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诊断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 CI:0.650~0.808)和0.762(95% 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 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 P<0.05)。 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数恒牙先天缺失多学科联合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多数恒牙先天缺失、余留牙不齐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过程。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确定前牙位置并进行美学设计,正畸治疗排齐牙列,调整修复间隙,并通过数字化设计预测种植位点,最终完成种植修复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文内总结并探讨以正畸-种植修复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多数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过程中的诊疗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 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 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 方法:选取后牙正锁 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 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 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 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 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 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 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正锁 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 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 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正锁 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 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 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的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口内扫描数据测量和分析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为口腔临床提供牙体解剖学数据。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送至福州市维尔德义齿加工厂进行义齿制作的840颗全冠预备体口内扫描数据,除第三磨牙外,分为上下颌14个牙位(同颌同名牙归入相同牙位,每个牙位全冠预备体男女各30颗),使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分析各牙位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并根据各牙位数据均值进行分组,使每组最大和最小值与整组均值的差值≤±1.00 mm。分析各组肩台周径的差异及同组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影响( F=0.55, P=1.457),牙位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有显著影响( F=273.15, P<0.001)。根据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均值分为5组,1组包括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肩台周径为(16.62±2.21)mm;2组包括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0.78±2.48)mm;3组包括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2.09±2.72)mm;4组包括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肩台周径为(30.21±2.67)mm,5组仅有下颌第二磨牙,肩台周径为(31.34±3.18)mm;5组肩台周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各不相同,相同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性别差异,14个牙位可根据肩台周径长度大致分为5组,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分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畸附件或托槽的去除对牙釉质裂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性矫治矩形附件磨除和固定矫治金属托槽脱粘对附件及托槽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的影响。方法:收集80颗离体恒牙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牙冠中心为中心,选择5 mm×5 mm的正方形粘接区域,并按照该区域内或通过该区域是否有裂纹分为无裂纹组和有裂纹组。其中无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A组和托槽B组,有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C组和托槽D组,每组各20例。比较各组实验前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裂纹数量、裂纹总长度及最长裂纹的长度和宽度)的差异;有裂纹组内C、D组间牙釉质裂纹变化的差异。结果:附件A组树脂附件和托槽B组金属托槽及残余粘接剂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实验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件C组实验后牙釉质裂纹数量的 M( Q1, Q3)为1.00(0.25,1.00)( P=0.007),裂纹总长度的均值为(1548.69±1230.37) μm( P<0.001),最长裂纹的长度均值为(1471.56±1163.87) μm( P<0.001),宽度均值为(7.34±5.62) μm( P=0.034),较实验前略有减小;托槽D组实验后裂纹总长度 M( Q1, Q3)为2184.00(849.80,3097.36) μm( P=0.023)、最长裂纹的长度 M( Q1, Q3)为1676.98(638.59,2493.69) μm( P=0.006),宽度均值为(7.74±4.89) μm( P=0.037),较实验前也略有减小。 结论:矩形附件和金属托槽的去除过程并不会导致粘接区域新裂纹的出现;原本粘接区域有裂纹的牙齿,在矩形附件或金属托槽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原有的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可能会略微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和成人上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量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上颌后牙区颊侧的骨质情况,分析得出颧牙槽嵴微种植体植入的适宜位点以及不同年龄组骨量分布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111例曾拍摄锥形束CT的研究对象,测量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之间、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以及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的颊侧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高度。结果: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大,为(3.74±1.13) mm。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颊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在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成人(2.78±1.27) mm,青少年(3.52±1.32) mm, P=0.004]、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之间距离牙槽嵴顶9 mm处[成人(2.90±1.34) mm,青少年(3.82±1.78) mm, P=0.006]、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距离牙槽嵴顶7 mm处[成人(3.56±1.18) mm,青少年(4.05±0.98) mm, 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大于成年人。不同年龄组牙槽骨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最佳植入位置位于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之间;②青少年上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成年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及对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海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8月收治的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患者7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龈沟液VEGF、bFGF的变化,观察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1, P < 0.05)。术前两组龈沟液VEGF、bFGF、牙根长度、牙根管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术后研究组VEGF、bFGF、牙根长度、牙根管壁厚度分别为(43.25±4.87)ng/L、(40.72±4.83)ng/L、(8.95±0.27)mm、(3.08±0.24)mm,对照组分别为(39.90±4.80)ng/L、(36.05±4.66)ng/L、(8.55±0.18)mm、(2.90±0.20)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6、4.18、5.67、2.88,均 P < 0.05);术后研究组根尖炎症、牙根发育、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7.61、4.83、9.47,均 P < 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8/37)(χ 2=5.79, P < 0.05)。 结论: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可改善牙齿功能,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年轻恒牙全脱出延迟再植及三维间隙管理随访4年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齿全脱出延迟再植常发生牙齿固连、间隙缩小等不良预后及并发症。本病例全脱出年轻恒牙11离体并干燥保存3 h后进行延迟再植,术后20个月内,11牙根继续发育,但逐渐出现牙齿固连、前牙区拥挤等,进行三维间隙管理。术后4年恒牙列建生理 ,11牙根完全形成,稳固无松动。本例患者经过治疗及随访,维持了全脱出延迟再植患牙的功能与美观,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充填技术对iRoot SP充填根管的根尖封闭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iRoot SP在不同充填技术下充填根管的根尖微渗漏情况。方法:下颌单根前磨牙36颗,ProTaper Universial镍钛锉预备至F3,将处理好的样本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 n=8)、阴性对照组( n=2)和阳性对照组( n=2)。实验组分别为冷侧压技术组(CLC)(A组);热牙胶技术组(CWC)(B组);单尖法技术组(SC)(C组);纯糊剂技术组(SOB)(D组)。将充填好的样本放入37 ℃恒温水浴箱内7 d,然后实验组样本除根尖1 mm外全部用指甲油封闭,阴性对照组全封闭,阳性对照组不涂指甲油。所有样本根尖均浸入0.1%亚甲蓝溶液7 d,然后在低速切片机上沿牙长轴纵向切开,在显微镜下(×10)观察并拍照记录,使用image J软件测算根尖渗漏的数值。 结果:单尖法技术组根尖渗漏值最大(5.02±2.23)mm,热牙胶技术组最小(3.59±1.76)mm,纯糊剂技术组的根尖渗漏值小于单尖法技术,但四种充填技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所有充填技术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iRoot SP纯糊剂技术具有与其他技术相似的根尖封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