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2例急性期川崎病病儿(川崎病组)和18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川崎病病儿根据入院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组(n=38)和无CAL(N-CAL)组(n=144).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合并CAL的影响因素;血清NT-proBNP、CTnI对川崎病合并CAL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川崎病组血清NT-proBNP(204.96±41.37)ng/L、CTnI(5.78±0.82)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52±7.18)ng/L、(1.94±0.16)μg/L](P<0.05).CAL组病儿血清NT-proBNP(263.91±52.68)ng/L、CTnI(6.63±0.97)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189.40±38.39)ng/L、(5.56±0.78)μ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C反应蛋白、NT-proBNP、CTnI是影响川崎病病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NT-proBNP、CTnI及联合诊断川崎病病儿合并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84(0.77,0.91)、0.81(0.74,0.89)、0.92(0.87,0.96).结论 川崎病合并CAL病儿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升高,且二者与CAL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CA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状疱疹急性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及炎症标志物对后遗神经痛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急性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变化及其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博爱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带状疱疹患者202例,根据其是否发生PHN分为PHN组和非PHN组,收集并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其初次就诊时外周静脉血25(OH)D、ESR、CRP、NLR、IL-6水平.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使用Brier Score和AUC对预测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纳入202例患者,PHN组55例(27.2%),非PHN组147例(72.8%).两组在年龄、VAS评分、HZ分型、是否合并泼尼松治疗、血清IL-6、CRP、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Z值分别为-4.32、-3.719、9.943、7.316、7.226、9.063、10.53;P值分别为<0.0001、<0.0001、0.004、0.007、0.007、0.003、0.005).两组性别、皮疹出现天数、NLR、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Z值分别为0.836、-4.427、0.438、-0.337;P值分别为0.360、0.154、0.091、0.0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OR=1.04,95%CI 1.02~1.07,P=0.001)、CRP(OR=3.99,95%CI 1.27~12.56,P=0.018)、血清25(OH)D(OR=4.49,95%CI 1.320~1.522,P=0.016)是HZ患者发生PHN的影响因素.血清25(OH)D、CRP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HZ患者发生PHN的AUC分别为0.701、0.728、0.846,Brier score为0.164.结论 血清25(OH)D水平在急性期HZ患者中下降,CRP、IL-6水平在急性期HZ患者中上升,年龄、血清25(OH)D、CRP水平可能对预测PHN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活血化瘀方剂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TBI)急性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规律,探讨活血化瘀方剂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 kg/L)、模型组(生理盐水2 kg/L)、脑蛋白水解物组(BP组,5.6 g/kg)、桃红四物汤组(TH组,10.2 g/kg)、血府逐瘀汤组(XF组,15.6 g/kg)、通窍活血汤组(TQ组,9.6 g/kg)、补阳还五汤组(BY组,28.7 g/kg)7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sTBI大鼠模型;对照组不予创伤处理。各组分别于伤后6 h灌胃相应药物,伤后1、3、7 d进行NSS评分;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伤后1 d即出现明显的颅脑损伤症状,表现为NSS评分明显升高,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BDNF和NGF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说明sTBI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并随时间延长呈现一定自我修复能力。与模型组相比,XF组、TQ组和BY组NSS评分于伤后1 d即明显下降(分:6.6±1.5、6.1±2.0、5.7±2.4比9.4±1.5,均 P<0.05),而BP组及TH组NSS评分于伤后7 d才明显下降,且TQ组和BY组NSS评分下降幅度较其他药物组更加显著。与模型组比较,BP组海马组织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分别于伤后1 d、3 d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延长持续升高;4个活血化瘀方剂组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于伤后1~3 d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于伤后7 d明显高于模型组,以BY组升高更为显著〔Wnt3a mRNA(2 -ΔΔCt):154.7±4.1比17.4±1.0,β-catenin mRNA(2 -ΔΔCt):17.05±0.45比2.74±0.13,均 P<0.05〕,其次为TQ组〔Wnt3a mRNA(2 -ΔΔCt):126.6±2.8比17.4±1.0,β-catenin mRNA(2 -ΔΔCt):8.70±1.19比2.74±0.13,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BP组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在伤后1 d升高,但3 d达峰值后有所下降;4个活血化瘀方剂组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于伤后1~3 d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于伤后7 d明显高于模型组,其中TQ组和BY组在伤后1 d即明显高于模型组〔BDNF阳性细胞(个/MP):56.4±6.2、61.6±7.0比37.4±2.0,NGF阳性细胞(个/MP):58.4±5.0、62.4±4.4比53.4±3.6,均 P<0.05〕,且伤后7 d时升高幅度较其他药物组更为显著。 结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和补阳还五汤对sTBI急性期大鼠的神经再生修复均有一定疗效,但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以补阳还五汤和通窍活血汤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几种常见炎症因子在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急性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病房的肺炎儿童301例,分为重症MPP组(100例)、轻症MPP组(103例)及非MPP组(NMPP组,即除外明显细菌感染,以轻症病毒感染为主,共98例)。检测各组急性期血清sIL-2R、IL-6、IL-8、IL-10、TNF-α、CRP、PCT的水平变化。结果:重症MPP组患儿急性期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浓度均高于轻症MPP组、N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清中IL-10水平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IL-6诊断重症MPP的特异性(77.1%)最高,TNF-α的灵敏性(85.0%)最高。重症MPP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的3项炎症指标分别为IL-6、PCT、CRP,IL-6与PCT、IL-6与CRP、PCT与CRP呈正相关( r分别为0.277、0.361、0.538, P均<0.05)。 结论: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的水平对重症MPP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1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布病确诊患者病历( n=81),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81例布病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64例),多有养羊或羊粪、羊分泌物等接触史(7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68例)、腰背痛(42例)、关节疼痛(22例),其中急性期患者72例、慢性期患者9例。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大致正常,约半数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有不同程度升高;感染性指标,有80%以上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升高,有64.6%(42/65)患者血沉(ESR)升高。以多西环素+利福平为一线治疗方案。