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2例急性期川崎病病儿(川崎病组)和18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川崎病病儿根据入院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组(n=38)和无CAL(N-CAL)组(n=144).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合并CAL的影响因素;血清NT-proBNP、CTnI对川崎病合并CAL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川崎病组血清NT-proBNP(204.96±41.37)ng/L、CTnI(5.78±0.82)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52±7.18)ng/L、(1.94±0.16)μg/L](P<0.05).CAL组病儿血清NT-proBNP(263.91±52.68)ng/L、CTnI(6.63±0.97)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189.40±38.39)ng/L、(5.56±0.78)μ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C反应蛋白、NT-proBNP、CTnI是影响川崎病病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NT-proBNP、CTnI及联合诊断川崎病病儿合并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84(0.77,0.91)、0.81(0.74,0.89)、0.92(0.87,0.96).结论 川崎病合并CAL病儿血清NT-proBNP、CTnI水平升高,且二者与CAL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CA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PET/CT显像患者的心脏异常摄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肿瘤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患者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 000例疑诊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图像,显像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 18F-FDG注射前空腹血糖水平需<6.7 mmol/L。左心室非基底段、非乳头肌部位的局灶性高摄取,高于左心室摄取的右心室摄取以及高于心血池摄取的心房摄取(左心室无摄取或低摄取时)定义为异常摄取,所有异常摄取的判定均由核医学医师进行视觉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结果:2 000例患者年龄(60.5±13.2)岁,男性1 117例(55.85%),糖尿病患者138例(6.9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228例(11.40%)。恶性肿瘤、良性病变、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分别为939例(46.95%)、484例(24.20%)、557例(28.85%)。心脏异常摄取145例(7.3%),其中左心室、右心室和心房异常摄取分别为76例(52.4%)、18例(12.4%)和51例(35.2%)。左心室异常摄取76例中,25例(32.9%)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转移瘤及化疗相关性心肌损害;右心室异常摄取18例中,14例(14/18)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房异常摄取51例中,20例(39.3%)由心房颤动引起。心脏异常摄取的患者中,PET/CT显像前无明确心脏疾病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有71例(49.0%)。结论: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心脏异常摄取并不少见,异常摄取部位以左心室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因多态性在预测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中小血管炎,规范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可降低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发生率。由于部分患儿存在IVIG无应答致使CAL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预测IVIG无应答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就基因多态性与IVIG无应答型KD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儿科医师应重视的一种严重川崎病亚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亚型,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组织低灌注。与无休克的川崎病相比较,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二尖瓣反流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并常伴有多脏器损害;容易对IVIG无反应。儿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避免误诊、漏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手术入路对冠心病患者短期内两次应用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入路对每次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筛选其中30 d内2次行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触对比剂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22例。按介入手术入路分为: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桡动脉, n=235)和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股动脉, n=87)。所有纳入患者均分别于术后48、72 h检测血肌酐(SCr)值。终点事件为CI-AKI,定义为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患者应用对比剂72 h内肾功能发生损害,SCr水平较术前升高>0.5 mg/dl(44.2 μmol/L)或相对比例[(术后SCr-术前SCr)/术前SCr×100%]>2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每次术后CI-AKI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内2次行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 结果:股动脉组中吸烟、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及STEMI患者比例及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桡动脉组( P均<0.05)。股动脉组患者的手术间隔时间长于桡动脉组( P=0.001)。股动脉组患者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6/87)比11.9%(28/235), P=0.133]。第2次术后两组的CI-AK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内2次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入路并不是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STEMI( OR=2.854,95% CI 1.100~7.404, P=0.031)、利尿剂( OR=4.002,95% CI 1.470~10.893, P=0.007)是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应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CI-AKI发生风险与介入手术入路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也是影响川崎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发布了最新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本文结合我国最新的临床指南及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崎病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约15%~25%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近年来,新的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环孢素A、细胞毒性药物及血浆置换等,其中部分得到了临床肯定,而另一部分尚存在争议。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川崎病急性期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定义: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18岁以上人群中有多达2.45亿高血压患者 [1]。1%~2%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急症 [2],高血压急症介导的靶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肺水肿/心力衰竭(3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9%)、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8%)、脑出血(11%)、主动脉夹层(2%)和高血压脑病(2%) [3]。高血压急症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高,需要及时降压治疗。乌拉地尔(urapidil, URA)是一种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简称α1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控制高血压急症、重度和极重度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以及围手术期高血压。201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布了《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随着指南的更新及URA在高血压急症应用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加,进一步细化URA在高血压急症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急诊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2013版共识进行了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崎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和长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是发生冠状动脉事件主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血栓栓塞导致心肌缺血甚至死亡。综合管理包括急性期积极的抗炎、抗血栓治疗,恢复期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和心肌缺血评估结果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期望通过积极治疗和系统管理改善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整体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