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通过观察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关节肿痛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探讨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1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2给予基础治疗+痛风舒汤口服,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痛风舒汤口服+虎力散外敷.收集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关节肿痛程度、血尿酸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止痛消肿疗效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降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1(P<0.05),但和对照组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痛风舒汤联合虎力散可以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并具有一定的降血尿酸水平以及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力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虎力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检索TCMSP筛选虎力散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结合UniProt数据库挖掘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挖掘RA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图。通过对关键靶点基因进行分析后,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以关键靶点蛋白为基础,实现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虎力散胶囊34个有效活性成分和530个药物靶点蛋白,RA相关基因1 071个,药物和疾病共同靶点44个。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发现IL6、VEGFA、EGFR、CASP3、MAPK8等可能是虎力散胶囊治疗RA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00条相关信号通路,包括AGE-RAGE、IL-17、TNF等经典信号通路。结论:虎力散胶囊药对治疗RA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其关键作用靶点及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结果。结果: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女性10例、男性3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可伴有寒战、乏力、多汗、关节痛和头痛等症状。13例患者中,12例出现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或暗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1例出现双下肢红色斑疹,皮疹2 ~ 10 mm大小不等,均无瘙痒和疼痛症状,压之不褪色。所有患者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均阳性;4例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27.1 ~ 146.4 mg/L、22 ~ 79 mm/hr;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降低各1例,分别为64 × 10 9/L和96 g/L;7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51 ~ 204、45 ~ 210 U/L;2例患者肌酐增高,检测值范围为92.6 ~ 125.3 μmol/L;3例患者尿常规异常;1例患者并发骨损害。13例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治疗后,12例治愈,1例好转,治疗有效率达100%。 结论: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的发病率较低,当患者有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并有发热、皮疹症状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布鲁氏菌病,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19orf12基因p.Gly58Ser纯合突变导致线粒体膜蛋白相关性神经变性病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病(NBIA)是一组罕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以脑组织不同程度的铁代谢异常和过量铁沉积为特征,其中最常见症状为锥体外系症状,亦可合并不同程度的锥体束、小脑、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精神认知、视觉功能障碍。文中报道1例2020年12月于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NBIA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做致病性分析。患者为13岁男性,4岁起病,呈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首发症状为痉挛步态,随病情进展出现智能减退、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和视力下降。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苍白球及黑质T 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呈对称性低信号,无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中普遍存在的“虎眼征”。患者经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可见C19orf12基因第2号外显子c.172G>A纯合突变,导致第58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色氨酸(p.Gly58Ser),其父亲和母亲为姨表兄妹(近亲婚育),均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该突变位点未见文献报道,为新突变,根据ACMG指南考虑为可能致病变异。该位点保守性预测提示高度保守。该患者最终被诊断线粒体膜蛋白相关性神经变性病(MPAN)即NBIA4型,丰富了MPAN的突变数据库,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东北梅花鹿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豹的主要猎物,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格局对东北梅花鹿的保护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国家公园珲春保护区内,通过非损伤方法获得遗传样本,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该梅花鹿种群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1,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有限的扩散能力常常导致种群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模式,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在0-1km距离等级内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据此可推测,该地区梅花鹿扩散距离为1km左右.STRUCTURE分析表明,珲春地区梅花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各种空间变量可以显著影响物种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5个变量,研究其对梅花鹿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这5个变量多被认为与大中型哺乳动物扩散阻碍相关.依据5个变量建立了 336个阻力模型,并进行偏曼特尔检验.其中,依据海拔、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假设建立的246个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综合所有变量的15个生境适宜性模型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的关系也都不显著.