结论: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临床遇到发热等临床表现不特异患者,应结合其职业、接触史和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注意询问职业、接触史等,以减少布病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HMGB1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导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诱导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我院新生儿科被诊断为RSV感染且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足月新生儿86例,被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同时纳入10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在研究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时采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HMGB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清HMGB1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MGB1与其他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急性期[0.455(0.196,0.632)ng/mL vs 0.112(0.054,0.261)ng/mL, P<0.01]和恢复期时[0.237(0.148,0.374)ng/mL vs 0.112(0.054,0.261)ng/mL, P<0.01],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期时升高更明显。急性期血清HMGB1水平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AUC为0.787(95% CI:0.725~0.849, P<0.01)。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HMGB1水平与王氏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评分( r=0.295, P<0.01)、呼吸支持( r=0.476, P<0.01)、出生体重( r=0.404, P<0.01)、入院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 r=0.409, P<0.01)、淋巴细胞计数( r=0.508, P<0.01)及CRP水平( r=0.402, P<0.01)呈正相关性。 结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新生儿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与机体炎症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标志物检测在重症感染病原学判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感染及脓毒症是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重症感染常起病急、进展快、累及多个器官、病原复杂多样,如何尽早明确致病病原体对治疗决策制定至关重要。依据重症患儿精准化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联合分子生物学、多组学分析技术、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使病原学精准诊断成为可能。炎症标记物包括传统炎症因子、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液特异RNA生物特征谱、代谢小分子、以及免疫细胞标记物等多个维度,可从多个角度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的随访及复发标志物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探讨MOGAD复发的标志物 。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并诊断为MOGAD的患儿进行追踪,分析比较单相病程及复发病程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清及脑脊液免疫标志物、治疗及转归。结果:入组患儿共22例,其中复发病程8例(36.4%),单相病程14例(63.6%)。两组间性别、发病年龄、首次发作时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影像学病灶、血清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滴度、糖皮质激素疗程、是否合并抗核抗体阳性、有无前驱感染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复发病程组多见抗体滴度持续不降甚至升高,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而单相病程组无血抗体滴度升高病例,且血清抗体滴度下降者比例更高(单相病程组6/8,复发病程组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复发病程组患儿首次发病时脑脊液MOG-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相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相病程组1/10,复发病程组4/6, P=0.036)。两组患儿一线免疫治疗均有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较急性期完全或部分恢复;对8例复发MOGAD患儿中7例予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免疫治疗,年复发率显著降低[加药前年复发率2.06(1.36,2.34)次/年,加药后年复发率0(0,0)次/年, Z=-3.26, P=0.001]。对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患儿定期监测体液免疫状态,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超过1/3的儿童MOGAD复发,复发MOGAD患者血清MOG-IgG持续高滴度,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首次发作脑脊液MOG-IgG阳性是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MOGAD患者应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期治疗,可降低年复发率且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表达与肩袖撕裂和冻结肩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与肩袖撕裂(RCT)和冻结肩(F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诊断为RCT和FS的患者各66例(分别设为RCT组和FS组),另外选取诊断为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影像学对RCT严重程度进行判定,RCT组患者根据RCT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巨大全层撕裂(MFTT)组23例,非巨大全层撕裂(NMFTT)组23例和部分厚度撕裂(PTT)组20例。FS组患者根据FS的经典分期方法可分为:急性期31例,粘连期35例。收集肩关节囊组织样本及肩关节滑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生长素释放肽mRNA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的表达。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RCT组、FS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RCT组和FS组患者肩关节囊组织中的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相中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对于对照组患者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RCT患者中,PTT亚组肩关节囊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表达均最高,随后依次是NMFTT亚组与MFTT亚组,以上项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期FS患者肩关节囊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黏连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CT患者和FS患者肩关节囊组织生长素释放肽mRNA相对表达量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表达水平与VAS评分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P<0.05),与Constant-Murley评分均呈正相关性( P<0.05)。 结论: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mRNA和蛋白表达与RCT患者和FS患者病情进展呈显著负相关性,局部补充生长素释放肽可能可以作为治疗RCT患者和FS患者的潜在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伦贝尔市1 279例成年布鲁氏菌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治疗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布病科收治确诊的1 279例成年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结果:1 279例布病患者中,男性797例、女性482例;年龄为(39 ± 15)岁;急性期464例、慢性期815例;接触牛羊或羊皮等动物皮毛的有1 221例。临床表现以乏力、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为主,体征以脾大多见,依次为974、819、674、752、15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623例,以骨关节、血液系统、肝损害较为多见,分别为563、298、264例,部分患者存在多系统受损。1 279例布病患者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范围为1 ∶ 50++ ~ 1 ∶ 1 600++;血培养布鲁氏菌( n = 1 279)阳性198例;脑脊液SAT( n = 15)阳性8例,胸腔积液SAT( n = 16)阳性4例。1 279例布病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14例、白细胞增高51例、血小板减少158例、血红蛋白减少9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05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198例、肌酐增高14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87例、C反应蛋白升高563例。经2或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至少12周后,总有效率达98.3%(1 257/1 279)。 结论:布病临床表现多样,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患者出现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应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规范治疗,避免疾病慢性化,影响生活质量。职业人群要加强布病健康体检和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