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 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 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 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层螺旋CT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和大小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及弥散程度与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及大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1—9月期间,33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阑尾穿孔除外)的腹部CT图像,将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分为5个部位,即膈下、肝门、中腹壁、肠系膜间和盆腔。按手术探查结果,将33例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穿孔组(23例)和下消化道穿孔组(10例),分析不同位置的腹腔游离气体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关系。另外,通过观察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弥散程度,建立两个分析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模型与消化道穿孔大小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穿孔组中,有91.3%(21/23)可观察到肝门部游离气体,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而下消化道穿孔组中,有8/10可观察到肠系膜间游离气体,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组(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肝门部游离气体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1.4%;肠系膜间游离气体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1.3%。两组观察到膈下、中腹壁和盆腔游离气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OC曲线显示,当腹腔内出现4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2 cm,对应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100%;提示穿孔直径>2 cm时,腹腔游离气体高度弥散。当腹腔内出现3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1 cm,对应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6.2%;提示穿孔直径<1 cm时,腹腔游离气体相对局限。 结论: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可帮助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定位和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时Erbin与Bax/Bcl-xL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时Erbin与Bax/Bcl-xL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SPF级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32只,SPF级雄性Erbin(-/-)C57BL/6小鼠32只,6~8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两种小鼠分为2组( n=16):野生型假手术组(WT+Sham组)和野生型脓毒症组(WT+S组)、Erbin(-/-)假手术组(EKO+Sham组)和Erbin(-/-)脓毒症组(EKO+S组)。采用中度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脓毒症模型。记录CLP后7 d生存情况。于CLP后24 h时,检测血清TNF-α、IL-10、IL-1β、Cr、BUN和LDH浓度,随后取肾组织进行肾损伤评分,TUNEL法确定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leaved-caspase-3、Bcl-xL和Bax的表达。 结果:与各假手术组比较,各脓毒症组生存率降低,血清IL-1β、IL-10、TNF-α、Cr、BUN和LDH浓度、肾损伤评分和细胞凋亡率升高,肾组织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上调,Bcl-xL表达下调( P<0.05);与WT+S组比较,EKO+S组生存率降低,血清IL-1β、LDH、TNF-α、Cr和BUN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血清IL-10浓度降低,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上调,Bcl-xL表达下调( P<0.05)。 结论:Erbin可抑制Bax/Bcl-xL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室间隔穿孔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在不同时间手术的病死率以及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分析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 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 结果:100例患者院内病死率56%,其中手术治疗患者病死率34.9%,保守治疗患者病死率91.9%,手术患者中0~3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63.6%,4~14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38.1%,14天以上手术者院内病死率22.6%;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心率、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运重建比例、穿孔大小、休克分期、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上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B型脑钠肽(BNP)水平、肌酐水平以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生存组( P<0.05)。二元回归模型中纳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BNP水平与患者死亡呈正相关性。 结论:手术修复是大多数VSR患者最有效治疗方式,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代偿期心衰的VSR患者延迟手术可能有更多获益。此外,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及BNP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夹层并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夹层并穿孔病例的诊断治疗经过。患者女,63岁,因“胸闷4年,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显示后间隔基底部可随心动周期改变的无回声囊腔,内可探及花色血流,左室面间隔见左室入囊腔血流信号,右室面间隔见多束细小左向右分流,超声诊断为室间隔基底部夹层并穿孔。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室间隔基底部夹层血肿并左向右分流束。遂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急性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 -1·min -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 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 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 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 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 P>0.05)。 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23例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估病灶长径(1.90±0.83)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3例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术后发生迟发出血5例(21.7%),高淀粉酶血症3例(13.0%),轻度急性胰腺炎6例(26.1%),胰管支架移位1例(4.3%),经内科治疗或内镜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穿孔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病灶整块切除率82.6%(19/23),完全切除率78.3%(18/23)。术前内镜超声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的19例病灶,术后病理均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疑似累及黏膜下层或胰胆管末端的4例病灶,其中2例证实局限于黏膜层,另2例侵及黏膜下层,遂追加外科手术。