在依据坡度假设建构的75个阻力模型中,只有1个模型与遗传距离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同时也是在控制空间自相关影响后,在所有模型中与遗传距离相关性最高的模型.根据该模型推测,最适宜梅花鹿扩散的坡度为10°,梅花鹿可能倾向于利用缓坡进行扩散.结果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1990-2015年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是重要的水禽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土地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适宜性逐渐引起生态学家的重视.本文以Landsat TM/ETM+/OLI和HJ-1B为遥感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土地覆被空间信息;采用综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水源状况(湖泊和河流密度)、干扰条件(居民地和道路密度)、遮蔽物(土地覆被类型和坡度)和食物丰富度(NDVI)等因子的权重;根据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获得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结果,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5年间,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最好区域面积减少3.2%,主要由于湿地开垦和退化;适宜性最好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挠力河、乌苏里江、穆棱河以及兴凯湖等水补给充足的沿岸区域.适宜性良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饶河县,到2010和2015年,虎林县和抚远县也变为适宜性良好区域的重要分布区,主要由于该区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适宜性一般区域分布较零散,其面积先增加后减少.适宜性差的区域面积在1990-2000年间增加6.7%,2000-2015年间减少3.1%.土地覆被变化是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等级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气候的变干、变暖使水禽栖息地适宜性降低;保护区的建立使水禽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及白藜芦醇在大鼠胃肠道吸收的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虎杖提取物在大鼠胃及小肠中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以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测定灌流高、中、低剂量虎杖提取物后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二者在胃、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结果:虎杖提取物在胃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经SPSS 17.0软件分析,低剂量组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的吸收速率与中、高剂量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组别之间白藜芦醇吸收速率分析结果为F=609.724,P<0.05.当虎杖提取物给药剂量为600 mg·L-时,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925,0.575 h-;不同剂量组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Ka及吸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在胃内吸收具有浓度饱和现象,可能是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机制;而白藜芦醇在胃内的吸收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不同质量浓度虎杖提取物对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肠吸收没有影响,吸收无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肠道内的吸收可能是被动扩散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含乌头碱中成药临床安全用药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含乌头碱中成药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点,此类药品多含有川乌、草乌附子或雪上一枝蒿,以祛风除湿或温中补阳为功效,需要严格遵照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使用.但此类药品种类繁多,不仅部分中西医师对于药品性效特征不了解,而且还时常存在多科室联合用药的情况,增加了乌头碱中毒的风险.该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近2年的含毒中成药处方点评和用药宣教工作经验提炼为“辨证-辨量-辨毒”3个核心要素,并采用客观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以虎力散胶囊和祛风止痛胶囊为例,构建包含3类9项36个指标的风险评估数字量表,实现对于含乌头碱中成药治疗方案的治疗风险预估和治疗现状评估.以现有上述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案例报道的验证显示,该风险评估量表可以提示药物治疗方案的风险,标识药物治疗现状的风险等级.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含毒中成药的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了方法学范例,也有助于不熟悉中医药理论的医师和药师快速掌握含毒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关键环节和风险防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综合治疗上臂中段高位桡神经锐器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臂中段高位桡神经锐器伤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手外科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上臂中段桡神经锐器伤完全离断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左侧12例,右侧4例;刀伤12例,玻璃割伤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1~72 h.均采用显微镜下端对端神经外膜间断无张力缝合法行一期修复.术后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分散片口服促进神经恢复;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内注射营养神经治疗3个疗程;给予针灸理疗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2个月.随访观察虎口感觉恢复情况、腕关节背伸度数,采用手法肌力检查(MMT)评定伸腕伸指肌肌力.结果 虎口感觉恢复的优良率93.8%.腕关节背伸功能的优良率87.5%.前臂旋后功能恢复满意,腕关节背伸均能够达到功能需要,拇指背伸、伸指基本满足功能要求,单独伸食指、小指不满意.肌力恢复的优良率:腕伸肌93.8%,旋后肌93.8%,指总伸肌87.5%,拇长伸肌81.3%.结论 精确的显微吻合桡神经及规范、系统的综合治疗有利于高位桡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入肌点越远肌肉肌力恢复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虎力散酊剂超声穴位透入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虎力散酊剂超声穴位透入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7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虎力散酊剂超声穴位透入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肿胀及疼痛的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肿胀疼痛评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虎力散酊剂超声穴位透入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