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至2018年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病毒病原学监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监测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中病毒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以指导儿童时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合理防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样疾病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Ⅰ至Ⅳ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2 271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182月龄,其中1 280例(56.4%)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呼吸道病毒。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1%(343/2 271)、12.5%(284/2 271)、8.4%(191/2 271)、7.8%(177/2 271)、5.1%(116/2 271)和6.7%(152/2 271)。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3, P<0.05),检出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高有升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12月龄患儿中的检出率为9.7%(35/361),高于其他年龄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常在冬季和夏季出现2个流行峰,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冬季流行为主,肠道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分别以春夏季和夏季流行为主。 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冬季高发,强烈推荐儿童广泛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以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连续监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对于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冬季PICU主要住院病种,也是冬季医疗资源主要消耗因素。因毛细支气管炎而机械通气患者的诊治尚未标准化,本文旨在评估各中心治疗方式及预后是否具有差异。设计和场所:英国伦敦3家三级PICUs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心A、B、C)。方法:对2012至2016年间因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治疗的462例1岁以下患儿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包括所有镇静用药,48 h累积液体平衡性和气管插管位置(经口或经鼻)。主要预后指标为IMV持续时间。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测试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各中心间IMV时间差异,混杂因素包括校正孕周(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氧饱和度指数(oxygen saturation index,OSI),合并细菌感染,早产,呼吸道合胞病毒状态,死亡风险评分和合并症。结果:基线特征相似,A中心死亡风险评分较高,C中心入院OSI较高。A中心使用苯二氮 类和阿片类镇静剂最多,经鼻气管插管最少而48 h时平均累积性液体平衡最高。A中心校正平均IMV持续时间较C中心长44%(95% CI 25%~66%, P<0.001)。大多数混杂因素与IMV持续时间有关;所有均在生物学上似乎可信。CGA与IMV持续时间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呈负相关,而在足月或32~37周的早产儿则并非如此(交互作用)。这表示在校正年龄为0月时,32周以下婴儿平均IMV时间比足月婴儿长55%;此效应在8月龄时消失。 结论:各中心医疗行为和患儿预后均存在差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望通过科学实施"最佳医疗集束化管理"进一步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儿童呼吸道危重症的常见原因.除了病毒本身复制引起的危害,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稳态失衡,诱发细胞因子风暴,严重损伤组织和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随着多种病原学检测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呼吸道病毒得以早期精确诊断.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规范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积极开展免疫接种,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在孕产妇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分析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在孕产妇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参照入组标注,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杭州市拱墅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40例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金莲花颗粒(8 g/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1周,观察组采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 mg/次,2次/d)口服连续治疗1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良好结局[97.50%(39/4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28/40)],扁桃体红肿消失时间[(21.50±3.43)h]、鼻塞流涕消失时间[(23.49±3.40)h]、发热消失时间[(25.32±1.16)h]、咳嗽咳痰消失时间[(28.85±4.30)h]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9.76±4.62)h、(39.88±3.90)h、(53.97±4.89)h、(47.67±5.71)h],治疗后C-反应蛋白[(37.66±5.79)mg/L]、降钙素原[(5.22±0.93)u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12.35±3.30)ng/L]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5.28±6.23)mg/L、(7.41±1.97)ug/L、(25.67±6.62)ng/L],不良反应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2.5%(1/40)],生理职能评分[(32.80±±7.26)分]、心理职能评分[(28.34±5.86)分]、社会功能评分[(27.44±6.34)分]、环境领域评分[(26.77±5.52)分]和情感职能评分[(27.89±3.5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97±5.85)分、(18.96±3.60)分、(18.00±3.02)分、(18.22±3.98)分、(18.05±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4,P=0.001;t=12.247、10.825、16.369、13.628,P值均=0.001;t=12.863、4.103、10.445,P值均=0.001;χ2=3.914,P=0.048;t=6.013、10.511、8.742、11.106、11.081,P值均=0.001).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良好,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考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疗程 5d.检测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体温、中医证候评分、免疫指标(IgA、IgG、IgM、补体C3 和C4)、炎症指标(ESR、IL-2、IL-6)、Th1/Th2 免疫应答状态(Th1 细胞比例、Th2 细胞比例、Th1/Th2)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消失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2 组体温、中医证候评分、炎症指标、Th2 细胞比例降低(P<0.05),免疫指标、Th1 细胞比例、Th1/Th2 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可快速控制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局部炎症,均衡免疫应答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炎琥宁注射液.比较2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平均退热时间、咽部充血消失时间、鼻塞流涕及咳嗽消失时间,评价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 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加速患儿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叶桑菊汤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四叶桑菊汤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给予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四叶桑菊汤治疗.观察2组中医症状积分、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检测T淋巴细胞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 (IL-10)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鼻塞喷嚏、咽喉肿痛、发热流涕、痰液黏稠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热、流涕、咳嗽、咽喉红肿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5.51% (P<0.05);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稍高于对照组6.12%(P>0.05).结论:四叶桑菊汤联合热毒宁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瘟解毒汤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病毒性鼻炎、咽炎、喉炎,常见的病毒类型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常见症状有鼻塞、肌痛、发热、咳嗽及周身不适.在所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病毒性感染占比高达80%,具有传染性,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出现听力下降、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引起高度重视[1-2].为此,本文采用清瘟解毒汤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氮唑核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常规、CRP及SAA联合快速检测在孕妇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血常规、CRP及SAA联合快速检测在孕妇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该院收治的230例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产检的50名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常规、CRP及SAA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并比较观察组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者的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并比较血常规、CRP及SAA单项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两组孕妇血常规、CRP检测水平及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SAA检测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者的SAA检测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常规、CRP及SAA联合快速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血常规、CRP及SAA联合快速检测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常规、CRP及SAA联合快速检测在孕妇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单项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