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并发感染性皮疹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并发感染性皮疹的临床特点,积累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9月至2020年8月合并感染性皮疹的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4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3例(60.0%),女性182例(40.0%),重症组106例(23.3%),非重症组349例(76.7%)。中位月龄16.0(9.0,42.0)个月。皮疹出现于肺炎病程中的(6.9±5.2)d,皮疹持续时间(6.0±3.1)d,皮疹形态呈多形性,其中以非特异性的斑丘疹(67.5%)最常见。B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共91例(20.0%),其次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为85例(18.7%),50例(11.0%)患儿存在EB病毒再激活感染。重症组的中位发病月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皮疹出现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CRP升高、PCT升高、IgE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及EB病毒再激活感染率均高于非重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3 467.0, t=6.500、4.923、3.098、2.998, χ2=13.445、15.391、8.208、5.313、29.839、13.474, P均<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一般情况、肺外并发症、呼吸音减低以及恢复期发热伴皮疹。 结论: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程中伴发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皮疹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原学有一定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变化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7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周的血清IgM与IgG抗体进行分析,按恢复期抗体水平分为IgM(-)/IgG(+)和IgM(+)/IgG(+)组,比较影响抗体水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因素。结果:发病后0~3天,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抗体阳性率,而发病两周后抗体阳性率高于核酸。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gM转阴的因素包括年龄、核酸转阴时间、是否使用新冠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及临床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酸转阴时间( P=0.020)和临床分型( P<0.01)为影响IgM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随核酸转阴时间延长,IgM转阴延迟;与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相比,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IgM转阴时间延迟,抗体水平更高。 结论: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动态检测抗体水平对于免疫功能评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鼠脊髓挫伤后慢性期脊髓微血管网络的三维形态学表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SRμCT)表征大鼠脊髓挫伤(SCC)后髓内微血管在慢性恢复期的三维形态计量学特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取自中南大学动物实验中心)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 n=16/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建立SCC模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行脊髓血管灌注造影并取标本行SRμCT扫描成像( n=8/组)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n=8/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SCC后的慢性恢复期,大鼠后肢BMS评分仅恢复至正常水平的61.1%~64.7%,髓内血管再生进入平台期。RECA-1+血管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2±21.30)/mm 2比(100.25±21.81)/mm 2, t=1.194, P>0.05],血管容积比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5±1.72)%比(12.61±1.87)%, t=1.936, P>0.05],分支节点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600.0±1 319.1)/mm 3比(4 025.0±1 513.5)/mm 3, t=0.810, P>0.05),中央沟动脉血管分支计数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29.8)/mm 3比(126.3±32.1)/mm 3, t=-0.354, P>0.05]。 结论:大鼠SCC后慢性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入平台期可能与脊髓髓内微血管内源性再生的终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在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在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收治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接受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干预为据分为两组,2019年1~6月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加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干预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试验组,对两组干预后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Barthel指数、BADS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执行能力多层次整合训练模式对急性脑梗死者施加干预,可显著提升急性脑梗死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功能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接受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8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喉罩机械通气全身麻醉组(喉罩组, n=40),年龄20~65(46.8±10.1)岁;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组(鼻咽通气道组, n=40),年龄26~65(45.5±12.1)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临床恢复评分(CRS)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前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术中和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鼻咽通气道组患者的CRS评分 M( Q1, Q3)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分别为8(8,9)、8(8,9)、8(8,9)、9(9,9)和10(10,11)分,均高于喉罩组的7(6,8)、7(7,8)、7(7,8)、8(8,8)和9(8,9)分(均 P<0.001);鼻咽通气道组MOAA/S评分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分别为5(5,5)、5(5,5)、5(5,5)、5(5,5)分,均高于喉罩组的4(3,5)、4(4,5)、5(4,5)、5(5,5)分(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47.8±4.3)s、(4.1±1.7)min和(4.5±1.7)min,均低于喉罩组的(138.8±4.2)s、(7.2±2.9)min和(8.1±2.7)min(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84.9±10.