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例FIGO 2018 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年(FIGO 2018)分期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488例子宫颈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57.9±11.3)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324例)和放疗组(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1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截至2022年5月,随访时间为(96±12)个月(范围:84~108个月)。结果:(1)临床特点:手术组患者的初始治疗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肿瘤最大径≥4 cm的比例、FIGO 2018分期(包括Ⅲc1期和Ⅲc2期)、治疗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与放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预后:①不同期别的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488例):对于439例Ⅲc1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83.6%、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对于49例Ⅲc2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48.0%、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6)。②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278例):对于246例Ⅲc1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分层分析显示,手术组(299例)Ⅲc1期患者中肿瘤最大径≥4 cm比例为46.2%(138/299),放疗组(140例)为77.1%(10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将放疗组中原FIGO 2009分期为Ⅱb期的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提取出来,共有46例,其7年生存率为67.4%,与手术组(为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对于32例Ⅲc2期患者中,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50.0%、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7)。③髂总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126例):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73.8%、5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3)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组患者的淋巴囊肿、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30.2%(98/324)、7.7%(25/324)]均高于放疗组[分别为0(0/164)、1.2%(2/164)],输尿管梗阻、急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分别为8.3%(27/324)、54.3%(176/324)、7.4%(24/324)]均低于放疗组[分别为36.0%(59/164)、73.2%(120/164)、20.7%(34/16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Ⅲc1期子宫颈鳞癌患者,即使肿瘤最大径≥4 cm,无论是否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不包括髂总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均为可接受的治疗方式。对于Ⅲc2期或髂总淋巴结有转移的子宫颈鳞癌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基于治疗时长和经济学考虑,推荐患者选用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杆菌属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晚期子宫颈癌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治疗70岁以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的70岁以上局部晚期(Ⅰ B2、Ⅱ A2、Ⅱ B~Ⅳ A期)共计16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根治性放疗组(109例)和同步放化疗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16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同步放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根治性放疗组(71.8%比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67, P=0.004)。同步放化疗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根治性放疗组[57.7%(30/52)比18.3%(2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两组急性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不良反应、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70岁以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可较好耐受同步放化疗,并获得较好的生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在ⅡA1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ⅡA1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的120例ⅡA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1~63(49.2±4.6)岁。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对照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观察研究组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分期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高危因素、间质浸润情况以及脉管癌栓的差异;采用后期放射性损伤评分标准评估比较2组患者急慢性放射性损伤的差异;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差异。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 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分期的降期率为95.0%(57/60),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占15.0%(9/60)。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430、0.137、0.100,均 P> 0.05)。在术后高危因素的比较中,研究组患者淋巴结(+)、残端(+)、宫旁浸润的发生率分别为3.3%(2/60)、1.7%(1/60)、0(0/6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3%(5/60)、3.3%(2/60)、6.7%(4/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5, P<0.05);研究组发生术后间质浸润的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率、间质浸润浅1/3的百分比分别为15.0%(9/60)、31.7%(19/60),高于对照组的0(0/60)、20.0% (12/60),间质浸润中1/3和深1/3的百分比分别为41.7%(25/60)、11.7%(7/60),低于对照组的50.0%(30/60)、30.0%(18/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875 , 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脉管癌栓的发生率为26.7%(1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34/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1.109, P<0.01)。研究组患者1~2级急慢性放射性肠炎、急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和急性血液学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7~6.508,均 P<0.05)。研究组患者的5年PFS率、OS率分别为66.7%、80.0%,高于对照组的65.0%、78.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27、1.96,均 P>0.05)。 结论:ⅡA1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高危因素和放射性损伤,但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在髂血管旁转移淋巴结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在髂血管旁孤立转移淋巴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0年间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处方剂量20~30 Gy 1次。疗后前3个月每个月复查CT,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CT,评价治疗局控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和随访,1、3、6个月淋巴结达完全缓解分别为2、3、3例,部分缓解分别为9、8、8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0例。症状缓解10例。急性放射性肠炎2例,骨髓抑制2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髂血管旁转移淋巴结可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的临床疗效,并统计其接受度和满意率。方法:选取2016年6月 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医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发生ARP患者64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32)和对照组( n=32)。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和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并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用隔药脐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全美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分级标准评估治疗前后直肠损伤程度,并统计临床疗效。采用国际放疗远期并发症评分标准计算ARP患者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并统计患者满意率和接受度。 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分级均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隔药脐灸治疗方式的接受度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ARP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隔药脐灸治疗ARP无侵入性,可避免反复药物灌肠加重直肠黏膜和肛周损伤;同时隔药脐灸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可接受度和治疗满意率均较高,可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接受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三维组,50例接受 192Ir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二维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三维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二维组[98%(49/50)比84%(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 P=0.036)。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0%(30/50)比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9, P=0.003);三维组1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6%(13/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38)。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8%(34/50)比92%(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 P=0.005);三维组2、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0%(25/50),4%(2/50)比2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 P=0.040; χ2=6.06, P=0.028)。三维组慢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4%(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9, P=0.014)。 结论: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较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疗效好,急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隔药脐灸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或迟发性中重度放射性直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隔药脐灸治疗急性或迟发性中重度放射性直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 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医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发生急性或迟发性中重度放射性直肠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40)和对照组( n=40)。对照组予以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联合隔药脐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3 +、CD4 +及CD4 +/CD8 +值。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1、IL-6、hs-CRP、TGF-β1水平明显降低,血浆氧化应激指标MDA、CAT水平明显降低,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CD3 +、CD4 +及CD4 +/CD8 +值明显升高,IgA、IgM及IgG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IL-6、hs-CRP、TGF-β1水平明显降低,MDA、CAT水平明显降低,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血浆CD3 +、CD4 +及CD4 +/CD8 +值明显升高,IgA、IgM及Ig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HBO联合隔药脐灸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内膜癌行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疗效比较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258例行全盆腔放疗的Ⅰ~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3DCRT 128例(3DCRT组),IMRT 130例(IMRT组)。宫颈浸润患者再给予低剂量率阴道近距离放疗。观察局部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8例患者随访6~34(28.6 ± 1.2)个月,18例发生局部复发,3DCRT组15例,IMRT组3例。3DCRT组和IMRT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95% CI 74.5~92.4)和94.2%(95% CI 92.8~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3DCRT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IMRT组[19.5% (25/128)比8.5%(1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DCRT组2年DFS率为81.3%(95% CI 67.6~92.4),IMRT组为88.2%(95% CI 65.6~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恶性程度3级、未行淋巴结切除和> T 1期与肿瘤远处转移有关( P<0.01或<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 T 1期和恶性程度3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 4.0、3.3和2.1,95% CI 1.5~9.7、1.5~7.4和1.2~3.5, P<0.01),未行淋巴结切除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无关( P>0.05)。3DCRT组和IMRT组2年OS率分别为91.6%(95% CI 68.9~95.8)和95.5%(95% CI 65.8~9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RT组≥ 2级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和2级急性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3DCRT组[20.0%(26/130)比32.8%(42/128)和2.3%(3/130)比10.9% (14/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DCRT组1例患者发生晚期胃肠道不良反应(3级放射性肠炎)。 结论:与3DCRT比较,IMRT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更为安全的方法,急性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