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观察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关节肿痛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探讨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1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2给予基础治疗+痛风舒汤口服,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痛风舒汤口服+虎力散外敷.收集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关节肿痛程度、血尿酸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止痛消肿疗效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降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1(P<0.05),但和对照组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可以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并具有一定的降血尿酸水平以及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热罨包联合RICE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中药热罨包联合RICE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AAS)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AAS患者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RICE法进行处理,观察组在RICE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热罨包.治疗2周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不同时间疼痛及肿胀情况(入院时、治疗1周及治疗2周)及不同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踝关节周长均降低(P<0.05),与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踝关节周长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踝关节周长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1个月Kofoed评分均升高(P<0.05),与治疗1周比较,两组AAS患者治疗1个月Kofoed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周、治疗1个月Kofoed评分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热罨包联合RICE法能够改善AA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胡桃夹综合征并发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5岁,企业职员,因左腰背部疼痛1 d于2022年6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查腹部CT示:左肾静脉增粗,密度不均匀增高,肾静脉血栓?本院复查肾动脉CTA示:左肾静脉-腔静脉开口区静脉血栓形成,左肾轻度肿胀,伴肾周明显渗出(图1,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480 ng/ml(正常范围<243 ng/ml),肌酐116.9 μmol/L(正常范围57~97 μmol/L)。术前诊断:胡桃夹综合征并发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4000 IU q12 h抗凝治疗,入院第3天局麻下行经皮左肾静脉Angiojet导管吸栓溶栓术+肾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左肾静脉置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腔静脉、左肾静脉造影术(图3,4),术中Angiojet导管型号为波科Solent Omni,球囊为波科Charger 12 mm×40 mm球囊,溶栓导管为多侧孔溶栓导管,定位于左肾静脉内,术后经溶栓导管持续微泵泵入尿激酶行局部溶栓治疗,局部溶栓治疗持续2 d,使用剂量为30万U尿激酶配入50 ml生理盐水,微泵泵入速度为2 ml/h,抗凝治疗同前。入院第4天复查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35.3 s(正常范围15.8~24.9 s),D-二聚体1 736 ng/ml。肾功能:肌酐104.7 μmol/L。入院第5天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2 096 ng/ml。肾功能:肌酐101.9 μmol/L,局麻下行经皮左肾静脉取栓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图5)。入院第6天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597 ng/ml。肾功能:肌酐99.7 μmol/L。提示血栓负荷量减少,肾功能较前改善,抗凝溶栓效果可,入院第8天患者恢复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改为利伐沙班片15 mg 2次/d口服,3周后改为利伐沙班20 mg 1次/d口服。出院后1个月,患者本院门诊复查肾功能:肌酐117.5 μmol/L,D-二聚体降至正常。出院后6个月,患者至当地医院查肾动脉CTA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出院后8个月至当地医院复查肾功能:肌酐107 μmol/L。随访可见肌酐长期平稳,未见加重。出院后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日晒伤(sunburn),又称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日光水肿(solar edema)或日晒红斑(solar erythema),是由过量紫外线(主要为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 nm)照射皮肤后导致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疼痛和/或瘙痒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类固醇耐药患者并发皮肤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类固醇耐药患者因供者淋巴细胞回输后引起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循证实践方案。方法:明确患者的临床问题,通过制订严密的检索策略,按照"6S"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底端依次检索相关文献,评价证据级别后确定最佳临床证据。结合团队经验及患者实际情况,严防感染的同时进行类固醇耐药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使用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相较于有创的体外光分离置换疗法,该法避免了穿刺及光疗可能带来的系列并发症。结果:患者于治疗后的5 d肿胀疼痛缓解,本次住院的第15天痊愈出院。结论: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能缓解和治疗类固醇耐药患者的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对临床类似病例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2019年6—12月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2个时间点评估患者对相关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成效评分明显改善,其中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失眠、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吸烟、饮酒、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9项护理问题的认知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9~5.06,均 P<0.05);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6项护理问题的行为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1~4.80,均 P<0.05);患者在肢体乏力、失眠、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回归社会障碍5项护理问题的状况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4~4.27,均 P<0.05)。 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全面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问题基础上,实施精准专科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问题,促进患者心脏功能及身体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ESW)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网球肘患者经电磁式ESW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ESW隔3~4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于治疗前、每次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入选患者经3次ESW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5.18±1.57)分降至(2.37±1.89)分,ADL评分由治疗前(6.52±2.93)分降至(2.83±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有50例前臂伸肌总腱血流丰富,有40例肌腱肿胀,有38例出现钙化,有21例出现骨刺增生。治疗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9例伸肌总腱血流减少( P<0.05),患者肌腱厚度由治疗前(4.09±1.89)mm降至(3.91±1.82)mm( P<0.05)。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治疗前、后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患者其疼痛VAS、ADL评分及前臂伸肌总腱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网球肘病变类型及指导ESW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网球肘患者均可给予ESW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性腰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脱位""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滑脱"和"traumatic complete lumbosacral dislocation""traumatic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前有关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相关文献,共纳入10篇10例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本文1例成年女性因交通事故致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伴神经损伤,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1例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男9例、女2例,年龄18~57岁,多由高能量暴力伤导致腰骶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影像学提示L 5椎体相对于骶骨椎体前移超过100%,多合并脊柱后方附属结构破坏;治疗多提倡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结论:急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临床较为罕见,生物力学极不稳定,且多合并神经损伤。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采取手术减压、复位及融合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手术方式,但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处理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计划减压联合术肢锻炼方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计划减压联合术肢锻炼方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术患者11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行心内科常规减压操作,观察组实施计划减压联合术肢功能锻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术肢肿胀发生率、肢体麻木发生率及出血率情况,比较两组痛感评分、舒适度评分及患者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术肢肿胀发生率、肢体麻木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24 h后疼痛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计划减压联合术肢锻炼方案可有效预防AMI介入术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肢体麻木及出血发生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