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ESW)治疗网球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网球肘患者经电磁式ESW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ESW隔3~4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于治疗前、每次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入选患者经3次ESW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5.18±1.57)分降至(2.37±1.89)分,ADL评分由治疗前(6.52±2.93)分降至(2.83±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有50例前臂伸肌总腱血流丰富,有40例肌腱肿胀,有38例出现钙化,有21例出现骨刺增生。治疗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9例伸肌总腱血流减少( P<0.05),患者肌腱厚度由治疗前(4.09±1.89)mm降至(3.91±1.82)mm( P<0.05)。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治疗前、后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患者其疼痛VAS、ADL评分及前臂伸肌总腱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网球肘病变类型及指导ESW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网球肘患者均可给予ESW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皮支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皮瓣的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皮支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皮瓣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皮瓣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皮瓣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八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8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51岁。均不同程度合并肌腱、骨质等深部组织损伤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5 cm~2.0 cm×4.5 cm。均急诊采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创面,以足内侧皮下静脉密集区域顺行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患指功能。结果: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质地与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6例,良2例。结论:在足内侧静脉密集区域顺静脉瓣膜方向设计足内侧静脉皮瓣,结合分流限制技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MRI表现及其分级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及是否可通过MRI判断其损伤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进行检查的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肘关节MRI检查资料。通过观察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MRI图像分析MRI可否显示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通过观察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MRI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可否通过MRI对损伤进行分级。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分别进行阅片,通过 κ检验检验二者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病例组入选患者62例,对照组入选健康志愿者20人(40侧肘关节)。2名阅片医师对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诊断的 κ值分别为 0.645、0.657、0.615和0.653,提示诊断一致性较好。MRI可清晰显示入选人群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照组20名(40侧)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在MRI各序列上均表现为细线样或条带状低信号,肌纤维走行连续。病例组62例患者中肘关节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Ⅰ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肌腱增厚或变薄,脂肪抑制T2加权像肌腱信号增高。Ⅱ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20%~80%。Ⅲ级损伤者8例,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80%以上。 结论: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提示可通过MRI诊断此类疾病。此外,还可通过MRI判断此类疾病的损伤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接力穿支皮瓣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皮瓣、接力穿支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瓣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皮瓣和接力穿支皮瓣设计,采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手足外二科收治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背及足底部,足底部创面均累及负重区,创面均合并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5.0 cm~16.0 cm×8.0 cm,所切取ALTPF面积8.0 cm×5.5 cm~18.0 cm×8.5 cm,均为分叶皮瓣。术前采用高频CDU结合CTA造影确定2条皮瓣穿支血管,以此为中心,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于大腿股前外侧区域设计一适宜面积及形状的穿支皮瓣,切取皮瓣过程中,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可明显削薄皮瓣厚度,切取后根据创面形状,在确保2条穿支血管均供血有效后,于2条穿支之间进行分叶,最后覆盖于足部创面,并保证皮瓣覆盖足底负重区。皮瓣供区处理情况:8例患者供区均直接予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足踝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移植8例ALTPF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所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外观菲薄。皮瓣供区随访情况: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瘢痕轻度增生。足底皮瓣耐磨程度佳,无患者诉行走后皮瓣出现破损、出血、肉芽组织增生的情形。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分为95.6分。结论: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勤官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膝关节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勤官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和痛风的膝关节病变肌骨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期加强海勤官兵HUA的预防和管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康复疗养的海勤官兵,经临床确诊HUA患者168例,其中,确诊为痛风22例(痛风组),其余146例为无症状HUA(无症状HUA组);选取同期在本中心康复疗养的58例血尿酸正常的海勤官兵作为对照组。对上述3组人员的膝关节、踝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及关节周围肌腱、软组织行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肌骨超声检查,分析比较3组海勤官兵血清尿酸水平与关节软骨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HUA组比较,痛风组血尿酸水平和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高( P<0.05),滑膜增生、滑膜炎、滑膜囊积液、双轨征、骨侵蚀、痛风石6个特征性声像图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P<0.05),平均软骨厚度和最大痛风石直径均明显增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HUA组双轨征、痛风石是海勤官兵HUA发病的影响因素( P<0.05或 P<0.01)。痛风组滑膜增生、滑膜炎、滑膜囊积液、双轨征、骨侵蚀、痛风石6个特征声像图及平均软骨厚度、最大痛风石直径均为海勤官兵痛风的危险因素( P<0.05或 P<0.01)。 结论:肌骨超声可识别早期无症状HUA尿酸盐晶体沉积及关节结构的改变,能为早期诊断无症状HUA和痛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邻近2处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邻近2处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邻近2处软组织缺损伤患者6例10指,均为男性,年龄35~53岁,平均39.5岁。示、中指掌侧软组织缺损3例,中、环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例,拇指掌、背侧软组织缺损1例,示指掌、桡背侧软组织缺损1例。单个创面缺损面积2.5 cm×1.5 cm~4.0 cm×2.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7.5 cm×2.0 cm~10.0 cm×3.0 cm,均为急诊一期修复。同时修复指掌侧固有神经3例5指;修复指深屈肌腱2例2指。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患者出院后电话或微信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手部功能。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皮瓣发生静脉危象1例,予创口拆线,湿敷肝素,创口持续缓慢渗血,3 d后静脉危象解除。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2.8个月。皮瓣质地、外观满意。修复神经的手指感觉恢复S 3~S 3+,静态TPD为7~12 mm,未行神经修复的术后半年皮瓣逐渐具有保护性感觉,手指功能恢复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5例,良1例。 结论: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邻近2处软组织缺损供、受区在同一肢体的邻近区域,手术操作简便,供区较隐蔽,皮瓣厚度与手部皮肤相近,术后皮瓣外观、质地及功能恢复满意,是临床修复手指邻近2处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贵阳钢厂职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6~58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每组16例。分别采用自体PRP、双层人工真皮或两者联合进行创面治疗,并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自体刃厚头皮移植术。Ⅱ期术后7 d,观察患者自体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后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Ⅱ期术后7 d,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P+人工真皮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0)、(24±4)d,均较单纯PRP组的(24.4±5.5)、(30±8)d明显缩短( P<0.05),也均较单纯人工真皮组的(24.8±4.9)、(32±8)d明显缩短( P<0.05)。创面愈合后3、6个月,PRP+人工真皮组患者瘢痕柔软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纯PRP组( Z值分别为12.91、15.69, P<0.05)和单纯人工真皮组( Z值分别为12.50、12.91, P<0.05)。3组患者瘢痕色泽、充血情况、厚度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人工真皮组有1例患者覆盖双层人工真皮后10 d,因局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双层人工真皮部分液化脱落,予创面换药,同前再次行人工真皮移植及后续治疗;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确切,不仅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面愈合后远期瘢痕柔软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9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11例伴有血管损伤的前臂远端或腕部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吻合及肌腱修复;9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8例行桡骨外固定架固定。残留创面位于前臂远端掌侧5例、腕部掌侧4例、前臂远端背侧及腕部背侧各1例,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10.0 cm×6.0 cm。采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2 cm×3.5 cm~11.0 cm×7.0 cm。1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余10例患者供瓣区创面部分闭合后,取同侧大腿游离皮片修复,游离皮片面积为4.0 cm×2.0 cm~8.5 cm×5.0 cm。观察术后皮瓣、皮片和患肢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肢外观的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皮片及患肢成活,无创面感染及水疱形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皮肤相近;供瓣区皮片修复区域较平整,边缘出现环形瘢痕。末次随访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15 mm;7例患者对患肢外观非常满意,4例患者对患肢外观满意。结论: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吻合血管后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桡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