共18例患者接受了后续随访,其中14例术后病理达到完全切除,有2例(14.3%,2/14)分别在术后12个月、51个月时发现肿瘤复发,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后未再复发;另4例术后病理未达到完全切除的随访患者中,1例内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另外3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加强术前评估,警惕围手术期并发症,注意术后定期内镜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射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胃壁穿刺点位置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X射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穿刺点位置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因吞咽困难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行X射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手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57.3±12.6)岁,年龄范围22~90岁。描述全部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穿刺点分布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分析不同胃型以及穿刺点位置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 结果:67例吞咽困难患者均行X射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胃空虚状态下,30例患者的穿刺点位于胃大小弯中点,28例偏向胃大弯侧,9例偏向胃小弯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瀑布型胃5例,与其他胃型存在显著差异( χ2=3.889, P=0.049);其中6例患者的术后疼痛与穿刺点位置有关,5例偏向胃大弯侧,1例偏向胃小弯侧。 结论:X射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手术安全可靠,胃壁穿刺点空虚与扩张状态不完全一致,术后疼痛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胃型以及空虚状态下穿刺点的位置变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内皮微粒及肾脏皮质微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特点及其与血浆内皮微粒(EMP)表达之间的关系,评价血必净注射液作为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每组10只。采用高位结扎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翻动盲肠,不进行结扎穿孔。基于高位结扎CLP致死率高,血必净组于制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 mL/kg、12 h 1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90 mg/kg、6 h 1次;阳性药物对照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Sha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相同频次进行干预。术后48 h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和血乳酸(Lac);应用测流暗场成像技术监测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采用哌莫硝唑免疫组化法评估肾组织缺氧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EMP水平,并分析EMP与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测量血肌酐(SCr),并采用肾组织损伤评分(Paller评分)评价肾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结果:与Sham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大鼠灌注血管密度(PVD)、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MAP均明显下降,缺氧指示剂哌莫硝唑阳性表达明显增加,Lac、EMP、Paller评分和SCr均明显升高。但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明显改善,PVD和MFI显著升高〔PVD(mm/mm 2):16.20±1.20比9.77±1.12,MFI:2.46±0.05比1.85±0.15,均 P<0.05〕,Lac水平明显降低(mmol/L:4.81±1.23比6.08±1.09, P<0.05),MAP略有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4.00±2.00比80.00±2.00,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而这种效应不依赖于MAP的改变。血必净组肾脏皮质哌莫硝唑阳性表达量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明显降低〔(35.89±1.13)%比(44.93±1.37)%,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脏缺氧程度。血必净组大鼠血浆EMP水平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10 6/L:3.49±0.17比5.78±0.22, P<0.05),且EMP水平与PVD和MFI均呈显著负相关( r值分别为-0.94和-0.95,均 P<0.05),提示脓毒症大鼠血浆EMP水平升高与肾脏皮质微循环障碍高度相关,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EMP的产生。血必净组Paller评分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分:46.90±3.84比62.70±3.05, P<0.05),SCr水平亦明显低于阳性药物对照组(μmol/L:121.1±12.4比192.7±23.9, 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损伤程度,改善肾功能。 结论:作为抗菌药物的辅助治疗,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血浆EMP表达,改善肾脏皮质微循环,减轻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LKL-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坏死性炎症反应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MLKL)介导的肺脏细胞坏死激活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在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BALB/c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组(CLP组)和特异性抑制剂坏死抑制素-1(Necrostatin-1)干预组(CLP+Nec-1组,制模前10 min经尾静脉注射Necrostatin-1溶液20 mg/kg),每组6只。术后2 d,经眼眶取血并断颈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肺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EB)法检测肺血管通透性,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正常;CLP组肺泡腔和肺间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侵润,肺泡壁明显增厚;CLP+Nec-1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较CLP组明显好转。与Sham组比较,CLP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88.00±0.00)%比(78.00±0.01)%〕,肺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EB含量(mg/L):11.82±1.15比4.00±0.71〕,坏死性炎症反应相关分子,即肺组织磷酸化MLKL(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p-MLKL/GAPDH:0.34±0.04比0.12±0.01,NLRP3/GAPDH:0.47±0.07比0.16±0.04,IL-1β(ng/L):183.56±9.61比44.14±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与CLP组比较,CLP+Nec-1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下降〔(81.00±0.01)%比(88.00±0.00)%〕,肺血管通透性降低〔EB含量(mg/L):7.90±0.00比11.82±1.15〕,肺组织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下降〔p-MLKL/GAPDH:0.13±0.03比0.34±0.04,NLRP3/GAPDH:0.18±0.04比0.47±0.07,IL-1β(ng/L):113.81±6.62比183.56±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坏死性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蛋白MLKL和NLRP3的表达水平在脓毒症小鼠肺组织中显著上调;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可明显减轻脓毒症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MLKL-NLRP3通路被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