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在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在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收治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接受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干预为据分为两组,2019年1~6月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加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干预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试验组,对两组干预后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Barthel指数、BADS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对急性脑梗死者施加干预,可显著提升急性脑梗死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功能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梗死合并肌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肌少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肌少症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均与观察组相匹配的非肌少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如吸烟史、饮酒史、生化指标、合并疾病情况、营养情况等)、去脂体重指数(FFM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用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NIHSS、ADL评分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用于评估社会回归能力)。对肌少症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观察组患者FFMI[(17.70±0.36)比(17.90±0.26)kg/m 2, t=3.751]及NIHSS[(15.00±3.51)比(12.17±3.21)分, t=-4.947]、ADL评分[(28.64±6.70)比(37.14±6.68)分, t=7.518]均较对照组低(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与入院时比较,NIHSS、ADL评分均有好转,但观察组患者NIHSS[(-1.99±1.17)比(-3.93±1.47)分, t=8.651, P<0.05]、ADL[(6.64±4.32)比(15.50±5.05)分, t=-11.158, P<0.05]恢复幅度较对照组低;而且观察组患者SIS评分较对照组低[(64.59±5.48)比(74.51±4.58)分, t=-11.63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体重下降( OR=5.094)、骨质疏松( OR=2.856)、激素水平异常( OR=1.885)及合并疾病>3种( OR=2.045)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合并肌少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明显,且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社会回归能力均低于未合并肌少症的脑梗死患者。体重下降、骨质疏松、激素水平异常及合并疾病>3种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在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在急性脑梗死(ACI)恢复期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ACI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ender健康促进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D-RISC、SCSQ积极应对、ESCA、FMA、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NIHSS、SCSQ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可减轻ACI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弹性、自护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桥脑小脑束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 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 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同病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FC)的影响,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图命名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机制。方法:选取28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纳入患者组,根据其病程又进一步分为急性期组(共16例)和恢复期组(共12例),同时选取18例中老年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tDCS阳极刺激患者左侧外侧裂后部周围区(PPR),每周治疗5 d,治疗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行rs-fMRI检查及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图命名量表评分,观察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结果:治疗后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PACA图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与正常受试者比较,患者组双侧大脑半球均存在多个脑区与Wernicke区的FC减低,且以优势半球的改变更显著。经tDCS治疗后,发现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双侧额颞叶与Wernicke区的FC均显著增强。进一步比较还发现,治疗后急性期组双侧颞枕叶F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而恢复期组治疗前FC增强的左侧颞叶在治疗后FC则明显减低。 结论:fMRI技术可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进行精准、无创评估;tDCS可能通过增强双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集中于额颞叶部位)与Wernicke区的FC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图命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18、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白细胞介素 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相关性,为早期预防VCI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0例,按照是否合并认知障碍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57 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56例)和血管性痴呆组(vascular dementia,VaD,47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 A)测评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采用Pullicino梗死灶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梗死面积(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分别在脑梗死急性期(0~7 d)、恢复期(15~30 d)和6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BDNF、IL-18的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不同梗死面积对血清BDNF、IL-18、hs-CRP的影响,比较NCI、VCIND和VaD三组患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VCI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小面积梗死组血清BDNF的水平和MoCA评分分别显著高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其血清IL-18、hs-CRP水平分别显著低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CI组、VCIND组、VaD组的BDNF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减趋势,急性期和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L-18、hs-CRP水平在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BDNF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IL-18、hs-CRP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BDNF、IL-18和hs-CR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后VCI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BDNF发挥了积极的保护作用,IL-18和hs-CRP对认知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血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VCI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急性白血病首次诱导缓解后合并脑梗死报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诊疗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案例,综合分析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相近案例回顾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我院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为罕见,血凝学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但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时白细胞明显升高,且既往合并高血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方案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另外,2例患者均在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增高.结论:急性白血病后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少见,机制尚不明确.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发病时高白细胞、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升高均为可能原因,临床诊疗时应加强诊疗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丹膝颗粒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丹膝颗粒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6 月—2023年 6 月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脑神经内科收治的 120 例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0.48 g/次,1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丹膝颗粒,1 袋/次,3 次/d.两组用药 20 d观察治疗情况.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好转时间、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NC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头晕、眩晕、肢体麻木、中枢性面瘫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CS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CSE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p-PLA2、NSE、Hcy水平均显著降低,而BDNF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 Lp-PLA2、NSE、Hcy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 BDNF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3.33%(P<0.05).结论 丹膝颗粒联合曲克芦丁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神经行为认知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并发糖尿病足治愈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报告1 例因急性脑梗死在外院住院治疗时发现右足糖尿病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患者发现糖尿病足后由外院转入北海市人民医院,予控制血糖、降压、抗血小板聚集、加强营养、肢体康复等治疗,糖尿病足创面在预留局部皮瓣基础上行多次清创、抗感染、负压封闭引流及换药治疗.结果: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良好,治疗2 个月后创面基本愈合.结论:在控制感染和血糖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脑梗死用药情况和创面具体情况制定创面处理方案,进行个性化治疗,是有效且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