气.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提出哮喘的针灸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和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管理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急性发作在成人和儿童均较为常见,且容易导致患者急诊入院。尽管不同人群哮喘表型有所差异,但急性发作的治疗原则却十分相似。成人和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管理的差异主要集中于患者年龄差异所致的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划分、哮喘表型以及急性发作的治疗方式等方面。但总体而言,两种人群管理模式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临床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临床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非随机抽样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哮喘的患者119例,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血常规、过敏原总IgE等临床资料。根据肺功能小气道参数将患者分为小气道功能障碍(SAD)组和非SAD组,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肺功能、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SAD是否影响哮喘控制和急性发作。结果:共入组患者119例,SAD组51(43%)例,非SAD组68(57%)例。SAD组年龄、入组前1年内因哮喘急性发作就医次数高于非SAD组,ACT评分低于非SAD组(均 P<0.05)。SAD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FVC、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非SAD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前的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pred)、残总比(RV/TLC)、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 1改善率、绝对值增加和阳性率均高于非SAD组(均 P<0.05)。患者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50%pred)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V%pred、RV/TLC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均 P<0.0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50%pred、FEF75%pred与ACT评分均呈正相关,与入组前1年内急性发作就医次数均呈负相关(均 P<0.05)。RV%pred、RV/TLC与ACT评分均呈负相关,与入组前1年内急性发作就医次数均呈正相关(均 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D影响哮喘急性发作就医次数( P<0.001)和ACT评分( P<0.001),若患者存在SAD,则其平均急性发作就医次数会有所增多,平均ACT评分有所降低。 结论:哮喘患者SAD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哮喘控制和急性发作。哮喘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参数与外周血炎症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积极降低炎症水平,早期识别和干预SAD将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因素分析及治疗转归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根据患者是否感染RSV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并分析两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并将RSV感染引起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RSV感染262例,未感染611例,RSV感染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明显高于RSV未感染患者(30.53% vs 6.87%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对RSV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咳嗽、呼吸困难及喘鸣音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及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缝隙连接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缝隙连接可构成细胞间通讯网络,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稳定、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缝隙连接与肺发育及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如急性肺损伤、哮喘、囊性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高压等。因此,调控缝隙连接来阻断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希望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阻抗断层成像在重症呼吸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呼吸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呼吸系统异常所产生的疾病多种多样,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尤其对于重症呼吸疾病的患者影响更为突出。而目前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监测及诊疗指导中研究广泛。对于ICU的危重症患者而言,由于病情变化快,需要有效的监测手段对疾病进行实时监测。故本文旨在对近年来EIT技术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气功能进行评价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轻度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众多,疾病负担重,临床上存在诊断率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和自我管理不够等问题。过度使用短效β 2受体激动剂(SABA)会增加哮喘急性发作和死亡的风险,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轻度哮喘的临床诊疗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轻度哮喘的重视,积极采取规范化的诊治方案,降低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岁以下哮喘患儿长程规范治疗管理的控制稳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长程规范治疗管理的6岁以下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儿控制状态的转归情况及其控制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控制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病例登记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进行规范治疗管理1~2年的共173例6岁以下哮喘患儿的病历资料,分别在治疗管理1年、2年时进行哮喘控制状态评价。根据患儿控制状态阶段性评价的变化对控制稳定性进行判定,分为控制稳定组和控制不稳定组,比较两组间在治疗1年、2年期的哮喘急性发作、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伴随疾病、致敏状态、肺功能、初始治疗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173例患儿,首诊年龄3岁以下占17.9%(31/173),3~5岁占82.1%(142/173)。3岁以下患儿在治疗管理1年、2年时达到控制者分别为51.6%(16/31)、70.0%(21/30);3~5岁患儿在治疗管理1年、2年时达到控制者分别为74.6%(106/142)、76.7%(79/103)。173例患儿在治疗管理1年、2年期,控制稳定与不稳定者分别为28.9%(50/173)、71.1%(123/173)和26.3%(35/133)、73.7%(98/133)。治疗管理1年、2年期,控制稳定组哮喘急性发作者(28.0%、54.3%)均低于控制不稳定组(64.2%、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8.768、3.889,均 P<0.05)。治疗管理1年期,控制稳定组鸡蛋致敏检出率(53.1%)高于控制不稳定组(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1, P<0.05);控制稳定组采用2级、3级、4级初始治疗级别的比率分别为4.0%、22.0%、74.0%,控制不稳定组采用2级、3级、4级初始治疗级别的比率分别为20.3%、34.1%、45.5%,控制稳定组初始治疗级别高于控制不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608, P<0.05)。治疗管理2年期,控制稳定组鸡蛋、牛奶致敏检出率(61.9%、42.9%)均高于控制不稳定组(26.2%、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5.220,均 P<0.05)。两组患儿在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伴随疾病、肺功能、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哮喘急性发作、存在食物致敏和初始治疗级别高的6岁以下哮喘患儿更易达到稳定的哮喘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6-腺苷酸甲基化修饰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N6-腺苷酸甲基化(m6A)是真核生物mRNA最常见的转录后修饰行为之一。m6A修饰可加速mRNA的代谢和翻译,在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可逆的表观遗传修饰,m6A修饰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6A修饰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6A修饰调控因子可能成为调控呼吸系统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本文对m6A修饰在肺癌、急性肺损伤(ALI)、哮喘、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