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喉罩组的(93.2±7.5)mmHg( P<0.05);扩张宫颈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为(22.0±5.9)mmHg,低于喉罩组的(37.2±2.2)mmHg( P<0.05);宫内操作、拔管时的PetCO 2分别为(45.5±6.7)、(41.6±4.5)mmHg,均高于喉罩组的(39.2±4.1)、(38.6±3.6)mmHg(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17.5%(7/40),喉罩组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嗜睡的发生率为2.5%(1/40),低于喉罩组的17.5%(7/40)( 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体动和术中知晓的发生。 结论: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宫腔镜日间手术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尼莫地平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每组54例。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74%(49/54),高于对照组的75.93%(41/54)(χ 2=4.267, P=0.039)。治疗2周后,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为(4.17±0.24)mPa/s、全血低切黏度为(9.27±1.98)mPa/s、血浆黏度为(1.07±0.19)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1)mPa/s、(13.69±2.13)mPa/s、(1.34±0.23)mPa/s( t=6.560、11.169、6.651,均 P<0.05);研究组CD 3+为(48.59±4.59)%、CD 4+为(44.24±6.17)%、CD 4+/CD 8+为(1.91±0.17),均高于对照组的(44.97±5.31)%、(39.55±5.13)%、(1.47±0.22)( t=3.790、4.295、11.629,均 P<0.05);研究组CD 8+为(23.13±5.62)%,低于对照组的(26.97±4.26)%( t=4.001, P<0.05);研究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为(28.87±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7.91±1.45)分( t=4.197, P<0.05),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9.63±2.19)分,低于对照组的(15.27±1.97)分( t=14.070, P<0.05)。 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及T细胞亚群,且安全可靠,疗效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其进行调查。住院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失访7例,3个月时失访8例,6个月时失访3例,最终共182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最终获得心理弹性下降、心理弹性升高、心理弹性平稳、心理弹性低水平下降4条心理弹性类别轨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心理弹性轨迹,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予以个性化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与血清抗体检测在儿童百日咳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血清抗百日咳毒素免疫球蛋白G(AntiPT-IgG)水平检测对疑诊百日咳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10例百日咳疑似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百日咳鲍特菌培养及其特异核酸PCR检测,其中78例留取血清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ntiPT-IgG水平。结果:细菌培养与PCR组阳性率分别为21.8%和3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98, P>0.05)。咳嗽病程<2周病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1%,明显高于2~4周(14.3%)与>4周(9.1%)病例( χ2=6.522, P<0.05)。<2周病例PCR阳性率(39.6%)也明显高于咳嗽2~4周(25.7%)、>4周病例(13.6%)( χ2=6.126, P<0.05)。78例患儿血清AntiPT-IgG水平为(75.727±78.454) IU/mL,其中<2周和2~4周AntiPT-IgG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5.909 IU/mL和20.948 IU/mL,阳性率分别为14.7%和38.1%。>4周和恢复期AntiPT-IgG水平分别为(79.281±68.254) IU/mL、(107.242±75.750) IU/mL,阳性率分别为39.1%、57.1%。 结论:疫苗时代,应综合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辅助临床诊断百日咳。咳嗽病程<2周可疑患儿细菌培养和特异核酸的病原检测阳性率高,咳嗽病程4周后血清学检测辅助诊断更为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顽固性呃逆(IH)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甚至会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IH的治疗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西医治疗脑卒中后IH主要应用抗精神病药、肌松药、抗癫痫药、止吐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中药治疗脑卒中后IH采取辨证治疗,胃寒、胃热治法为温中散寒、清热泻火,和胃止呃;气逆痰阻治法为理气化痰,和胃降逆;瘀血阻滞治法为活血化瘀;脾胃虚寒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健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分分为述情障碍组与正常组。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评估应对方式,采用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评价健康行为,分析其与患者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结果:障碍组描述情感、识别情感、外向型思维及总分均高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可能障碍组描述情感、识别情感、外向型思维及总分均高于正常组;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得分低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自责、幻想、退避得分低于正常组;可能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得分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障碍组运动、烟酒及平均分低于可能障碍组及正常组,服药得分低于正常组;可能障碍组运动、烟酒及平均分低于正常组。述情障碍与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运动、服药呈负相关关系,与自责、幻想、退避、烟酒呈正相关关系(均 P<0.05)。 结论:脑梗死恢复期述情障碍发生率较高,述情障碍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述情障碍会降低坚持运动、规律服药健康行为,增加烟酒不健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